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创立的爆炸学说一百几十亿年前,我们的宇宙在宇宙大爆炸中诞生了。在宇宙中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缘,因此这次大爆炸不是在空间的某一点发生,向压力低的周围扩散的所谓爆炸。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宇宙大爆炸”这个名字是倡导稳恒态论,长期与宇宙大爆炸论争论不休的波义尔开始使用的,由于这个名字贴切地表达整个宇宙在凝缩到一点时突然劈裂的概念,因  相似文献   

2.
对一次巨变型爆炸的温度标志的找寻,最终变成了里程碑式的理论--“我们的宇宙膨胀自一个奇点”的一个证据。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宇宙诞生于一种炙热、稠密状态(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称之为“大爆炸”)这个理念是最重要、最确凿的科学概念之一。然而,这个伟大理念的诞生还不到100年,甚至直到英国披头士乐队(也叫甲壳虫乐队)大红大紫的20世纪60年代初,天文学家都还没能找到真的发生过宇宙大爆炸的确凿证据。  相似文献   

3.
当前,气象科学十分发达,能够测出高空气流的千变万化,能够准确地指导飞行员们在晴空万里的天空安全飞行.但是,还是会有突然出现的离奇变化,导致飞行事故的发生,也使一些气象科学家们目瞪口呆.  相似文献   

4.
那是60年前的一天,在浩瀚的海洋上,一艘外国考察船正在进行科学考察。一位气象工作者正在施放高空探测气球,无意之中自己的脸贴近了气球,顿时耳朵里感到一阵强烈的刺痛,使他不由得惊叫起来。奇怪的是,当天夜里考察船就遇到了猛烈的风暴袭击。他把这些现象记在了当天的值班已志里。事后,另一位科学工作者发现了这个记录。从中获得启示:是不是气球振荡与海上风暴有着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杰恩博士在1984年诺贝尔奖授奖大会上的演讲。演讲通俗地叙述了免疫网络学说的最基本观点。“免疫”是人们早就发现了的现象,但只有当艾利希(Paul Ehrich)提出了侧链学说后,才成为一门科学,本世纪40年代的模板学说的提出使免疫学发展到了第二阶段,到50年代末伯奈特(Burnet)的无性系细胞选择学说的提出使免疫学进入了第三阶段,并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而杰恩的网络学说则为免疫学的发展树立了第四个里程碑。网络学说的提出使免疫学完成了由静态至动态的转变。本文将免疫与语法学作了令人寻味的类比。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大科学家们是怎样利用广博的知识来开拓思路的。(关于免疫学的发展请参考本刊1984年《免疫学发展史》一文。)  相似文献   

6.
叶篤正 《科学通报》1959,4(16):501-501
解放以前,在反动政府的統治下,中国的科学是得不到发展的。在那个时期,气象科学尤其是个冷門。台站廖廖无几,气象人員少得可怜,因此那个时期中国气象科学的成就也是微不足道的,尤其是需要大量高空资料来进行的大气环流的研究更是难以展开。建国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設的发展,我国气象事业有如雨后春筍一样地开展了起來。台站,特别是高空台站的林立,使得我国气象工作者有可能进行各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大气环流方面的研究。十年来,我国在大气环流方面作了許多有意义的工作。現在仅将这方面的工作作一个簡要的評述,用来迎接我們伟大祖国的建国十周年。一东亚的大气环流  相似文献   

7.
迁徙的昆虫     
在北美大陆,农民们最早察觉到风与昆虫的关系,他们发现,某些昆虫大量出现的时候,也正是某种来自特定方向的风劲吹的季节,于是人们猜测,是风带来了那些昆虫.这个猜测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得到了证实的机会,当时科学家们已经可以用飞机在高空中采取大气样本了,人们在距地面1.5千米的高空大气中惊讶地发现了很多东西:各类昆虫、蜘蛛和微小的生物体.  相似文献   

8.
科学知识结构中的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人类就力图使自己关于周围现实的观念系统化。当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这些观念也在变化、精确和修正。在上一世纪后半叶,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物质运动基本形式及其相互联系和从属关系的学说,对于人类有关我们周围现实的观念的系统化,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二十世纪初期科学的世界图景,由于人类洞悉了原子内部,揭开了基本粒子世界而复杂化了。这里我们理会科学世界图景,还不仅限于科学的体系,而且也包含着有价值的观点。亚原子物理学的出现,开始了致力于微观世界的研究。同时,由于越来越广泛地利用技术手段,人类扩大了自己对宇宙认识的范围。这样,人类就日益深刻地洞察了宏观世  相似文献   

9.
黄武汉 《科学通报》1960,5(8):247-247
我們今天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原子能、火箭技术和无綫电电子学技术在飞跃发展。在原子能使用方面的每一个步驟几乎都离不开无线电技术,同时也只有利用无线电电子学的方法,洲际导弹及宇宙火箭的成功的发射才成为可能。此外,无线电电子学的方法,現正广泛地在一切科学、技术、国民經济和国防部門中运用。  相似文献   

10.
在50余年地质科研的实践中,张文佑教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览广采,推陈出新,创立了断裂体系与断块大地构造学说(简称断块学说或断块构造). 一、断块学说的组成概略地说,断块学说由下列六部分内容组成: 1.地质构造的力学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断块学说的思想基础地质构造的研究本质上包括了建造与改造、形成和形变这样两个方面.断块学说继承和发展了槽台学说  相似文献   

