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中越跨境民族的民间文化场域中,“竹生人”神话母题发生了衍化:“竹”作为“死而复生”所依托的神圣空间,与“瓮”、“棺”等构成了一个象征系统,呈现出由人类起源——英雄诞生——英雄死而复生的演变轨迹。由此,可以追溯越南民族文化中的骆越族群的文化渊源及其精神生长,还能观照当今中越跨境民族的生存与信仰。可见,骆越文化传统的神话叙事是中越跨境民族文化传承与创生的重要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2012年11月,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和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会等团体的协助下,跨学科学术平台“文学人类学与多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在广西民族大学成立。中心成立之际举办了题为“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学术讨论。中国社科院的汤晓青和四川大学的徐新建教授应邀做了题为《现代学术格局中的民族文学研究》和《创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的演讲。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继承“山海文化”传统迅速发展。探讨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山海文化”的文学主题,尤其对台湾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的源流性、统一性、差异性、变异性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认为具象的“山海文化”符号意象和抽象的“山海文化”审美气质是台湾少数民族文学民族特质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文化意义的形象载体,研究文学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就是向比较文学的本性逼近和复归;人格力量对文学有着重大影响,各民族人格及其相互交融,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特定视角;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对话、宽容、谅解,是减弱民族隔膜的唯一道路,但也决难完全弥合民族差异;一定的“隔膜”,反而增添了文艺鉴赏的韵味、魅力和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新时期以来,“寻根文学”与“后寻根文学”中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文化主题。主要运用文化学批评方法阐述其蕴含的民族美,其中“边疆自然美”展现了和谐的生态美以及原生力量的自由与朴素;“文化风俗美”呈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是少数民族文化心理、文化基因的外现;“原始人性美”构成了各少数民族的气质、精神、民族心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构建了中华文化之多元美。  相似文献   

6.
跨境中国和越南分布的语言达20余种,多数由中国扩散入越南,战乱、灾荒、寻求耕地是中越跨境民族迁徙及语言扩散的主要原因。早在100多年前西方人就开始记录越南一侧语言的基本情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对中越跨境语言展开了较全面的调查记录。跨境中越两国的语言差异程度高低不同,差异的成因有分化前已形成的,有创新和借用的。中越跨境语言有许多重要课题亟待完成。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和中外文学比较研究分别是文学比较研究两翼中的一翼 ,二者是平行的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不应厚此薄彼。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崇尚兼收并蓄、吸其长、避其短的“拿来主义”原则 ,将人类学理论引入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 ,开拓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皇民文学”的法西斯意识形态已成定论,但对“皇民文学”作品的评价却莫衷一是。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台独学者,甚至出现美化“皇民文学”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皇民文学”的表现形态及具体作品,作出一番梳理。从文化阐释角度来看,“皇民文学”表现出了在异族文化侵略下的民族认同与错位,体现出一种反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9.
对于以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而形成现代中国来说,从文字书写到口头传承的多民族文学是特殊而珍贵的遗产。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研究”获准立项。围绕此课题,由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四川大学等机构共同主办的多民族文学系列研讨活动在成都举行。来自各地区、各机构、各学科的多民族学者在学术讲座、项目开题、族际对话、学科整合、跨国比较中,关注和思考中国多民族文学的未来与前景。会议收获的启示与共识,不仅标志看本课题高质量研究的良好开端,也预示著中国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0.
梁庭望先生是著名的壮学家、民族文学研究专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壮学、壮侗语族民族历史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等。他的壮学研究成果推动了壮族文化发展,他用自己所学为壮乡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提出的“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理论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促进了民族文学理论研究。五十多年来,他在这些领域辛勤耕耘,不断开拓,为我国民族文化与文学研究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大陆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文山州,从近代以来就一直处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最前沿,文山各族人民也因此作出了巨大牺牲。在新形式下,处于文山段的中越边界跨境民族的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生存质量究意怎么样了呢?中越边民相互交往、双方关系等怎么样了呢?文章就此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四川的比较文学是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得到复兴而蓬勃发展的。回顾四川比较文学所走过的二十年,最令人欣慰的是四川学者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果。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坚持在比较文学视阈下从事民族文学教学及比较研究,既改写了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史,也有利于建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同时对构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亦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运用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民族文学研究,《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就是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侬族来自广西的壮族地区。壮族与侬族的文化在诸多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但是,壮族的汉化在进行,而由于受国境划分,中国王朝和汉族的影响没有直接波及侬族,因此侬族保留了更古老的习俗。尽管受国境划分,但两者间往来还持续着。虽然民族政策渗透而人们受国家的制约,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未必意识到国家,他们的生活圈很容易超越带有政治色彩的国境线。这种在人的生活世界中产生的国境的意义的问题,今后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我国壮族与东南亚国家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等5国的20个民族有亲缘关系,其中与越南的岱族、侬族、拉基族、布标族、山斋族关系尤为密切,从历史记载、语言、家谱、传说以及现在的通婚状况都可说明他们的兄弟情义。由于中国和越南民族识别的标准和方法不同,族称不同,有些人不了解他们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二十世纪黑人文学一直以美国梦为一个重要主题。在二十世纪早期,黑人文学充分表达了对于黑人民族的赞美和对于自由平等梦想的憧憬与努力;中期以抗议小说为代表的黑人文学则震撼地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黑人贫困状况以及作家对于美国梦能否实现的焦虑与担忧;后期以沃克、莫里森为代表的黑人女性作家反思了黑人群体的狭隘排外,倡导黑人男性与女性、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博爱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北地区自远古以来,既是多民族生存繁衍的地方,又是多种文化交融发展之通道.东北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如今,东北少数民族在现代化、城市化和一体化过程中走在全国各民族的前列,东北民族的发展历程对其他地区民族现代化的实现有重要借鉴意义. 应当重视现代化进程中的东北民族研究.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概念来解释黑人经验,它指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两种种族和两种文化身份,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通过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双重意识”的不同体现,生动地表现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性以及黑人作家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只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正确地“确认身份”。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周边亚洲邻国及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学比较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民族地区高校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能够在民族文化与地方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学科的课程设置与学术研究。文章提出民族地区高校比较文学在教研过程中应贯彻区域特色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的思路,从而培养出适应全球化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又立足学科前沿的教研团队与特色课程。  相似文献   

19.
为收集、整理、保护地方文献,突出文化的地方特色,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和“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如火如荼进行之际,应该制订好“地方文献保护计划”,从文献普查、收集、建库、整理出版、宣传等方面制定保护方案,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的纵向管理模式,进而全面推进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典籍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