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击是广播电视系统运行的最大杀手,它能造成大面积的传输信号中断和设备运行瘫痪,因此准确判断出雷击原因,及时对广播电视系统采取规范的避雷措施,是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一、雷电形成的原因空中的尘埃、冰晶等物质在云层中翻滚运动的时候,经过一些复杂过程,使这些物质分别带上了正电荷与负电荷。经过运动,带上相同电荷的质量较重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下部(一般为负电荷),带上相同电荷的质量较轻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上部(一般为正电荷)。这样,同性电荷的汇集就形成了一些带电中心,当异性带电中心之间的空气被其强大的电场击穿时,就形成"云间放电"(即闪电)。  相似文献   

2.
蔡广平 《科技信息》2007,(34):53-53
一、雷电的形成雷电是自然界中空气过电压产生的放电现象。关于雷电的形成有多种解释理论,通常我们认为由于大气中热空气上升,与高空冷空气产生摩擦,从而形成了带有正负电荷的小水滴。当正负电荷累积达到一定的电荷值时,会在带有不同极性的云团之间以及云团对地之间形成强大的电场,从而产生云团对云团和云团对地的放电过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闪电和响雷。  相似文献   

3.
高原负地闪前云闪K-型击穿过程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PS同步的高时间分辨率闪电电场变化仪,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雷电特征进行了多点同步观测,得到了1 μs时间分辨率的多站同步闪电电场变化资料.利用高频辐射脉冲到达不同测站的时间差,对一次负地闪前的云闪K-型击穿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其放电过程的起始位置和发展路径.K口型击穿过程起始于云中部的负电荷区,并以1.5×107m/s的速度向下部正电荷区域传播.雷暴云中正、负电荷离地高度分别为2.5~3.5km和5.0~6.0km.  相似文献   

4.
夏.秋季节,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闪电是云层之间、云地之间及云与云之间的电位差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的放电现象。闪电过处,空气中的小水滴因高温(闪电时,产生的温度瞬间达6000—30000℃)而汽化,空气体积迅速膨胀,结果就发出了一种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即雷声。据统计,地球上每天要受到大约46000多次的雷电冲击。雷电可以将周围空气剧烈压缩,产生物理性爆炸效应,产生极大的超压和动压,使被击中的房屋、仓库、水坝、古塔及工厂高大烟囱倒塌;使树木断裂、森林起火、人畜毙命。1970年7月27日午  相似文献   

5.
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通过改变中心扰动位温,设置敏感性试验组,分析探讨雷暴单体对流强度对电荷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雷暴单体对流强度随着扰动位温的增加而增加。对流强度不同,其空间电荷结构也明显不同,但始终存在底部次正电荷区。当对流较弱时,雷暴电荷结构简单,只有主负电荷区和次正电荷区,无主正电荷区。在中等强度的对流雷暴中,雷暴内基本呈正常三极性电荷结构,且主负电荷区有上、下两个明显的电荷中心,上部中心的电荷密度更大。在强雷暴单体中,除了正常的三极性结构以外,次正电荷区以下出现了小范围弱的负电荷区,云顶出现了负屏蔽层,从下到上呈现出正负交替的五层,是电荷结构最复杂的阶段。这主要是由于云上部的正电荷区持续时间较长,电荷密度较大,增强了对周围大气中自由离子的吸引,自由离子被吸引到云边界附着到粒子上,在云顶形成了负屏蔽电荷层。同时,由于对流强,霰粒子可以得到更快的增长,固态降水增强,下沉气流中的霰通过与云滴的感应碰撞形成了云底部短时的弱负电荷区。  相似文献   

6.
识雷防雷击     
雷电是自然界的大气放电现象。这是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荷,空气中含有水汽,自由电荷被水汽吸收。当气候变化时,空气发生强烈的对流,水滴被分裂成带正、负电荷的小水滴,渐渐在大气中形成分别带有正电和负电的雷电层。随着电荷的积聚,电压逐渐升高。当两块带不同电荷的云层互相靠近,正、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出现耀眼的闪光。因放电温度高达摄氏2万度,引起空气受热急剧膨胀发生巨烈的轰鸣,形成雷电,俗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年约发生1600万次雷暴闪电,在同一时候的雷鸣可达2000起。在地球上平均每秒钟发生100次闪电。总有一个地方在响雷。根据气象学家的分析,每年在大气中由于闪电而形成约1亿吨氮的化合物。农业上极为重要的结合氮随雨水落到地面上渗入土壤成为肥料。每一次闪电能产生5吨结合氮。此外,雷雨还能使空气变得清洁、新鲜并富有臭氧。但是,雷电也有有害的一面。它能伤害人畜,毁坏房屋、机器等。例如,1769年8月18日,雷电轰击意大利布雷西亚地方的一  相似文献   

