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勒俄特依》记录了彝族史诗文化由原始思维阶段进入理性认识时期,经历了神话时代和历史传说时代,产生了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及诸多亚神话.记录了彝族社会由母系制进入父系制到奴隶制阶级社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史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2.
古神话是文学的原始样式之一。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古神话都与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直接的联系,即由古神话发展出了另一种文学样式——史诗。史诗又向新的样式发展,不断更新,构成了艺术形式的完整链条。史诗便是其中光采夺目的一环。但中国文学发展的链条中却缺少了这样一环,中国古神话没有发展出史诗便过早衰落,与后世文学失去了直接的联系。其原因现代以来就有人探究。茅盾先生提出了二点看法:“中国北部神话之早消,一定另有原因,据我个人意见,原因有二:一为神话的历史化,二为当时社会上没有激动全民族心灵的大事件诱引‘神代诗人’的产生。①古代史家编写“史前史”往往以神话传话为依据,将中国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向前延伸到夏代以前的原始社会。人们都认为这是神话发展的憾事。袁柯先生说:“历史固然是拉长了,神话却因此而遭了厄运,经这么一改变转化,委  相似文献   

3.
我国南方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生的创世史诗群落,是世界罕见的文化奇观。创世史诗产生的基础之一是创世神话,然而,在世界很多国家、地区或民族那里,为什么并未在创世神话的基础上形成创世史诗呢?除创世神话之外,创世史诗的形成还有其必备的基础条件及其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4.
神话史诗在人类学知识谱系的研究中通常与相应的“历史事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文章以文学人类学的多重证据法为理论观照苗族史诗《亚鲁王》的一些“史事”,由此说明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并以此论证和探讨《亚鲁王》在口述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勒俄特依》记录了彝族史诗化由原始思维阶段进入理性认识时期,经历了神话时代和历史传说时代,产生了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及诸多亚神话。记录了彝族社会由母系制进入父系制到奴隶制阶级社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史诗丰富的化内涵和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6.
受到文化界广泛关注的汉族民间叙事长诗《黑暗传》作为一种“活态诗史” ,具有“神话史诗”的特征 ;完全可以将《黑暗传》认定为“汉民族神话史诗”。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讨了蒙古史诗的诗句、母题、人物名称、神话因素如何在程式化创编和传播机制中形成为史诗多重意义结构的不同层面,认为诗句、母题、人名、神话都有自身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由它们的种种关系、不同组合和意义交叉所形成的史诗文本的意义是多层而多变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口头传统的民间文学,长期被以书写为载体的中心叙事所忽略,进而影响到对其价值及意义的客观评价。文章基于阿兰·邓迪斯的“民”的界定,聚焦民间文学的文明形态、民间话语对文本的建构、传说、神话、史诗等民间文学对文明的表述。说明史诗、传说、神话等口头叙事承栽着人类集体记忆,具有巩固传统和延续文化的功能,其种种表述方式是对人类文明的确证。进而说明民间文学是书写形式文本等精英文化的源头,属于文化中的大传统,以此回应叶舒宪教授所提出的“重估大传统”之论。  相似文献   

9.
西部少数民族史诗可分为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和迁徙史诗三大类型.创世史诗歌唱的是创世神话,常有宏大、深远的绮丽想象;英雄史诗歌唱的是民族英雄,常有伸张正义、慷慨激昂的抗争意识;迁徙史诗歌唱的是迁徙的历程,常有背井离乡的隐隐哀伤.西部少数民族史诗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独特的特征,特别是迄今依然在传唱的史诗,其特点处在不断的变迁中.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西部少数民族史诗在类型和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西南少数民族史诗包含了创世史诗、英雄史诗、迁徙史诗三大门类,其中创世史诗、迁徙史诗最为丰富;西北少数民族则以英雄史诗最为显赫.  相似文献   

10.
长篇史诗《列王纪》是波斯古代神话、英雄传说和前伊斯兰时期历史故事的总汇,不仅在伊朗文学史上地位崇高,也一向被视为勾勒古史轮廓和王朝兴衰的史学著作。本文通过审视《列王纪》的神话图象,指出该史诗第一卷纯属虚拟而不足凭为古史源头,并对史诗这部分内容的情节架构、叙述方式、形象塑造和时空关系等方面的技巧特点在纯粹形式的范畴内进行了探讨,以期说明在文学的诸多构成要素中,最能显示个性且最具活力的是其形式。  相似文献   

11.
茅盾较早地接受了人类学派的神话理论,并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外神话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研究,在学术上显示了其真知灼见和拓荒精神.茅盾的神话观,对于中国神话学理论的建设具有开创性意义,并一直在中国神话学界产生着很大影响.茅盾早期对神话研究的贡献,应该引起茅盾研究者和现代文学史家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屈原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思维,具有浓烈的奇幻色彩。他将神话材料组织在自我的情感逻辑中,重新解释神话的内涵,用自我强大的情感力量驱使众神。但是,屈原所表现的神性最终走向了它的反面,人性最终凌驾于神性之上。其核心关注的是对人性永恒价值的追求,二者的张力造就了屈原作品的悲剧性与崇高性。这点对于提高当下奇幻文学的"耐看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神话历史的提出建立起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在其烛照下神话的历史隐喻性质得到彰显:神话非但不是历史的对立面,甚至是构成历史书写和政治话语的内在机理;历史的内在神话模式也被提示了出来。在神话历史视野下重新进入中国文化,不难看出作为合法性和权威来源的神话始终在与历史、思想文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建构作用,理应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15.
《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小说两个男主人公安琪儿和阿历克身上运用了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原型进行对照。神话原型的运用使他们超越简单的善恶意义而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对他们神话原型的分析,可以深入地了解作者对两性关系、爱情婚姻、理智和欲望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的教育制度将神话学放在文学专业内,其研究对象以文字书写的神话文本为主。20世纪后期,受到文化人类学知识范式的影响,国际的神话学研究格局大致经历了两次拓展性的变革,即在原有的文学性的文字文本的神话研究之外,拓展出非文字的神话研究:口传神话与图像神话。文章将这两种学术取向概括为"人类学转向"和"考古学转向",说明其对神话研究格局带来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7.
用希腊神话中珀罗普斯故事里的马车作为原型,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小说<苔丝>中悲剧原型背后的叛逆者--苔丝,并从不幸与死亡、生命与幸福、探寻与回归三个方面探讨苔丝的叛逆性格,同时还分析了作者的伦理与悲剧思想下的苔丝.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鲲鹏的二个文本———寓言文本与神话文本为出发点 ,对鲲鹏原型研究作了简评 ,并考据了神话文本中鲲鹏的原型。笔者认为鲲 ,即鲧 ,是宇宙之祖 ;鹏即玄鸟 ,是商民族的始祖图腾 ,而鹏的南徙则是殷人先民航渡南太平洋的神话印记。  相似文献   

19.
身心二元对立的观念往往被视为东西方文化的核心分歧,东方思维注重整体性,而基督教主宰下的西方文化则更强调灵与肉的二元对立。从神话学的视角返回到各自的思想脉络之中,可以发现这种二元对立的身体观念更多是现代性的结果,与启蒙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兴起密切相关。从神话学的角度整合研究不同文化中的身体观对于反思现代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