11.
细胞学说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39年德国学者施旺(Schwann 1810~1882)第一次提出的“细胞学说”,曾被革命导师恩格斯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这个学说的建立极其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生物科学大踏步地向前发展,也大大影响了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建立;而且也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根据。但是,自从这个学说发表以来,至今已将近一百五十年了,国内外对于“细胞学说”的介绍却非常简单,而且  相似文献   

12.
英国已故著名的进化论创立者、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一群喧闹的材异功能面前给弄糊涂了。他的进化论学说似乎已经过时,不知道应该创立什么样的新学论才能使坚持人体特异功能者的满意。生物是进化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给“进化论”以极高的评价。这个学说的创立被誉为是人类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不仅深刻,而且深远。有谁怀疑人是进化而来的?除了宗教之外,凡相信科学的人大概怀疑进化论的可能有,但绝对不会多。尽管“进化论”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但生物进化这个结论却是不可否认的。世界上一切生物和人都是长期进化的…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一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举行巴甫洛夫学说讨论会,邀请我国派代表参加;我和吴襄、杨简两位同志奉派出席了这次会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巴甫洛夫委员会,是卫生部直接领导和主持的。在1953年1月第一次巴甫洛夫学说讨论会上,曾经通过了关于加速巴甫洛夫著作的翻译与出版;建立巴市洛夫研究所作为实验研究的中心;创立学习巴甫洛夫学说的临床中心机构等六项决定。  相似文献   

14.
过去不少国内外学者曾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提出了免疫学说、神经-内分泌学说、遗传学说、气象致病学说等。但以上诸学说不能圆满地解释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例如:气象致病学说虽阐明了季节交变气候对患者的影响,却不能解释患者所表现的气象敏感(meteotropism)是由于内外源节律的不协调即“误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搞气象工作是耕云播雨管天人,这话道出了气象工作的性质与特征,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山西气象信息网络这个平凡的管理岗位上,有一位平凡的人,别看他相貌衣着平平,可当我们走近他的时候,却发现了他不平凡的思想、不平凡的业绩和荣誉。称他是使山西省气象科学走向现代化的功臣和创业者,也不过分。他,就是省气象局网络中心主  相似文献   

16.
宇宙X射线源     
天体离开我们很遥远,人们认识和了解天体主要是通过接收和分析它们的辐射。我们知道,电磁辐射的频谱是很宽广的,它从无线电波段、红外、可见光、紫外、一直延伸到X射线和γ射线。但在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天体的观测只局限在可见光波段。四十年代以来,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天体的射电观测工作,由此引起了震动天文界的六十年代的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有机分子和微波背景辐射,使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飞跃。近二十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无线电技术和电子学,或者如现在我们经常将这两部分联合起来称呼的无线电电子学,很快地发展着;它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在工业、文化、科学、通信、运输和国防技术上。在苏联,从战争前的1940年到1955年,虽然中间有由于战争所造成的损失,但无线电工业的产品增长到10.8倍,而苏联整个工业产品在同一时期内则仅增长到3倍。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无线电电子学得到最大发展的是在美国。在1955年,美国无线电电子学方面工业的产品两倍于1950年的产品。在同一时期,国家的总产品只增长了35%。现在,从不同数据看来(显然,这要决定于  相似文献   

18.
射电天文学     
王绶琯 《科学通报》1960,5(15):458-458
射电天文学的使命,是用无线电方法来研究天文。虽则远在1932年人们已经觉察到了来自宇宙空间的无线电波,但真正的射电天文研究却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发展起来。开头是一具警戒雷达发现了太阳上发出的强烈无线电噪音。这使人意识到用无线电研究天体的条件已经成熟,因为这表示着,第一,地球大气可以让这样的无线电波通过;  相似文献   

19.
讲自主创新就要敢于挑战权威。科学发现往往来源于对原有理论体系的挑战,针对传统学说理论或技术上的不足,提出新的假设并予以证明。同时,科学更注重对新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新规律的揭示,从而开辟新的方向和领域,创立新学说。这两者之间其实也并无严格界限。对此,我想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谈点看法。我是非常幸运的,走上医学科学道路不久就遇到基础研究与现实需求两方面的问题。上世纪70年代末在血液病房工作,许多白血病患者或者得不到有效缓解,或者缓解后很快复发,同时还遭受化疗的毒性,这一切呼唤着白血病治疗的新思路。在机理认识方面,已知作…  相似文献   

20.
永恒的分子     
胡鸣 《世界科学》2003,(4):20-21
作为全世界庆祝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5 0周年庆典的序曲 ,《自然》杂志出版了一期综述集 ,这些文章概括了这一有着启示性意义的分子结构的历史的、科学的、文化的影响。没有其他的分子像DNA这样使人着迷 ,使科学家们废寝忘食 ,它赋予艺术家们灵感并且深刻地改变了这个社会。在某种程度上 ,它就是当今社会的标志。在 1 95 3年 4月 2 5日 ,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当天的《自然》杂志上描述了DNA的两条互补的脱氧核糖核酸链螺旋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结构。他们的这一发现为理解遗传物质的损伤、修复、复制以及物种的进化和多样性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