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根据半经验MO计算结果,讨论了硫氮环S2N2和S3N3^-与过渡金属形成的夹心化合物的稳定构象及电子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S2N2环形成的Ti(S2N2)2是D2对称性的交叉式稳定,而S3N3^-环形成的Cr(S3N3^-)2是D3d对称性的反重迭式稳定。轨道相互作用分析表明,硫原子d轨道对于夹心化合物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人外周期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为指标,长春新碱(VCR)为阳性对照,探讨人参茎叶总皂甙(GNS)对VCR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互换的拮抗作用,实验结果表明:VCR可使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的互换率增高,并存在着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氘代氯仿中N-丁基马来酰亚胺(NBMI和苯乙烯(St)的络合性能,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和正戊醇为复合乳化剂,配制了含有NBMI和St的O/W微乳液。用过硫酸钾引发该体系进行微乳液共聚合,考察了聚合温度、单体配比对共聚合的影响,并对共聚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丁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微乳液共聚合是按照自由-络合机理进行的,在共聚合过程中,既有自由单体参与,又有电荷转移络合物(CTC)参与。  相似文献   

4.
多孔硅的微结构与光致发光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光致荧光光谱(PL),对多孔硅的微结构和光致可见发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孔硅的发光机理与其微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多孔硅是大量的晶体结构的柱状或球状硅组成的,并且呈现一种有序结构,人们较普遍认为,多孔硅的有效发光是起源于电化学腐蚀过程形成的纳米结构-硅量子线或量子点,本实验的结果与这一模型的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用CNDOS/2方法研究并确认了羰基铁光催化烯丙基苯异构化反应的途径。证实了1,3-H转移机理,而HFe(CO3)(π-烯丙基)机理是不合理的。计算所得活化能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6.
对注Si ̄+的GaAs样品(注入能量180keV、剂量5×l0 ̄(12)~10 ̄(15)cm ̄(-2)采用白光快速退火,测量其χ射线双晶衍射谱并结合背散射,Hall测量结果,分析了注入引起的应变及掺杂机理。根据电学测量结果用迁移率理论计算了补偿比.结果表明:GaAs中Si ̄+注入掺杂,在低剂量注入时,Si的两性是影响激活率的主要原因;高剂量注入时,残留间隙Si原子的存在是导致激活率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用X光电子能谱(XPS)、先致发光(PL)和俄歇电子能量谱(AES)研究P_2S_5/NH_4OH对n型GaAs(100)晶面的钝化作用.测试结果表明,钝化后在砷化镓(100)面上的自然氧化物已被除去,表面形成了一层性质稳定的硫原子层.硫原子与砷、镓原子分别有效地成键,阻止了砷化镓表面氧化物的组成,并消除了表面存在的悬挂键,从而大大优化了GaAs(100)面的特性.PL实验结果支持了上述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钝化后GaAs表面复合速度下降,表面态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8.
遗传算法求解组合优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遗传算法(GA)的机理分析,提出了求解旅行商问题(TSP)的一整套进化策略,并对算法对有效进行了分析,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GA是求解组合优化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内作用内余作用构造的各种Smash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由内作用、内余作用构造的各种Smash积(包括Smash余积,双Smash积,Double Smash积,Double Smash余积)入手,阐明这些Smash积具有良好的代数性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切斜面拉开细胞的离析后扫描的方法,以北方广泛分布的小青杨为材料,较详细地观察了管间细胞壁的自然分层,小青杨管间细胞壁共分五个层次,即:内壁(S3)+网状层(S2)+中层(S1+P+胞间层+P+S1)+网状层(S2)+内壁(S3)。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述了Eyring的有效结构理论及应用概况,并采用改进的参数求取方法,将此理论用于计算包括极性分子氢氰酸和吡啶在内的五种纯物质的液体热力学性质,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2.
