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对红柳泉油田下干柴沟组下段油藏上砂组的沉积相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以岩心相分析为基础 ,综合储层岩性、沉积构造及粒度等方面的特征 ,对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 .确定了目的层段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并且主要为水上三角洲亚相 ;其具体微相包括分流河道、决口水道、天然堤及泛滥平原 4类 ,建立了三角洲亚相垂向相层序及三维空间相模式 .最终探讨了沉积相对储层的物性及含油性的影响及控制作用 ,为储层的综合评价及有利储集相带预测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路乐河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昆北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区的昆北断阶带,路乐河组是该油田重要的产油层系.通过对路乐河组的岩性、沉积构造、粒度、重矿物和测井相研究,认为路乐河组是一套退积型的辫状三角洲沉积,发育辫状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微相类型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河口坝、泛滥平原、分流间湾等;沉积相平面展布呈自南西向北东的扇形,平面上发育两期分支体系;储层岩性包括砾状砂岩、中粗砂岩及细砂岩等,储层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低,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见少量次生溶孔、成岩粒内缝;储层物性整体较好,属中低孔、中低渗型储层.压实作用是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相带、杂基含量和成岩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西部上干柴沟组上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ross成因地层理论对柴达木盆地西部上干柴沟组上段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通过关键界面的识别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将目标层段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5个中期旋回和17~20个短期旋回,分析了不同级别旋回的结构、叠加样式和沉积微相特征,总结了它们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内的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对储层预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阿南油田近百口钻井剖面的岩性组合、电性特征和测试结果,近20口井的岩心观察、沉积构造、韵律性质,大量岩矿鉴定结果、岩石组构、储层物性分析资料和油气显示,对阿四段的砂体成因、沉积特征、微相划分、孔隙结构、储集结构、储集性能及其油气关系,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本区砂岩储层属河口水扇成因,细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三个亚相.它发育在同生断层下降盘和湖侵高潮阶段早期,存在牵引流成因在沉积构造和正韵律层为主的剖面特征,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粗碎屑、低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和低孔、低渗型的储层特征.沉积微相控制储集性能和油气藏分布,扇中水下河道储集条件和含油性最好,是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5.
6.
安塞油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7油层组发育浅水型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最为发育。安塞油田长7油层组砂岩以长石砂岩及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砂岩中填隙物含量较高,主要为绿泥石膜、高岭石、铁方解石、发丝状伊利石等,其中铁方解石胶结物含量最高。从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3个方面来看,安塞油田长7油层组的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度、渗透率高值点沿砂体的展布方向呈片状及点状或不规则状展布,在沉积微相的主砂体体部位孔隙度、渗透率值较高,向砂体的侧翼和沉积末端随砂体厚度的减薄,孔隙度、渗透率值变低。 相似文献
7.
孤东油田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储层非均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砂体展布等方面,详细讨论了孤东油田上第三系馆陶组不同沉积微相的非均质性,并结合油田开发特征,建立了辫状河心滩,曲流河边滩,河道充填及河道边缘4类主要储层的非均质模式,其中以滩,边滩砂体属中等非均质性储层,是油田开发最有利的油层;河道充填砂体属中偏强非均质性储层,是油田开发较有利的油层;河道边缘砂体则属较强的非均质性储层,属较差油层 相似文献
8.
乌尔禾油田中三叠统克拉玛依上组为扇三角洲沉积相,具有物源近、成熟度低、储层纵横向展布不清、物性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对该区储层进行了等时地层划分与对比、微构造和沉积微相分析、储层参数精细解释、储层物性时空展布特征描述等系列研究,建立了基于超短周期的等时地层格架和基于单砂体的层面微构造模型,弄清了单砂层范围内沉积微相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刻划了有效储渗体和物性非均质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复杂扇三角洲沉积储层精细表征的方法与技术,为该类油藏合理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在详细分析扇三角洲沉积相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岩芯及测井资料,对柳赞油田北区沙三3亚段下部砂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典型的粒度向上变粗的水退型扇三角洲沉积,并可进一步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3个沉积亚相,以及辫状河道、辫状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和席状砂6个微相。采用“井震结合、模式指导、标志层控制、旋回对比”的方法建立了全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影响层序格架内扇三角洲储层砂体的几何特征与分布模式的主要因素为中期旋回A/S比值和古地形。该研究对于油田开发中后期地层对比和井网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砂体展布等方面。详细讨论了孤东油田上第三系馆陶组不同沉积微相的非均质性,并结合油田开发特征,建立了辫状河心滩、曲流河边滩、河道充填及河道边缘4类主要储层的非均质模式,其中心滩、边滩砂体属中等非均质性储层,是油田开发最有利的油层;河道充填砂体属中偏强非均质性储层,是油田开发较有利的油层;河道边缘砂体则属较强的非均质性储层,属较差油层。 相似文献
11.
为弄清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8-10砂组沉积微相类型、空间展布及演化规律,在岩心、测录井及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用地震相约束并结合单井微相、连井剖面微相和平面微相等方法,对该区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认为,8-10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体系,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分流间湾、浊积体、前三角洲泥、滨浅湖滩砂、滨浅湖坝砂和滨浅湖泥等10种沉积微相,微相的平面展布在8-10砂组3个阶段变化较大,物源主要来自东南方向,西北方向次之。随着湖平面的升降,沉积演化总体上表现为由三角洲前缘逐渐过渡到滨浅湖,再由滨浅湖过渡到三角洲前缘,最后又渐变到滨浅湖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从区域沉积背景出发,以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为基础,对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泉四段的岩石类型、粒度分布、沉积构造、泥岩颜色及地球化学特征等各类沉积相标志进行分析,确定其为三角洲沉积,包含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其中,平原亚相可识别出分支河道、决口扇、天然堤、废弃河道、湖泊沼泽微相;前缘亚相可细分为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远沙坝、水下天然堤和支流间湾等微相。依据沉积微相与地层格架的成因关系,在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控制下应用取心关键井建立了沉积微相的定量识别图板,对非取心井进行沉积微相的定量识别与划分,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及剖面图,总结了微相类型的平面和纵向展布规律及其与含油性的关系,指出分支河道砂体发育规模、连续性、储集性、含油性最好,其次为河口坝砂体,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开发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