8.
分别合成了表面带正电荷和表面带负电荷且粒径相同的水溶性CdTe量子点,以及表面带有负电荷的金纳米粒子(AuNPs),考察了AuNPs对表面带不同种类电荷的CdTe量子点荧光的猝灭作用.结果表明:AuNPs对表面带正电荷CdTe量子点荧光具有更强的荧光猝灭能力,在pH=5~9时,AuNPs对表面带正电荷CdTe量子点的荧光猝灭率为0.640~0.846,对表面带负电荷CdTe量子点的荧光猝灭率为0.534~0.690.静电吸引可以增强AuNPs与CdTe量子点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环境温湿配置对雷暴云微物理、电过程及闪电的影响,本文利用法国三维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eso-NH,通过改变该模式初始各层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南京地区雷暴云云微物理过程及闪电活动的发生情况进行了模拟。研究发现:大气低层、中低层环境温度和湿度的改变对雷暴云中对流强度,电场强度及分布,4种水成物粒子(雨、冰晶、雪、霰)的分布及其所带电荷量和总闪电数造成了较大影响;在低层和中低层增湿对雷暴云及闪电发生的增强效果要好于增温;在中层和中高层,降温对雷暴云及闪电发生的增强效果要好于降湿。结果表明,对低层、中低层大气环境温湿层结的影响能显著地改变雷暴云的云微物理过程,影响起电和放电,并剧烈地改变闪电活动的强度。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新疆雷电(闪电)监测数据资料,统计分析了新疆2013~2018年4~9月雷电特征、雷电时间和空间分布、强度和陡度特征和雷电灾害特征。结果表明:新疆雷电(闪电)活动主要集中4~9月,7月最多;雷电(闪电)主要发生时段在14时至19时;正闪强度在20kA至50kA之间出现频率最高,负闪强度在10kA至30kA之间出现频率最高,雷电陡度分布主要在4kA/μs至8kA/μs之间;新疆城市雷电灾害主要是造成电子设备损坏,农村雷电灾害则造成人畜伤亡。该统计分析为新疆雷电的预警、评估及开展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陶俊 《科技信息》2012,(34):467-468
地核的高温造成物质热电离,带电离子随地球自转时切割地球自身磁场的磁力线产生发电机现象,电源力迫于电子向地心运动,这样,由于留在地球外圈的正电荷与地心的负电荷等量,而地球自转造成其外圈速度大于内圈速度,结果是外圈正电荷的运动速度大于内圈负电荷运动速度,外圈的正电荷运动产生的电流大于内圈的负电荷运动产生的电流,由于正、负电荷同向旋转,产生的电流方向相反,相抵后对外显现的是正电荷产生的电流,这个正电荷电流产生的磁场就是地球磁场。  相似文献   

12.
郭宏  史晓霞 《甘肃科技》2002,18(4):54-54
1 成因 :雷暴云是在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 ,空中有充沛水汽 ,并有足够对流冲击力的条件下 ,大气中对流运动得到强劲发展而形成的 ;又因大气不完全呈分子或原子状态 ,其中一部分微粒呈离子状态 ,即大气经常是带电的 ,大气中存在着电场。雷电是太阳能在大气电场中转化的现象 ,它来自雷暴云 ,是由不同的界质之间电性不同并产生放电和冲击波引起的强烈放电现象 ,据专家研究 ,云中电场可达每厘米几千伏———几万伏 ,它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建筑物、各类电器、森林等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2 雷电分类和特点 :空间分类 :(1)云内闪电是云内电场…  相似文献   

