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一个多头政体国家中,多元主义民主的存在是保证国家民主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任何想要追求民主的国家来说,多元主义民主是更好地实现民主的保证.但是多元主义民主也存在其固有的缺陷,是在民主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本文就是从阐述多元主义民主产生及存在的必要性角度出发,分析多元民主发展中所出现的缺陷,进而再对我国多元主义民主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思想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分析和借鉴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思想,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防止政治权力腐败,促进我国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没有过民主体制,也没有民主体制建设以及最高权力制衡方面的专门理论。但是在反映下层人民历史观和政治理想的历史演义小说、戏曲中,却塑造了一类能制约皇权的人物。此类演义剧对皇帝权威、皇权的合法性、最高权力的运行机制都有新的认识,反映了下层民众对不受约束的专制皇权正当性的怀疑与否定,以及对一个能监督皇权的,代表正义与民望之权力的期望与设计。历史演义剧中的这种朴素的皇权制约思想,是民众共同心理的产物、普通愿望的表露、集体理念的阐述。由此我们看到,西方政治理论极力宣扬的权力制衡思想,在古代中国民间也有朦胧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在深入探讨民主的过程中,民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被忽略了;而且,恰好是在这一方面,我们有意无意地接受了发达国家一个新的神话:民主国家之间是不打仗的.由此又可以得出一些推论:民主国家的本质是爱好和平的,如果与民主国家发生战争,那么,其对手自然是独裁或专制国家,因此,这些国家在道义上是应该被谴责的.在当今社会,这样一些观念都值得我们作出进一步的梳理,并保持相当的警惕.  相似文献   

5.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定历史阶段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先进的政治文明要求有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权力运行制衡机制.从政治体制改革的层面上理解,权力制衡机制的规范健全正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所在.政治文明要求规范权力制衡机制,权力制衡机制的完善又反映了政治文明发展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6.
在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政治动荡之后,人们痛定思痛:我们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民主?应该怎样避免和铲除官僚腐败现象?这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一个问题。一、民主的权威性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称的一种政治制度,希腊文作demokratia为demos(人民)和kratos(权力)两词所合成,原意为人民的权力。民主用于国家形式,即成为一种国家制度。其性质规定是人民当家作主,即人民享有参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国家,《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  相似文献   

7.
人们长期以来都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为独裁专制,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解.实际上,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国家政治形式,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其实质是作为绝大多数人的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一种结合了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新型民主模式.这种新型民主制度设计是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既有其经验依据,也带有理想化的成份.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在五四前后对于民主问题作了许多阐述, 表达了他对民主问题的看法, 形成了他特有的民主观。他认为民主首先表现为一种先进的政治制度。民主的基础是自由, 有了思想自由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才能不断发现真理。李大钊分析了专制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 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政治制度, 而且是一种思想解放的精神。民主是不断发展的, 民主精神将永存  相似文献   

9.
王华兵 《科技信息》2009,(31):395-396
民主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现代的社会,绝大部分国家确立了民主政体,使得人民从封建的专制压迫下解放出来。但我们在在看到民主胜利之时,透过理性的思维,亦应看到民主的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效率不高,职责不明;民主引起的动荡问题;民主的暴政等;民主政治中,民的素质对其局限性等。明白其局限性,才能对其加以修补,这样不但能加快民主本身的进程,而且使民主的效果得有效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民主是我们国家和人民一直苦苦追求的目标与梦想。早在新民民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对我们的"中国梦"进行了艰难探索,行走在救国救民的路上,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认为我们伟大的"中国梦"由民族之梦、国家之梦、人民之梦三部分组成,即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建立新中国、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最终在毛泽东带领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国家和人民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是我们华夏文明五千多年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社会批判思想是老子著名的无为主义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而老子作为一个自然主义者,他所反复阐述的"自然之道"无疑是其犀利的社会批判思想的内在灵魂和价值悬设.老子以"自然之道"深刻地批判和否定了社会现实及其政治的合法性基础,消解了全能主义的政治权威,创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独立的社会批判系统,为构建现代的民主政治和自由社会提供了可供启迪利用的丰富思想资源和固有的民族性基础.同时,对包括道家、儒家在内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未能导出真正的民主政治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原因、"内圣外王"之道的内在缺陷等都作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使用多元方差分析研究发现:班主任管理风格是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因素.班主任管理风格与性别、班主任管理风格与年级对初中生外倾问题行为交互作用效应显著:对于女生九年级学生,班主任不宜使用专制风格的管理,否则会助长学生内倾问题行为;对于男生七八年级学生,班主任不宜使用民主风格的管理.否则会助长学生外倾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的思想包涵了捍卫国家独立和“人民之人权”(个人解放)两个方面。在抗敌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中 ,边区人民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和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权利 ,边区的人权状况成为“民主中国的模型”  相似文献   

14.
在印度,殖民地时期形成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阶级——现代知识分子阶级在塑造该国现代化模式的历史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正是这个社会阶级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取向对印度工业化制度结构的形成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使印度独立后迅速建立起一种民主威权主义体制.印度现代化模式因而可以称为民主威权体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对缺乏民主制衡的第三世界国家政要们来说,今后要到美国境内挥霍贪污所得可能会遭遇麻烦。  相似文献   

16.
民初封建专制被打破,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又因民主基础薄弱无法建立起来,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失范状态,只有实行具有一定现代导向的新权威主义统治才能渐进地从封建专制过渡到现代民主.袁世凯在政治上专制集权,同时推行一系列具有现代导向的行政改革,使中国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时期;在经济上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迎来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在教育文化方面,鼓励现代教育文化的发展,同时用传统文化整合意识形态,使教育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洪宪帝制前袁世凯的新权威主义统治符合当时的中国实际,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一元独白式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学生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多元对话式的教学理念则凸显和张扬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师生的和谐、平等和互动.从现代课堂视角看,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创造和超越不是在专制、等级、禁锢和自闭的课堂中实现的,而是在民主、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课堂中实现的.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一元独白到多元对话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形式与内容辨证的统一,对话结构及其形式的安排是否合理和方式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多元对话能否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8.
鲁冰 《科技信息》2010,(20):I0046-I0047
民主的实质是"人们当家作主",但西方民主的基本形式是代议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精英民主、社会选择理论和多元民主等聚合民主理论都对人民参与持保留态度.协商民主改变了聚合民主将偏好看作是固定的看法,认为偏好是可以改变的.在此基础上,协商民主鼓励公民广泛参与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将"人民的统治"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政治民主化,走宪政民主的道路.实现政治民主化有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基层民主带动社会民主和大力推进国家民主化建设三个模式.中国政治民主化建设必须把握“两带一化”三模式的内涵,实现三个模式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地方民主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产生之初主要是为了回应现代西方社会所面临的多元文化社会下,一部分人难以有效参与公共决策的问题。协商民主理论着重强调公民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倡导通过多次公共协商的途径,而不是金钱或权力的途径,理解各方立场,平等地、广泛地、真实地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它是政治学家们对自由主义民主或选举民主过于强调自由而忽视平等的反思,是民主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现阶段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因而协商民主理论对当前中国同样具有特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