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任永锋  任涛 《科技资讯》2009,(28):195-195,197
本文从高等教育的治理模式研究入手,重点探讨电子治理的电子民主和电子政务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少年儿童出版社业余新闻学校的3名小记者采访了电子物理学家张开逊爷爷。张开逊爷爷在谈到为什么要关心科学的问题时说,科学的繁荣发展能够改变一个民族的落后面貌,也为人类获得真正的民主和自由奠  相似文献   

3.
面对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引入营销理念(政府的顾客是公民)从顾客认知价值维度看电子政府的建构也有其必然性。电子政府应对顾客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塑造政府形象,建立政府品牌。顾客认知价值可进一步对建构电子政府的理论和实际运作进行指导,以促进建成以公民为导向的精简、高效、民主的服务型政府,最终实现现代政府的业务流程再造,实现顾客认知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用自纺程序计算了d^83低自旋配合物中民主离子的d电子在不同d轨道中分布时,配体在不同空间方向上与中心离子配位所产生的分子轨道稳定化能,并绘制了分子轨道稳定化能曲面图,由此阐明了该类配合物的配位数、几何构型、配体配位方向等随中心离子电子排布不同而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时代,电子治理作为善治目标得以实现的良好手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对一系列人类基本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政府层面的效率、责任和福利;公民层面的自由、自治和人本;公民社会层面的平等、权利和宽容;治理结构层面的多元、秩序和民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电子治理对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运用电子政务手段,构建了村务公开信息平台(即寒亭区村务公开网站http://www.hanting.gov.cn/cwgk),努力加快电子村务进程,突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实效性和真实性,为维护群众利益,顺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切实保障。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主要有三种民主形式: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和谈判民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协商民主就体现在人民政协即政治协商制度当中,成为了除选举民主之外的中国政治民主重要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和共同追求,历史上民主有两种模式:直接民主和代议制民主。直接民主模式体现了民主的本质但存在内在缺陷和实施困境,代议制民主满足人们对民主生活的追求、使得民主在现代条件下具有可行性,却也存在自身的危险及弊端。通过对两种民主模式的析评,探讨两种民主模式在我国的的政治生活实践中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载体,对公民选举、公共治理、地方民主等从内容形式和效力上产生新的影响。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信息时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模式,通过网络问政、网络监督等来创新和丰富政治参与活动。本文以网络政治学视域作为切入点,探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出现的问题,总结出推进网络民主政治建设、加速网络虚拟设施建设、推动电子政府建设、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等相关措施,关注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拓宽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渠道。  相似文献   

10.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 ,世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变革 ,民主的发展出现了极其复杂的情形。一方面 ,法西斯政体、纳粹政体等反民主政体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民主观念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但民主政府还不到世界政府总数的一半。在此历史背景下 ,美国学者罗伯特·达尔在其著作《论民主》中论述了民主的起源、含义 ,为什么要实行民主、大型民主需要哪些政治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有利于民主和不利于民主的条件是什么等问题 ,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民主理论体系。本文拟结合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对其进行评价 ,并指出其民主观对我国民主建设的借鉴意义。一、罗伯特…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递、人际间沟通和社会管理组织方式.深刻影响着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如何顺应网络环境下政治效应的变化、人大制度和监督法的要求、公众电子参与的期盼,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开展电子政务建设,把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人大领域,实现人大工作的信息化、电子化、公开化,已经成为当前如何从技术和行动层面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基层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对基层协商民主高度重视,基层协商民主在顶层设计、协商内容、协商形式、协商途径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就,但基层协商民主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诸多困境和问题,应在形成协商民主共识,明确基层协商民主的法律定位;提高协商民主意识,保障基层群众平等参与协商民主;完善协商制度机制,保障基层协商民主有序进行;培育协商民主文化,构建基层协商民主良好氛围等方面努力,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基层协商民主。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社会实践中被应用,而且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得到丰富和发展。本文不对社会主义民主全面论述,只就社会主义和民主的一致性,民主集中制中民主的组织原则和民主的活动原则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社会主义和民主的一致 社会主义和民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需要民主,而民主则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高度发展,就是共产主义。 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活动家李卜克内西曾深刻分析过社会主义和民主的关系。他说:“社会主义和民主不是一个东西,但它们不过是一个基本思想的不同表现,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从来不可能相互矛盾。没有民主的社会主义是臆想的社会主义,正如没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是虚伪的民主一样。民主的国家是按社会主义原则组成的社会的唯一形式”。所以他认为未来将属于以民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民主”。列宁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决定的。他说:“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决定不完全归结于经济”。“必须有社会主义生产这个基础,但是在这个基础上还必须有民主的国家组织、民主的军队等等”。又说:“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彻底实现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民主化”。“只有无产阶级专  相似文献   

14.
托克维尔在肯定民主功绩的基础上也对民主展开了一系列的批判。他批判民主,主要是因为民主带来人性善恶的冲突、自由与平等的冲突、集权与民主的冲突。这些冲突组合在一起,与托克维尔对民主的发挥一道,构成他的民主理念。所有这些批判的核心离不开一个基本的事实:民主具有渐进性,应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有效的民主是能够实现民主本身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民主。毛泽东有效民主思想体现在民主的价值取向、原则准绳以及治理诉求的有效上。其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借鉴作用:建构有效民主,重塑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追求有效民主,坚持民主与效率双赢的民主原则;推进有效民主,实现与民协商的模式治理。  相似文献   

16.
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民主的发展与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水平。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农村的特殊情况,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还很不完善。本文对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四个基本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巩固民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瑞士联邦的民主制度,不仅在内容上形成了"平等"的原则和精神,同时表现出多种形式,既有"直接民主"、"半直接民主",又有"间接民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政治民主的实现应是间接民主与直接民主的有机结合,应继续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大力发展基层直接民主;积极试探部分领域的公民直接投票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公民的公民意识,推进增量民主。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改革与试探,进一步推进我国民主改革。  相似文献   

18.
所谓民主,其本质就是选择,选择是民主最原生态的本意。在抽象地阐述民主时,所抽象出的正是民主最原生态的本意。多样性是民主的本质特征。能否提供更多、更全面、更有序的选择是判断中国民主发展的价值尺度。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工具和领导核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扩大党内民主,就是要逐步保证并最终实现任何党员都能够通过自己的选择,做到各得其所、各尽所能。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必须拥有三个根本前提:政党的选择始终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政党始终走在民主政治发展的前列;政党拥有长期执政的能力和地位。不具备先进性,不取得领导核心地位,党不可能实现长期执政,更不可能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基层协商民主作为我国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石。当前,我国的基层协商民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创新和发展,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基层的协商民主也面临着基层干部和群众协商意识淡薄、协商主体代表性不足、协商流于形式、协商结果难以落实、配套制度缺失以及基层党内协商民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和困境。因此,要推进基层的协商民主建设,必须进一步化解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一系列困境和制约因素,健全和完善基层协商民主的长效发展机制,推动基层协商民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多头政体国家中,多元主义民主的存在是保证国家民主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任何想要追求民主的国家来说,多元主义民主是更好地实现民主的保证.但是多元主义民主也存在其固有的缺陷,是在民主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本文就是从阐述多元主义民主产生及存在的必要性角度出发,分析多元民主发展中所出现的缺陷,进而再对我国多元主义民主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