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哲学美学思想和以《声无哀乐论》为代表的道家音乐哲学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哲学美学思想的两极。它们形成了中国古代二元对立的批评格局,这种格局对于扩充古代整体的音乐哲学美学思想的容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乐记》是我国古代美学与审美教育思想的专著,它以邹鲁文化系统的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为指导,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探讨了审美教育的基本规律,为中华民族古代审美文化的创造与审美教育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乐记》的审美教育思想,确定它  相似文献   

3.
金人的音乐建构及礼乐倾向是中国古代乐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音乐制度及用乐实践而言,立国之初便进行大肆的文化移植,礼乐制度成熟之后则努力掩盖宋之影响并凸显民族音乐的主体地位;就金朝乐论而言,金人则更多以乐表现真情实感,重视乐之"兴",在美学层面尚"淡"求"真"。宋、金乐论思想是两个并行的体系,制度层面的沿袭并未形成理论层面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至《乐记》出现后,中国古代的音乐思想逐渐系统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乐美学理论,其中乐教思想贯穿始终。本文用"广博易良,中正谐和"来概括乐教,并分析它们的内涵,以及在后世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5.
《乐记》受到了《苟子》和《周易大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苟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由具体之物构成的既定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人心与外物的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美学思想别以非现成性的、生成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以生活世界的本体——天为源泉。在以西方主客二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语境中,我们对源于《苟子》的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解,但对源于《易传》的美学思想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文化“误读”,以致于多数现代学者将其全盘否定。其实,只有来自《易传》的美学思想才是《乐记》理论的精华,它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化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不曾涉及的、难以解读的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伯牙奉琴》是秦腔传统剧中少有的文辞古雅之作。儒家“以礼为教、以乐为教”的主张对中国艺术发展起到根本性的导向作用。士人是琴与礼乐关联的主要纽带。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琴是乐器、礼器,也是道器。剧中关于琴论述的实在用意,是为了凸显儒家传统的“礼制”“道统”“纲常”等思想。对儒家经典的复排,其意在渲染“儒—礼乐—琴”三位一体的观念。戏曲《伯牙奉琴》展示了礼乐文化在民间生活中生长的另一个面相,以琴道寓意礼乐,进行世俗性的高台教化。  相似文献   

7.
张佳琦 《科技信息》2011,(1):I0162-I0162
《乐记》作为一篇真正代表儒家学派音乐思想的著作,其内容形式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尤其是乐本篇,它概括了音乐产生的心里机制,表现了音乐的情感状态,把音乐作为统治国家的工具,是一篇礼、乐、刑、政的综合。  相似文献   

8.
“礼乐”互动指的是“礼”和“乐”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关联共生、相济为用的人文特质,其源于周代礼乐文明,以中和的秩序为内在精神,逐渐演变为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审美价值体系、思维形式与意义表达。以此视角探究久为经学名目所掩的唐代“九经”之一《周礼疏》,彰显经学家贾公彦在义疏中展现的儒家审美思考。其《疏》是在唐代初年以礼乐立国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中展开的,主要就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礼”“乐”关系、“礼乐相济”等论题加以继承与补充,在对律吕、礼器等的诠解中申发了礼乐“中和之美”,还就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予以探讨,是儒家美学和礼乐审美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官修科举教材,其对唐代及后世的礼乐文化建设给予影响深刻,美学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任鸣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5):131-134
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论的生成,受《乐记》和《周易》等儒家经学元典的思想影响。《乐记》提出的感物→心动→乐成的音乐创作原理,构成了古代艺术创作论的基本框架。《周易》提出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等哲学命题,完全适用于艺术创作,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因而构成了古代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乐记》、《周易》的这些理论不但对古代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先秦音乐思想以及整个文艺思想 ,集中表现在一场关于“乐”的论争上。作为这场论争的总结和结晶的《乐记》 ,其成书年代历来没有弄清楚。郭沫若曾提出了公孙尼子说。但从《乐记》自身的矛盾性来看 ,作者不应是公孙尼子 ;从儒家传统文艺观的发展过程来看 ,《乐记》当在《荀子》之后。从直接的史料记载看《乐记》的成书年代与作者 ,《汉书·艺文志》提供的史料是基本可信的。所以 ,《乐记》应是汉武帝时 ,刘德与毛生等人收集《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所作 ,经汉成帝时刘向校书而得。  相似文献   

