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历史上存在的间作稻为例,讨论科学史名词的界定及其特点,指出科学史名词和一般科学名词的最大不同之处。间作稻是在早稻行间套插晚稻的一种双季稻栽培方式。这种栽培方式在宋代已出现,明清时期得到广泛推广。选取“寄生”这一科学史名词为例,并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2.
1水稻免耕抛秧配套技术的研究 1.1免耕稻田处理技术研究 各地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免耕稻田处理以早稻抛秧前10~15天施药,晚造在早稻收割当天或次日喷药为好.桂南稻作区双季稻季节比较松,可待稻桩长出再生稻或落粒谷苗时再喷药.施药后2~5天,稻田全面回水,早稻浸泡稻田7~10天、晚造浸泡稻田2~4天,待水层自然落干或排浅水后抛秧.对季节十分紧张的免耕稻田(如桂北双季稻区晚稻免耕田),可在收割当天喷药,喷药后第二天回水浸田,第3天排浅水抛秧.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8,(9):57-57
我国双季稻生产区在普遍推广“稻-稻-油”生产模式,南方传统的冬油菜种植方式大多采用人工开沟——翻地——撒播种子或育苗移栽的方法,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和成本高,以致造成很大一部分冬闲田抛荒,浪费了土地资源,且油菜籽总产量有下降的趋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官春云教授研究的稻板田油菜直播技术,具有高产、省工、高效、保墒和保护环境等优点,正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试论占城稻对中国古代稻作之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稻作发展的历史、地理和语文等方面,探讨了北宋真宗年间引进的占城稻对中国稻作的影响,认为 城稻的引进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原有一季晚粳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季早籼,为明清时期双季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1):69-69
1 项目背景 方格星虫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沿海均有分布,其中广西海区资源量更为丰富。由于其品种特点,非常适合大面积滩涂人工养殖。  相似文献   

6.
湖南是中国的产粮大省,常年水稻播种面积六千万亩以上,其中早稻约占35%,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比例。查阅湖南省多年早稻生产资料,早稻生产易出现大起大落现象,因此,稳定早稻生产,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另一方面需要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顶力支撑,特别是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调整作物种植布局中,部分地区将稻田改栽莲藕,但多为零星分散的单一化种植,且管理亦较粗放,致使生产效益未能获得充分的发挥。为此,笔者就以下几个有关技术问题,谈一些看法。一、关于栽培制度过去莲藕大都在池塘或沟渠种植,鱼藕共生,效益倍增。改为稻田种植后,这一栽培形式同样适用。但为充分利用地力,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不妨采取“菜-藕-稻”等轮作方式,实现一年三收。即在耕作安排上,初冬种菜,早春收获,随即栽上早藕,待至7月底8月初挖藕,然后再插一造晚稻。但采用上述轮作方式须注意选用早熟藕种,并在挖藕前约1周,先将藕叶(连梗)割…  相似文献   

8.
我国宋代牡丹品种和数目的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代是我国古代牡丹品种的研究、培育和数目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宋代牡丹品种的数目,《天彭牡丹谱》(陆游,1178年)认为约有百个;该文比较研究了现存的一些宋代牡丹著作,经综合整理后提出有191个。这一数字更充分地证实我国乃是牡丹栽培品种分化、演变和多样性的古老中心。  相似文献   

9.
宋代牡丹谱考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宋代涌现了众多谱录类著作,其中牡丹谱共计17种,几乎占花卉谱录总数的一半,它们也是其他花卉谱录出现的前导性著作。目前,仅7部牡丹谱存世,而其他因失传已经难以确切知其具体内容。文章对包括已佚在内的17种牡丹谱进行了详细考释,包括作者经历、成书时间、书中记述的内容和结构。新颖之处在于:(1)通过对作者经历的调查,不仅明确了作者的社会地位、官位和著书环境等问题,还探明了一些作者之间的人际关系。(2)更精确推定成书年代,并按时间顺序将牡丹谱进行排序,从而解析出牡丹的品种以及栽培地域的变化。其结果显示,牡丹谱所载牡丹的品种和数量并不是单纯按照时间的推移而递增的,但考察各种谱录所载的品种名称时,可以了解到各种谱录总载有新的品种。宋代人不断地追求新品牡丹的同时,遗弃旧的品种,因此,各种谱录所载的品数并没有明显的增加。(3)通过研究现存7部牡丹谱的结构及内容,可以大致了解到各种谱录除了大多记载当时的名品之外,还记录了花圃、风俗、栽培技术等内容,以便传于后代。另外,谱录作者主要为宋代士大夫,他们对于出现新品种等问题怀有个人的哲学性思考。这种思考往往涉及到掌管自然现象的"造物"和"造化",并相信它影响了牡丹的变异。文章还从文献学角度介绍了现存7部牡丹谱的早期版本,并指出最可靠的善本。  相似文献   

