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选》之置“述“体与“剪截“史书之某篇相对独立的部分为文等,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其显然是受了《文章流别集》的影响。当然,两书间存在着集“清英“与辨“流别“、时域大小、崇“古“和重“今“、价值取向、对“变“之看法、集部封域之清晰与模糊等多方面的不同以致大异,然这往往亦是后者因之前者所致。比观彦和与仲伟所不满意者而未尝没有不大启之者及从异的角度考察《汉书》之于《史记》、《后汉书》之于《汉书》和《史记》所得等,思过半矣。  相似文献   

2.
历来论司马迁之文,莫不推崇《史记》的文气。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杰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后人犹以《史记》和《汉书》相较,认为:“《史记》气勇,《汉书》气怯。”“《史记》之于《汉书》,气胜也。”可见历代论家,都非常重视对《史记》的文气的品评和总结。关于文气,清人刘大櫆论述道:“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神只是气之精处。”按照刘大櫆的意思,气是指文章的气势,神则是统摄气而表现在作品中的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也就是说,所谓文气,就是文章的内容与作品的情感相统一,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气度和气韵。文气导源于作者的个性感情,凝聚着作者的气质、才性,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特征。作者性情富赡,精酣神足,胸中郁勃喷薄  相似文献   

3.
自从《汉书》问世以后,人们便将它与《史记》并称,以之作为我国古代史书的代表。实际上,在封建社会里,《汉书》的地位远远超过了《史记》。旧史家曾将之奉为“命代奇作”、“史家冠冕”,争相钻仰,奔走班固之不暇。”(《通志·总序》)而论,《汉书》的学术成就,确也不在《史记》之下。然而,建国以来,对《史记》的研究甚为热烈,对《汉书》的研究却异常萧条,这对《汉书》来说,显然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这种扬马抑班,同旧时代的扬班抑马,同样是学术研究中不应有的片面倾向。本文试对《汉书》的学术成就略作探讨,以期引起进一研究。  相似文献   

4.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异称,其中《太史公书》为其原名,《太史公记》《太史公传》为其异称,《太史记》《太史公》《史记》为其省称,《史记》自东汉桓帝起成为该书正名。关于《史记》一书的定名原因,历来学者主要有四种观点,即:“单名说”“子书说”“历史地位说”“图书命名原则说”。前两种观点不予采信,后两种观点分别论证了外部特殊历史背景及书名内在命名规律的重要作用,可信从。关于《史记》及其异称涵义,“史记”之名从通称统一为专名,其“古史官之记”的古意逐渐丧失,作为专名的《史记》特指司马迁之《太史公书》,同时凡是描述其作者、篇章结构、内容、主观评价等属性的修饰词共同构成了其书的书名涵义。异称中“太史公”题目所指应为“既尊其父,亦是自题”。  相似文献   

5.
周予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堪称中国高校历史专业教材的优秀之作,但其中的某些注释仍难免有值得商榷之处。《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北向户”,不能理解为“门户向北开以避免直射的阳光”;《汉书.食货志》的“分田劫假”和《后汉书.仲长统传》的“取一切而已”,皆不宜采纳唐代颜师古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汉书》是西汉一代的断代史,西汉则是中国游侠发展的黄金时代。西汉前期主要是对先秦风气的继承;后期则发生新变,成为整个中国封建时代游侠发展的基石。由于对武帝前的记述,《汉书》基本沿袭《史记》,笔者已另撰专文论述.本文主要论述武帝后期以来(即《史记》以后)的游侠状况,在此特作说明。一、《汉书办游侠观念班固对侠的体味也是比较深的。据洲及书·叙传入其人世祖班壹在高、惠时“以财雄边,出入七措,旗旗鼓吹”;七世祖班孺“为任侠,州郡歌之”;叔祖班伯,当汉成帝时“定禁大牲石、李群辈报怨,杀追捕吏”,两班怕收捕之…  相似文献   

7.
李善《文选注》引书众多,问题复杂,其中尤以古《汉书》注问题最为突出。清代学者汪师韩统计李善征引二十九家古《汉书》注,另外还有数十条不知名的汉书音义。但通过对《汉书》注释史及目录学的考察,可以发现李善注引用的古《汉书》注并非逐家征引,而是基本引自东晋蔡谟所作的《汉书》集注本,它是颜师古《汉书注》通行之前最主要的《汉书》注本。汉书音义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另外,从整体上看,李善《文选注》引书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喜引晋以前的注疏;二、多用集注本。  相似文献   

8.
(一) 这篇文章节选自《三国志》的《诸葛亮传》,作者陈寿。《隆中对》这个题目,系后人所加。 《三国志》共有六十五卷,其中《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本书通过人物传记叙述了从东汉末到吴最后灭亡这一时期的历史事实。过去,人们把它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四史”。论时间,它成书比《史记》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世称“史汉”,在我国二十四史中,名列前茅.《史记》与《汉书》不仅是杰出的历史著作,而且也是著名的传记文学.它们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在我国文学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关于这两部名著的比较,古人和今人都曾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大多数学者只从优劣方面着眼,对于它们在艺术上的异同,则研究得不够充分.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完全有深入探讨之必要.为  相似文献   

