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用激电法来区分矿与非矿异常的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激电场的时间特性或频率特性,另一类是研究激电场的非线性电效应.对三维地电结构的激电场研究,使用积分方程法比较合适.作者从电磁场基本理论出发,研究了三维电磁场在均匀导电半空间的张量格林函数,推导出该函数不含广义索末菲积分的解析式,其分量用初等函数和修正贝赛尔函数的有限形式表示,可以解决均匀半空间张量格林函数的快速计算问题.基于此函数求解Fredholm方法,将异常体剖分为一系列小立方体单元,并把此方程转化成矩阵方法便可计算出空间任意一点的电势.此外,利用中梯装置对金属硫化物矿和石墨开展了相对相位的模拟计算,其结果与物理模拟成果对比,证明计算方法是正确的.改方法利用三个相对相位差,可以快速评价异常源的性质,进而达到区分激电异常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青海忠阳铜矿床的激电异常特征及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青海省忠阳铜矿床的激电异常特征,为同类型的矿床地球物理勘探提供借鉴.通过在矿区开展激发极化法,圈定激电异常,分析激电异常与呈透镜体产出的铜矿(化)体和控矿构造的空间分布关系.青海忠阳铜矿床上的激电异常特征和分布情况,对呈透镜体状产出的铜矿(化)体,以及含铜铁矿(化)层反应比较明显,根据从已知到未知的物探异常的解释推断原则,解释推断所获激电异常是含矿(化)体,例如推断Ⅰ号异常是由含铜矿地层引起,已由工程验证和控制.  相似文献   

3.
中梯装置由于采集的数据量有限,通常视为面积性方法而不作定量解释。以中梯装置椭球异常体的激电异常理论为基础,采用坐标旋转、椭圆积分等技术手段推导了水平大地均匀场中任意形态椭球体电场、视极化率和视电阻率解析计算公式,编写了相应程序,为下一步中梯激电实测数据定量反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直流电阻率激电探测成果地质解释准确性,促进直流电阻率激电在找矿勘查中的应用,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对直流电阻率激电探测中低阻高极化体、直立板状体、低阻盖层、高阻盖层、地表不均匀体、地形起伏及实测数据反演解释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实际勘查中的反演解释结果,根据异常特征构建地质体模型并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能快速判别探测目标体异常属性、区分虚假异常,提高定量解释水平及找矿勘查效率。研究结果为直流电阻率激电找矿探测定量解释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都兰县诺木洪乡金水口一带石墨矿普查激电法和自电法应用效果,为昆仑山地区同类型矿床提供借鉴。本区先后进行了自然电位扫面和大功率激电中梯扫面工作,找矿标志为电位负异常、低阻高极化特征。自电和激电异常十分明显,并且与已知石墨矿化点吻合很好,在部分覆盖区也产生了强烈的激电异常。地质测量及地表工程表明,异常对找矿起到了直接指导作用。通过两种方法的相互验证、相互补充,大致确定了矿(化)体的形态、规模、及深部延深情况,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根据区内岩(矿)石的激电物理性质特征结合构、控矿地质特征,对激电异常进行了定性分析及大致推断极化体空间分布,利用钻孔进行验证,找到隐伏闪锌矿体,获得了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7.
评价激电异常,视金属因素是一个很好的参数。它不仅可以压抑非矿异常干扰,强化矿(化)异常,而且能查明异常源的性质,突出矿异常,从而成功地解决了区分矿与非矿异常。  相似文献   

8.
大功率激电中梯在某金矿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激电中梯法的原理,并将其应用在某金矿勘查中.通过对数据处理解释,圈定7个激电异常,给出了矿区内极化体的大致走向,为在矿区外围和深部找矿提供了指导.为下一步勘探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测定了片状陶瓷膜的ξ电势的电渗实验装置,测定了不同无机盐溶液中氧化铝陶瓷微滤膜的ξ电势,基于表面化学原理初步分析了各类溶液组分对陶瓷膜表面电性质的影响,有关结果为深入理解无机盐对陶瓷膜微滤过程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激电法在唐河某铜镍矿矿产调查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分析矿区地质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以及对野外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解释,圈定了激电异常,并对异常进行了解释推断,详尽地预测了区内极化体的位置走向,为在唐河铜镍矿深部的地质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低纬电离层F层动力学的数值模拟通过研究等离子体的连续性方程和运动方程进行,等离子体的输运过程顺电磁漂移的运动坐标系中运算。计及双极扩散、温度、中性风、电磁漂等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文献报道的极化实验数据,回归出活化能值并修正了动力学参数,定量分析了吸附态甲醇Mad、COad、OHad三种中间产物的覆盖率,讨论了其在不同温度和甲醇浓度下与超电势的理论关系,并计算出基于吸附-反应动力学的极化曲线。结果表明,COad覆盖率CθO虽小,但其变化规律对动力学行为影响最大;超电势较小时速率控制步骤为吸附态甲醇的电化学分解,超电势较高时则转为甲醇在Pt上的活化吸附,中等超电势时为无速率控制步骤的过渡阶段。理论极化曲线与所报道的极化实验数据很好相符,但在高甲醇浓度及高超电势下出现偏差,这很可能是产物CO2气泡影响变大所致。  相似文献   