13.
 根据雷暴云电场特征,结合雷达等观测资料,本文提出一个利用电场幅值阈值和差分阈值方法,为进行电场测站的首次地闪的雷电临近预报方法。该方法首先判断电场是否达到设定的幅值阈值或者差分阈值。如果电场达设定阈值,认为此时测站周围云中电荷量较大,发生闪电的概率也较大,进而判断该时刻之前的雷达资料是否达到设定的阈值。如果雷达资料达到设定的阈值则发出预警;如果未达要求则继续查看下一体扫的雷达情况,直到发出预警或者电场阈值取消为止。利用此方法对2009年南京周边观测区7个站点数据进行预警检验,得到其探测概率约为80%,平均预警时间约为14min。同时,本文尝试用该预报方法对雷暴云移过测区的整个过程进行区域性雷电临近预报。结果发现区域雷电预警可以直观呈现雷暴云和闪电发生发展情况,对发生闪电潜在区域也能够直观判断,并收到较好的预警效果。区域预警不仅能实现对一个地区的监测预警,而且能对雷暴云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测预警,具有单站电场所没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雷电,是天气中的一种放电现象。雷雨云里有冰雹、雪花、雨滴、冰晶等等,它们在运动中发生着碰撞、摩擦、破碎、冻结等现象,这样往往使雷雨云的上部带上正电,下部带上负电。这些电荷在一定条件下越聚越多、最后形成才云和云之间、云和地之间发生放电。这就是雷电。闪电的通道只有几厘米宽,强大的电经过这样狭窄的通道,就像滔滔江水经过很窄的河沟,那通道便被烧得灼热,温度达到几万度,放出白光。空气猛烈受热,体积迅速膨胀,产生上百个大气压力,于是形成了爆炸,发出了震耳欲聋的雷声。电喜欢走电阻小的"捷径",就像人喜欢走平坦的直路一样。金属是最容易导电的,电阻相对小,雷电当然愿意通过金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雷暴云中高温区次生冰晶浓度对雷暴云微物理过程和电过程的影响,根据模拟个例的地理位置,更新了原有的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中的初始冰晶核化公式;并在模式中的-5℃温度层结上均匀播撒了3.0 km×3.0 km×0.5 km的低中高三组浓度的自然冰晶,从而影响了云中次生冰晶的产量。结果表明:1初始冰晶的播撒量与次生冰晶的产量呈正相关;2繁生冰晶的增加使得云中冰晶粒子分布区域向雷暴云上部发展,霰粒子分布区域向雷暴云下部发展,从而增加了雷暴云中冰晶和霰的混合区域;3高播撒的初始冰晶会改变闪电的出现时刻并使得闪电频次明显增多。模拟中算例2和算例3闪电分别增多了24.4%和46.9%。  相似文献   

16.
根据模拟的风沙跃移层中风速廓线分布结果,讨论了电场力对风沙流中气载剪切力和颗粒作用于单位体积气流的体积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沙粒带正电荷时的气载剪切力和颗粒作用于单位体积气流的体积力最大,不带电荷时次之,沙粒带负电荷时的气载剪切力和体积力最小.  相似文献   

17.
雷雨云中的电荷通过自身电场的电动力作用,对云中大气的垂直环流变化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对流尺度和云砧尺度内的强荷电云中电动力作用比流体动力作用高一个数量级或同量级。它可能是太阳活动通过调制大气电环境影响地球天气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地球上平均每秒钟要经历100多次来自云层中雷电的袭击,尽管大多数对人类的危害是微不足道的,但全世界每年因雷电导致伤残的人数却有很多……雷电是一种很普通的自然现象。据科学测算,天空中的每一次闪电,其长度通常达到3至4英里(约4.8~6.4公里),速度为每秒10万英里(约16万公里)。每一次闪电后,这些“来自天空上的利剑”可携带约1亿伏的电压,其温度可达到3万摄氏度,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5倍多。释放出的能量,足以使一个100瓦的灯泡燃烧三个月以上。地球上平均每秒钟要经历100多次雷电的袭击,每日累  相似文献   

19.
夏季雷雨较多,是有线电视系统故障高发季节。雷电对有线电视系统的危害十分严重,没有良好防雷措施的系统遭雷击会被严重破坏,甚至瘫痪,实际工程当中,防雷应引起技术人员的足够重视。先了解一下雷电的形成:雷电是大气的放电现象.多形成在积雨云中.积雨云随着温度和气流的变化会不停地运动.运动中摩擦生电,形成带电荷的云层,某些云层带有正电荷,另一些云层带有负电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有效开展雷电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利用S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和闪电定位仪数据,对2009年7月初发生在江苏的一次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在有闪电的回波区,闪电频次峰值出现在水平反射率因子42dBZ处,集中在34~46dBZ之间;闪电频次峰值出现在差分反射率因子ZDR的0.4dB处,主要集中在-0.4~1.4dB;闪电频次峰值出现在差分传播相位常数KDP的1°/km处,集中在0~2°/km附近;闪电频次峰值出现在相关系数ρhv的0.98处,集中在0.96以上。而无闪电回波的偏振参量都明显小于发生闪电回波的值。通过对雷暴回波单体偏振参量随时间变化的分析,发现偏振参量和闪电频次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随着闪电的发生和频次的增加,回波单体的反射率因子ZH、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差分传播相位常数KDP都有不同程度的逐步增加。最大时ZH达47dBZ、ZDR达到2dB以上、KDP达到2.5°/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