Fe-Ni系粉末机械合金化热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参考Miedema半经验理论,建立了Fe-Ni系机械合金化(MA)过程的热力学模型.热力学计算分析指出,Fe-Ni系粉末MA过程一般不存在发生非晶化反应的化学驱动力.Fe-Ni系MA粉末由α(bcc)和γ(fcc)两相固溶体组成.在球磨过程中两相相互转化,控制这一转化的因素是形成焓的结构项.对不同球磨时间Fe60Ni40MA粉末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证明了所建立的热力学模型的正确性.根据XRD图确定了Fe60Ni40MA粉末在不同球磨时间的物相组成、各相成分、晶格参数、晶粒尺寸和晶格畸变等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13.
TiC-TiB2复合陶瓷的自蔓延高温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热力学理论计算了Ti和B4C反应的绝热温度为3230K,说明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反应能够自发维持。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与同时致密化工艺(SHS/PHIP)制备了TiC-TiB2复合陶瓷,XRD及SEM分析表明,合成的产物纯净、无中间相出现,而且由于TiC-TiB2复合陶瓷组织中长条形状TiB2相的存在,使得该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神经网络的非平衡态热力学理论,给出了神经网络熵产生率,稳定条件及应用实例,为神经网络的研究增加了一种新方法,为人工神经网络的建模与应用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由焦耳-汤姆逊效应讨论所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些文献中对"节流过程是等焓过程"这一观点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妥之处以及热力学基本方程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焦耳-汤姆逊效应"、节流膨胀的热力学特征等理论的一系列讨论引发思考,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从而加深人们对真实气体内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根据流变断裂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非局部场理论和不可逆热力学,对裂纹扩展过程中的变形、热力平衡、热流变响应以及断裂的尺寸效应进行了探讨.由于变形的非协调性.以及裂纹扩展过程中新表面的产生,导致体积与表面物理量的相互转换,而使局部化假设失效,文中导出了一组更为广泛的描述裂纹扩展过程的局部热力平衡方程以及相应的边界条件,本文将断裂作为变形的极限行为,首次将它引入本构方程,把裂纹扩展表面能作为本构变量,给出了裂纹扩展对热流变响应的影响的一般形式,进一步揭示了Griffith表面能的本质和断裂的不可逆性,从而把流变与断裂在不可逆热力学基础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了。最后,从一般的角度研究了断裂的尺寸效应,并指出非均质是产生尺寸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热力循环普遍的生态学品质因数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引进热力循环生态学品质因数的主要目的,是要使热力循环的功能率与功能率耗散达到最佳的折衷,因而它必须基于普遍的生态学准则函数来建立.而基于分析生态学目标函数所建立的生态学品质因数,在许多场合下是不适用的.此外还讨论了生态学品质因数的重要意义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在正负两种温度系统下的热力学第三定律,并阐述了其理论价值。使学生对热力学第三定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对裂纹扩展过程中流变与耗散现象的大量观察与研究,根据非局部场理论,导出了裂纹体在裂纹扩展过程中的热力平衡方程,为更加精确地描述裂纹扩展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指出,在裂扩展过程中局部质量、动量、动量矩和能量均不守恒,并给Griffith表面能以新的定义。将单支墩大头坝初始表面裂纹的形成与扩展视为不可逆热力学过程,在不可逆过程必然伴有熵产生的原则下,引入了一个耗散势函数,通过对裂纹扩展过程中Clausius非补偿热和耗散势函数的研究,重新建立了断裂判据;在适当地引入裂纹系统偏离平衡态的距离之后,可导出经典的屈服、强度和断裂理论中的各种判据;同时,通过耗散势函数,把流变、断裂和不可逆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形成了统一的流变断裂学。最后,将大坝混凝土定义为热流记忆性材料,依试验和实测数据,采用本文给出的热流变断裂学研究,对单支墩大头坝初始表面裂纹的形成进行了计算,其结果与现场观测基本一致,为单支墩大头坝的设计提供了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甲烷二氧化碳和氧化转化反应的热力学特性,计算了反应平衡常数及平衡组成。采用固定床流动反应装置考察了Ni/Al2O3催化剂对甲烷、二氧化碳和氧气转化反应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