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山海经》“宏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古今记异之祖”与“古今语怪之祖”,作为先秦文献中记载祯祥变怪物之最甚者,它对光怪陆离的神祗神格的叙述,通过兽形形象的变形得以呈现,可谓登峰造极,将原始初民朴拙的综合生命观念及虔诚的原始图腾信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成为变形叙事的一座高峰。纵览《山海经》,神祗神格的变形物象描摹可谓俯拾皆是,打造了无与伦比的变形神话叙事世界,其生成最大程度地借助了原始初民图腾崇拜的力量,通过天神、地祗、神兽神格的形象叙述,创造了俶诡怪诞、瑰丽旖旎的变形世界。依据人类与兽类变形的表现方式,《山海经》中的兽形形象变形叙事可凝炼为人兽嵌合型、兽兽嵌合型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希腊的原始初民都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国和希腊神话的民族特色或相异性,并不表现在神话的种类以及神话数量大小等方面。中国留存下来的神话,是产生于上古时代的“原始神话”;而希腊神话传说,则是属于“文明神话”,是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之际,经过进一步文学加工的上古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3.
民俗学界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石大夫是石敢当的一种变异形式。近年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石大夫与石敢当同属于灵石崇拜,但它似乎有着自身的历史源流。《章丘县志》及鲁中山区各地的田野调查,为研究石大夫信仰活动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4.
羌族102部多声部《羌族妮莎诗经》的出版,是集数百部羌族文献之大成的《羌族释比经典》后又一里程碑。作为小语种文字的妮莎诗经,是羌族民众数千年历史中参与创作的民族古典口传典籍,是地域民族文化知识体系歌诗化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博大深精。妮莎诗经显示羌族独特的美学观与表述,妮莎诗经问世为羌族文化和中华多民族多元文化及其口传古籍增添了新的华彩篇章。  相似文献   

5.
西方最早的文学作品《伊利亚特》,是古希腊的神话大熔炉,大量早期的新旧神话在此交汇衍变,促成史诗的成型。尤其是关于新旧神谱和凡世英雄的来历、地位、联系和功过的传说题材丰富多彩、脉络分明,是作者、时人以及诗中所有“角色”熟知公认的事实,其他与荷马史诗几乎同时出现的短篇史诗可以为证。这充分说明《伊利亚特》蕴含的神话传说与今人理解有不同,它们是古代初民坚信不疑的精神食粮,是英雄史诗成型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6.
动物·图腾·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腾化是产生于原始时代的一种十分奇特的化现象。图腾即为崇拜物的标志与符号。原始初民认为人与动物存在某种血缘关系,动物成为最重要的一种崇拜图腾。作为图腾崇拜的基础,动物崇拜实际上是对祖先的一种崇拜形式,故有严格的图腾禁忌。  相似文献   

7.
《尔雅·释鱼》中许多不属于鱼类的动物被古人归入鱼类阐释,是因为在古人的类比思维中,这些动物因某方面特征成为生命崇拜的象征体,体现初民“生生不已”、“变化无穷”的神话生命观。文章通过文化文本的N级编码理论·试图在文献、文物、图像的多重证据观照下,对《尔雅·释鱼》的可能性编码原则作出蠡测。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3世纪,分布于中亚地区的阿尔泰语系乌孙族和后世的蒙古族中传承着狼和乌鸦双重信仰习俗和与之相对应的神话传说。该信仰习俗和神话传说的盛行现象,是狼和乌鸦在自然界里的“搭当”关系在古人头脑中的反映所致。此外,乌孙和蒙古的上述信仰习俗和神话传说与古代罗马相关信仰习俗和神话传说颇具共通性,这缘于远古时期欧亚大陆民族集团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大和民族有关“太阳崇拜”的神话进行考察,从“太阳女神”、“太阳的隐匿与复出”、“天孙降临”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和民族太阳崇拜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初步探讨了其文化内涵给后世的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蛙崇拜的起源、蛙婆节和蛙图腾三个方面来阐述蛙崇拜表现出的心理特点。蛙崇拜的气候起源反映了壮族先民食物需要和生殖需要的心理特点,蛙崇拜的血缘起源反映了当时壮族先民的安全需要,蛙图腾的花山壁画看出壮民族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及民族凝聚力,而蛙纹铜鼓体现了壮族先民的情绪情感和民族团体遵从;从蛙婆节看出壮民族原始初民的心理状态和生存需要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歌悼孙中山先生的长诗《南海之神》 ,是一篇充满神话浪漫色彩和浓郁的英雄悲剧氛围的奇特作品。诗中的英雄崇拜体现了“五四”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层心理变化 ,这种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这种积淀于东方民族历史文化心理中的“东方的英雄崇拜情结” ,与西方的“英雄崇拜”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但闻一多诗中所表现的这种“东方的英雄崇拜” ,却与大革命的时代精神相悖 ,其历史局限性是明显的。这种“英雄崇拜”的延续 ,才是英雄的真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泰山石敢当起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时期的灵石崇拜信仰到秦汉时期发展为"灵石镇宅"习俗,在史游的《急就章》里面对灵石镇宅习俗的总结使得"石敢当"这一术语被广为接受使用。随着泰山在官方祭祀系统中地位的下降,"石敢当"又与"泰山"逐步结合,最终形成家喻户晓的"泰山石敢当"习俗。"泰山石敢当"出现在明中晚期,金元石碑石刻上出现的"泰山石敢当"是翻刻,不能作为直接证据证明其在金元时代就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3.
“那一天他说起来吧”、“耶稣在加利利海面上行走”、“摩西的手杖”、“可以说是去到了死荫的幽谷”、“我当时就知道他是我的喜悦我的救赎”……我只要一翻开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就会立即察觉到类似的《圣经》典故和故事在作品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被美国当代著名评论家克林斯·布鲁克(CleanthBrooks)称为“我们时代最深刻的基督教作家之一”②“的福克纳在其第一部成功之作《喧哗与骚动》中.大量运用这样的《圣经》典故和故事.试图沟通世俗生活与宗教神话传说.竭力把现实与历史对位,以冀“显现”③小说中人物复杂的性格和…  相似文献   