10.
宋代农书的时空分布及其传播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代农书时空分布特征是宋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农业发展的产物和表现。宋代农书多样且有效的传播方式是其对宋代农业发展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宋代农学确立了南方农业技术体系、开辟了园艺学等研究新领域,是传统农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宋代以前开发之重要矿泉全部分布在由海岸线与海南儋县-四川西昌-青海西宁-河北赤城连线围成的蛋壳状区域内,且相对集中于山地丘陵地区。北方地区矿泉的开发总体上要早于南方地区,区域矿泉开发之先后也反映了区域国土开发之先后。矿泉的开发利用主要表现在工农业生产、医疗保健、旅游与宗教诸方面。  相似文献   

12.
军事应用和娱乐应用并行,火器和烟火齐盛,是中国古代火药技术的独特结构。这决定了,中国古代的火药技术必然是在火器和烟火的交互影响中向前发展的。这个特点在佛郎机、鸟铳、红夷炮等西方火器于明代后期先后传入,并逐渐取代中国传统火器而占居主导地位之前,表现得尤为突出。古代烟火的军事应用,肇始于宋,兴盛于明;其对传统火器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局限性和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从对有关袁州谯楼的历史文献调查中发现,该谯楼不但设置有一般的钟鼓楼中所具有的守时和报时设备,而且设置有天文仪器,建在观天台。从遗址调查中发现的确有可供观天用的台体。由此得知,袁州谯楼不但有一般的守时和报时功能,而且有一般谯楼所没有的测时功能。  相似文献   

14.
傣族古歌谣中的稻作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最古老的稻作民族百越族的后裔,《古歌谣》是傣族先民留下的反映本民族生产和生活的历史资料。该文从中国稻作技术的发展和傣族历法的由来两个方面,考察了傣族古歌谣中的稻作年代问题,认为《古歌谣》中所反映的稻作可能是唐宋,特别是明代以后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汉族和傣族稻作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两幅宋代“一行山河图”及僧一行的地理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朝僧一行提出过“天下山河两戒”的地理观念,“两我”是指两条由山河构成的分割“华夏”世界与非“华夏”世界的地理界限。在唐朝以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两戒”观念曾影响了人们对天下山水格局的理解。一行的“天下山河两戒”观念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古代天文学中的分野理论。第二,先秦时代即开始强调的人文地理方面的所谓“华夷之辩”。后来有人按照一行的这一地理观念编制成地图,该文讨论的是两幅宋代的一行山河图。  相似文献   

16.
采用正电子湮灭技术和金相显微以及扫描电镜能谱技术对南唐永通泉货铁钱和若干南北宋铁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在南唐时期,我国铁币冶铸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且在宋代有所改进。测试表明,正电子湮灭技术结合其它测试方法,对于古代铁币的结构研究以及判别它们的真伪提供了科学的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水流挟沙运动规律在西汉末年已有明确表述。北宋年间在治黄和治汁中,河流泥沙动力学获显著进展。明代后期潘季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应用于指导黄河的治理实践,其理论成就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麻风名词有3000余年历史,有厲、疠、癘、癞、冥病、恶疾、癘风、大风、天刑、麻风等,978年(宋朝)最早使用"麻风"。箕子、豫让作伪麻风,周夷王、楚鄂王、冉耕、曹时、王粲、拓跋焘、周兴嗣、崔谌、仲年德如、卢照邻、刘攽、祖可为麻风名人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