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驱动着文化的变革,知识经济的发展也给文化带来至深至巨的影响,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文化体系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由此承担了重要使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扬弃、综合创新是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更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文化因素对科学创新有重要的影响,学以致用的科学价值论、德为先的人本倾向、中庸的处事哲学以及官本位的人生价值取向等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层面上制约着中国文人对科学的执着,让中国文人在追求科学创新的过程中背离科学精神,使中国科学创新之路举步唯艰.当今,培植催化科学创新的文化元素,营造有利于科学创新的文化氛围,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
文化因素对科学创新有重要的影响,学以致用的科学价值论、德为先的人本倾向、中庸的处事哲学以及官本位的人生价值取向等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层面上制约着中国文人对科学的执着,让中国文人在追求科学创新的过程中背离科学精神,使中国科学创新之路举步唯艰.当今,培植催化科学创新的文化元素,营造有利于科学创新的文化氛围,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一个民族的创新,都应该在批判继承本民族创新资源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前进。中华民族亦不例外。本文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理论创新精神,否定了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受思维方式限制,缺乏理论创新精神”的论调。  相似文献   

5.
学术期刊编辑文化创新的本原是中国古代文化,原动力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中国文化的文化选择意识、文化精英精神、对外开放和文化创新精神是中国学术期刊编辑文化创新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主要是以民为本的人文传统,中庸协和及天人合一,这些正是科学发展观的传统文化渊源;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动态发展的全新理念,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扬弃与创新。可见,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相似文献   

7.
如何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综合与创新的关系,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只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才能创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致力于中国文化建设中,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创新意识。这种文化创新的根本前提是辩证唯物主义文化本质观的确立,并且提出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文化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使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立足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代表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结晶,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精神文明论、先进文化论、文化国力论、文化产业论、和谐文化论和以人为本论,这一理论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它在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传统文化转型、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起直接的统领作用,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10.
五四前后,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中西文化的冲突、调和与融合创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可以说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针对当时文化上顽固守旧与过度西方化两种倾向,冯友兰立足东方文化本位,提出了融合中西、创新中华文化的主张:第一,标举产业革命的文化类型说和工业中心的文化融合论;第二,运用西方"正"的方法和东方"负"的方法的长处,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新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认识应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其积极因素,又要注意其消极的影响。我们要吸纳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结合当前社会与世界状况进行综合创新,发挥其在社会发展、国家治理中的积级作用,以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刻的战略视野,把创新、科技、文化放在国家、民族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位置,围绕创新、科技、文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阐释。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和科技创新重要论述表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即文化和科技创新是一种耦合创新、系统创新、全面创新,可以激发创新领域其他方面的创新;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科技的创新也能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在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适应协调、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和科技创新的作用尤为显明;运用科技创新手段,可以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相协调,挖掘出、弘扬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感召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百年间,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中西文化的冲突、调和与融合创新。因此,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可以说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价值如何,如何进退?怎样去评估中西文化的优劣?中国传统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西方文化要不要吸收,如何吸收?这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十分关注的问题。针对文化上顽固守旧与过度西化两种倾向,严复、梁启超、章太炎提出了“观通”、“化合”、“附益”说,他们从“昌明东方学术”着眼,强调立足本土、化合中西古今,创新中华文化。他们有关未来中国新文化再造的学术探讨,是非常富有实践价值和前瞻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库恩提出的范式理论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启示意义.中国和西方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几种理论范式不能简单地挪用到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中去,而需要结合中国实际将其重新语境化,在综合创新的基础上探寻适合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引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思想旗帜,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真”,体现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对科技理性的追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善”,体现在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髓和对创新发展文化的使命担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美”,表现为求真与尚善的统一,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陶冶人的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广西瑶族民歌的现状与风格进行分析研究,论证了"传承就是继承和发展,创新才是发展之根本"的论点。并强调:创新必须面向传统、面向未来,才能创作出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作品,才能够宣传和保护、传承和发展瑶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才能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经历了起步、全面展开和发展完善的历史进程。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这一理论的提出,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是我们党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更高要求,也反映了党在执政理念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优秀的文化传统,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依赖,是继往开来的凭藉。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江泽民,高度重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中华文化在新世纪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极富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9.
全面认识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是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北方草原走廊民族精神体系包括本族认同价值观念、民族伦理道德观、民族创新基本价值观、和谐共生民族理念、践行开放民族精神五个维度。认为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需要挖掘和阐发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精华及其当代价值观念。立足时代与实践,提出建设北方草原走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的根本路径是强“魂”健“体”,主导路径是建设国民教育网络体系,实践路径是建设文化产业带动体系,集中路径是现代交流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在文化上出现了"国学热",部分重点大学建立了国学研究机构."国学热"的出现是对30年来改革开放及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同步出现的负面效应的一种全球的、社会的、心理的、精神的乃至文化的全面反应.基于此,着重就"国学热"的历史发展、形成原因、对待国学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态度等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