13.
基于积分方程正则化的重力异常超定问题解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重力场的观测信息越来越丰富,求稳重力异常的超定模型将具有实用价值,据此给出了基于第一类Fredholm型积分方程离散型解法求解重力异常的超定模型,建立了地面重力、测高数据、重力梯度和垂线偏差求解重力异常的观测方程,并给出求解病态观测方程的正则化算法。  相似文献   

14.
采用溶剂热和超声剥离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超薄Co4S3纳米片,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分析(XRD)、拉曼光谱(Raman)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和形貌的表征,并研究了其电催化产氧性能。结果表明,Co4S3纳米片在电流密度为10 mA/cm2下的过电势为377 mV,塔菲尔(Tafel)斜率为64.47 mV/dec;溶剂热过程中反应温度和溶剂比对产物的析氧反应(OER)催化活性影响不大,但是Fe3+的掺杂可以显著降低Co4S3纳米片的析氧过电势和Tafel斜率,提高材料的电催化稳定性。最后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Fe3+的掺杂对Co4S3纳米片OER性能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用玻碳电极研究了铜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的电化学成核动力学行为,根据成核模型了其成核速度常数,并讨论了过电位及表面活性剂对电成核过程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向被测水样中加入适量Bi3+和Na2S,使水样中的Ni2+、Co2+和Bi3+以硫化物的形式沉淀下来。将沉淀过滤,或者加入明矾以加速硫化物的沉降、凝结,再用虹吸法吸去上层清液(无须过滤)的方法将沉淀分离,用热稀硝酸将沉淀溶解后直接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镍、钴的含量。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适用于大体积水样的富集测定  相似文献   

17.
应用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并结合盆地模拟 ,对吐哈盆地小泉沟群泥质烃源岩排烃门限和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地史埋深过程中 ,小泉沟群泥质烃源岩分别约于 3 .5 ,4 .0和 4 .5km处进入甲烷气、重烃气和液态烃排出门限 ,排烃阶段为 :水溶扩散相排气→游离相排气→游离相排油气。天然气主要以水溶、扩散、油溶和游离 4种相态排运 ,其中 ,水溶相和扩散相所占比例分别超过 3 5 %和 2 0 %。排出油中水溶相和扩散相约占 3 0 % ,游离相不到 70 %。现今 ,1m3源岩中甲烷气、重烃气和液态烃的排出量分别为 0 4m3,0 18m3和 0 16kg ,三者的排出效率分别为 3 2 % ,2 6%和 2 4 %左右。  相似文献   

18.
鲫鱼、蟾蜍、鳖、家鸽离体小肠段生理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比较了鲫鱼、蟾蜍、鳖、家鸽4种脊椎动物的离体小肠段平滑肌的生理特性.采用改良的离体小肠段灌流方法记录收缩曲线,以收缩波的频率、幅度、时程、运动指数、总幅度为指标比较了它们的收缩特性.结果:以运动指数、收缩波总幅度为指标,小肠运动强度按从强至弱的顺序依次为:家鸽、鲫鱼、蟾蜍、鳖.我们认为这4种动物小肠的运动强度基本上反映了它们消化能力的大小,是与其能量代谢率呈正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过渡族金属基二维纳米材料作为电催化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OER)催化剂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原位电沉积法,在泡沫镍基底表面制备了二维层状镍铁双氢氧化物(NiFe-LDH)和氧硫化钼Mo(OS)x纳米片异质结构。NiFe LDH/Mo(OS)x电极在1 M KOH溶液中表现出优异的OER性能和长效稳定性,在10 mA/cm2电流密度下过电势仅为220 mV。在100、500 mA/cm2的高电流密度下,也能达到253、304 mV的低过电势。研究结果表明,NiFe-LDH/Mo(OS)x电极优异的OER性能归因于Mo(OS)x和NiFe LDH的协同作用,极大地促进了Fe2+向Fe3+活性物质的转化,并促进了氧空位的形成。这种协同制备方法为合理构建和设计异质结构电催化剂,实现高效的水分解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聚合物驱采出污水中Na+、K+、Ca2+、Mg2+、Fe2+、Fe3+六种离子对聚合物溶液初始黏度的影响和溶解氧、阳离子、粘土矿物以及细菌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提出了采出污水配注聚合物的参考控制指标和限度。研究结果表明,高价金属阳离子是影响聚合物水溶液初始黏度的主要因素,其由大到小的顺序为Fe2+>Fe3+>Mg2+>Ca2+>Na+>K+。配制用水的基本要求是不含铁离子,Ca2+离子含量控制在200mg/L以下,最好控制在50mg/L以下;Mg2+离子含量控制在100mg/L以下,最好控制在30mg/L以下;Na+、K+离子含量应该控制在2000mg/L以下,最好控制在500mg/L以下。高价金属离子和溶解氧是影响聚合物溶液黏度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其由大到小的顺序为:Fe2+>Mg2+(Ca2+)>Fe3+>Na+(K+),一价阳离子和悬浮物对聚合物溶液黏度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细菌对其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