11.
从三方面论述了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影响:中国古代数学被纳入到国家人才选拔制度、考试制以及文教政策之中;儒家经典中的思想精华对古代数学家的深刻影响;《五经算术》成为辅助阅读儒家经典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12.
明代乐舞理论学家王邦直的著述《律吕正声》,大量引用了《尚书》、《乐记》等儒家经典以及韩邦奇的乐舞思想,较为系统的记述了周至明代中后期中国古代宫廷乐舞的概貌,其中的一些观点为我们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借鉴和深刻启迪。本文着重从《律吕正声》中关于中国古代乐舞编创和教育等方面的观点入手,探究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过程中应该予以借鉴的经验,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寻找一个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3.
《律吕正声》梳理了《尚书》《礼记》《乐记》《毛诗》等儒家经典关于乐舞的记载,采纳了韩邦奇的乐舞思想,系统地记述了先秦至明代的乐舞文化。本文旨在通过对《律吕正声》中乐舞的剖析,进一步阐释我国古代雅乐舞中蕴含的"人道"、"政道"和"阴阳变易之道"。  相似文献   

14.
王邦直的《律吕正声》卷三十五至卷四十八从古代八音分类法的角度,详细地阐述了每类乐器的制度、尺寸、用途等信息,体现了儒家"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音乐美学思想。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别论证王邦直《律吕正声》中的美学思想,使我们对《律吕正声》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旷迈不群的嵇康,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将动荡岁月中士人的生命意识和艺术精神融成一种自然、人格、艺术三位一体的审美理想,并用一生的行为(包括被晋人称为“雅量”的死)践行了这一理想。作为音乐家的嵇康,他的《声无哀乐论》与《琴赋》凝聚着他在音乐实践中获得的美学知识,尽管他的声音湮没在传统礼乐教化思想中;①作为思想家的嵇康,不滞于物不粘于心的玄风贯穿在他的音乐美学中,“师心独见,锋颖精密”(《文心雕龙·论说》),他的音乐美学从本体论角度对音乐、艺术和人生进行思考,形成超越现实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的孔子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论语》中,孔子“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孔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谈“乐”,都是主张美善交融合一的。他赋予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提高了音乐的作用,使之不仅作为娱乐的方式和表情达意的方式,还作为传递其思想、道德、伦理主张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乐记》中音乐的起源、特点、作用的论证的角度来探讨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这一个古老的话题,从而揭示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文艺观在音乐这一艺术样式中的体现,从功能论的角度看待传统功利主义的文艺观念在社会政治教化、维护统治阶层既得利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也是儒家礼乐思想的奠基人,他精通音乐,从中领悟人生,并将其作为教化民众向善的手段,孔子认为礼乐的核心是“仁”与“和”。本文试从“仁”与“和”的角度分析探讨孔子的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19.
乐与政通论     
《乐记》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古代音乐哲学的基石,它的"乐与政通"的思想也是音乐蒙上浓厚的阶级色彩,这种阶级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我国古代音乐走向正规化、专业化,但更多的阻碍了音乐形式的多样化、大众化。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分析古代音乐的政治功能,在阶级社会里,音乐的阶级性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从音乐的阶级性可以看出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20.
在宗白华的美学建构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结构性意义。宗白华对原始儒家人生论美学的探研,抉发其积极的人生与社会实践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意义,充分体认到比兴传统与礼乐精神的核心作用。原始儒家的人生美学思想是宗白华艺术意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