14.
茂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干旱河谷地区,坐落于龙门山地震带,在震中汶川的东北方向,距汶川仅40多公里,四周与北川、安县、绵竹、什邡、彭县、汶川、理县、松潘9市县相邻。人口为90956人,羌族占88.92%。据《旧唐书》和《茂州志》载:茂州“以郡界茂湿山为名”,唐代至民国初期均用此名。1958年曾名茂汶,因茂县大部分地区处于汶山地带,后阿坝州更名,始称茂县。茂县不仅是水果之乡,其民族地毯、羌族刺绣和羌族服饰等工艺品也久负盛名。  相似文献   

15.
泰山石敢当习俗的流变及时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泰山石敢当是石敢当的传承与发展。泰山石敢当习俗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带有民族性的民俗事象;它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流变的主要时空线索与功能变化有以下四个阶段:即早期的石敢当习俗(上古——汉朝)、石敢当习俗的发展阶段(汉——唐)、石敢当习俗的变异阶段(五代——明末)、泰山石敢当习俗的兴盛阶段(明未清初——民国时期)。泰山石敢当习俗经过长期的流变,至今在中华民族精神层面上尚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读者圆桌     
《世界博览》2010,(10):3-3
曾经看到过一种说法:疫苗与病毒之间的对战往复循环,一种疫苗出现,成功预防某种疾病,随后病毒自身进化,产生新的疾病。于是,各种题材的故事、电影、电视都把医学实验室描写成恐怖之地,人类的灭绝或集体变异无非是实验室和新药品的后果——因为太先进了,所以有了那么“一点点小失误”,然后就是《生化危机》或者《我是传奇》。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开篇的石产神猴故事,源于中国的石崇拜文化观念。这种象征意蕴灌注于《西游记》全书。孙悟空形象是渗透了中国石崇拜观念的成功的艺术形象,是中国古代石头崇拜观念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民族学者、民间文学研究者开始了“司岗里”神话传说的整理与研究。50年来,“司岗里”神话传说的整理与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司岗里”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司岗里”神话传说的整理与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为此。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司岗里”神话传说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从而保护“司岗里”这一佤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是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麽经神话以宗教典籍形式记录并传承了壮族民间信仰,而民间信仰则是麽经神话产生的基础。从壮族民间的石崇拜、水崇拜和牛崇拜的角度来分析麽经神话与壮族民间信仰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分析石崇拜、水崇拜和牛崇拜产生的原因来解读麽经神话的内容与文化内涵。通过对壮族麽经神话文本的考察,可知麽经神话与民间信仰的关联存在如下几种情况:直接反映、重新解读和转化。  相似文献   

20.
殷商甲骨文中的“尸”字指称东方之人,后字义有所衍化,亦用来称谓祭祀之时替代死者受祭的活人或神主、神象等。“尸”字在《山海经》一书中被频繁而灵活地使用,究其内在联系,当与东方方士的习惯用语相关。本文在分类诠说《山海经》中“尸”字诸义的基础上,再论及夏耕之尸和鳖灵之尸,力求从神话传说中寻找到一点儿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