10.
范晔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之一,所撰《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为古代史学史上名著。在本书编纂过程中,他针对东汉一代的史实,发表了很多史论。(据今本《后汉书》看来,共有序、论、赞二百一十四篇。)这些史论,集中反映了范晔对东汉一代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看法,表达了他自己的思想。因此,对《后汉书》的史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价《后汉书》这部史学名著和它的作者。  相似文献   

11.
西汉王子侯封地的具体地望,或者没有记载,或者《汉书·王子侯表》与《汉书·地理志》记载常常出现不一致。本文主要根据《史记》相关纪、传、表,《汉书》相关纪、传,并参考《水经注》、《汉书补注》、《史记志疑》、《汉书地理志稽疑》、《校汉书八表》等来考证《汉书·王子侯表》中几个王子侯的封地所在。  相似文献   

12.
两汉侠文化较先秦有了大发展。《史纪》有关于侠之道德,社会背景,地域气质的记载和评价,《汉书》则提供了有关游侠的全面描述。《史记》之后,侠的道德评价体系基本确立,《汉书》之后,侠的基本行为模式大致形成。故《史记》《汉书》对中国游侠史的建立有着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在民族史的撰述上有杰出的成就。《史记》在体例上有开创  性贡献 ,为我们研究这些民族的史事留下了最早最有权威性的历史资料 ;《史记》反映了司马迁进步的民族  史观。《汉书》继承《史记》对民族史的重视 ,也为各民族立传。班固在史观、史识方面比不上《史记》 ,但仍  取得了很多成就 ,在整齐体例、扩充材料等方面 ,大大丰富了民族史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现存《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关于其成书,自《史记》、《汉书》之后,传统的说法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即认为伏羲画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至孔丘,方有七种十篇的《易传》之文。此说虽属臆断,然却道出了其《经》与《传》分属不同时期而作的客观过程。事实上,早期的《周易》写本,《经》与《传》乃是明确分开,并未混在一起。只是到了  相似文献   

15.
李善在注释《文选》时,对同载于《汉书》的作品多取先唐《汉书》旧注,李善称之为"旧有集注",共十余家,这些旧注当出自一个名为《汉书音义》的集注本,撰者为东晋蔡谟。李善对《汉书》旧注的处理有明确的体例,但在后世的版本中不同程度存在变乱,须要校勘整理。  相似文献   

16.
《史记》《汉书》所载帝王诏书中有对××犯罪“勿听治”的说法,《汉语大词典》及专书辞典对其中的“听治”或解为“断狱治事”,或解为“治理、处理”。本文认为此“勿听治”为“不准治罪”,“听”为“准许”之义,并作了详尽阐释。  相似文献   

17.
庄蹻西征行军路线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将庄蹻西征夜郎是文献记载中华夏各国最早在这一地区进行的军事活动。这次西征的时间和路线,文献有两种不同记载:《史记》、《汉书》所记是“楚威王时”“循江上”《后汉书》所记是“楚顷襄王时”“从沅水伐夜郎”。在时间问题上,目前我国史学界多数学者主张以《后汉书》所记的“顷襄王时”为淮;而进军路线问题则迄今仍无定论。木文主张应肯定《史记》的记载,兹考证如下: 庄蹻此次出征,《史记·西南夷列传》写道:“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踌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以兵威定属楚。欲  相似文献   

18.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分别是司马迁的哲学观、历史观和文学观,文学观是主体,哲学观和历史观是两翼,它们是翱翔在文学自由王国的精灵.“究天人之际”的哲学观使《史记》具有形而上的超越品质;“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使《史记》具有深厚的历史感;“成一家之言”的文学观则赋予《史记》艺术性、审美性,三者异质同构,共同建构起《史记》文化意蕴的高楼大厦,使《史记》光芒四射、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继《春秋》而纂史,成《太史公书》一百三十卷,凡五十余万言。这部被后世称为《史记》的煌煌巨著,是汉武帝以前中华学术文化之总汇。《史记》刻本产生于北宋淳化五年,与唐以前写本文字多有不同。《太平御览》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编写的一部类书,引用了大量唐以前文献,《史记》是其中之一,且尤为丰富。本文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1982年出版)为据,广参王念孙、王叔岷等诸家之说,考证了刻本《史记》文字的某些讹、误、衍、夺,为《史记》文本的整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敦煌遗书《刘子》残卷,笔者曾有《校证》之文,刊出二十五条。兹再迻录二十二条刊布之,纰谬浅陋之处,伏祈识者正之。 1.周鸡断尾,获免于牺;山狙见巧,终必招害。(伯3562《韬光》) “获免于牺”,罗本、吉府本“牺”后有“牲”字,余本并作“获免牺牲”,《集校》:“法藏敦煌(甲)本夺‘牲’字。” 按:牺犹牲也。《说文》:“牺,宗庙之牲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牺双觡抵之兽。”《集解》引《汉书音义》:“牺,牲也。”《淮南子·说山》:“生子而牺。”高注:“牺者,牲也。”《吕氏春秋·恃君览·行论》:“宋公肉袒执牺。”高注:“牺,牲也。”是皆牺、牲义同之证。《国语·周语下》:“宾孟适郊,见雄鸡白断其尾。问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