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间歇动态发酵法,研究了游离米根霉和聚胺脂泡沫固定化米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过程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葡萄糖浓度对L(+)-乳酸的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聚胺脂泡沫是较好的米根霉固定化载体。  相似文献   

2.
高产L—乳酸的米根霉及其摇瓶发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采用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的菌种,以及摇瓶发酵的实验条件。确定米根霉碳源、氮源、底物浓度和通气量等因素对产酸的影响。在摇瓶发酵中采用两步法:菌体生长和发酵产酸。当发酵培养基采用葡萄糖10% 时,产酸率可达74.80% ,对糖的利用率达95.04% 。  相似文献   

3.
L-乳酸因其为生产绿色化学材料聚L-乳酸的原料而倍受重视.文中以米根霉As3.6462为菌种,玉米淀粉为原料,研究了用吸附固定米根霉发酵L等L酸.结果表明,相对聚乙烯醇、棉布,丝瓜布有更好的固定化效果.实验条件下,载体边长在8—10mm,载体用量为15mL/50mL种子培养基,玉米淀粉发酵L-乳酸产量为72—83g/L,连续发酵4批后产量基本稳定.丝瓜布固定化米根霉发酵L看L酸有良好的工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树干毕赤酵母固定化细胞的酒精发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藻酸铝酸胶包埋,将低浓度的树干毕赤酵母(Pichia stipitis)细胞固定,其凝胶粒直径约2-3mm,经增殖培养,使凝胶珠表面的细胞密集,极大地减少了传递阻力,有利于该酵母细胞的“半好气”酒精发酵,结果表明,固定化细胞戊糖,己糖同步酒精发酵糖液初始PH5.0-5.5较适宜;混合糖60g/L(50%葡萄糖、50%木糖)的固定化细胞酒精发酵,发酵前12h主要利用葡萄糖,12h以后木糖利用占主导地位,以低PH(2.8,2.4,2.0)无菌水处理酵母细胞海藻酸铝凝胶珠,2-3h后又恢复正常PH(5.0)。用PH2.8无菌水处理固定化细胞2-3h,细菌基本上被杀死,而酵母细胞功能不受影响,当PH2.4时,对酵母细胞影响较大,而PH2.0时,酵母细胞严重受损,大部分死亡。  相似文献   

5.
玉米淀粉双酶水解糖米根霉L - 乳酸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米根霉(Rhizopus oryzae)NRRL395HS99为菌种,玉米淀粉双酶水解糖为碳源,发酵培养基为基础在摇瓶上确立了最佳发酵条件.并以此为参照进行了50L罐的发酵试验,比较了摇瓶和50L罐发酵的异同。在50L罐中,玉米淀粉双酶水解糖130g/L左右、以重质碳酸钙为中和剂、硅油为消泡剂发酵58-59h可产酸110g/L以上,转化率达87%左右。重质碳酸钙应用于米根霉L-乳酸发酵对于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乙醇产率,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敲除嗜热厌氧杆菌乳酸支路中的乳酸脱氢酶基因,得到了嗜热厌氧代谢工程菌Δldh突变株.应用葡萄糖、木糖、葡萄糖/木糖混合糖3种碳源,分别对Δldh突变株与野生菌进行分批补料发酵产乙醇的研究.结果表明,与野生菌相比,Δldh突变株不仅显著提高了乙醇产率,而且提高了糖的消耗速率;Δldh突变株与野生菌都能以葡萄糖和木糖为基质生长,而与木糖为单一碳源相比,在葡萄糖/木糖共发酵时,木糖消耗速率有所降低;在以葡萄糖为单一碳源时,Δldh突变株的乙醇质量浓度和产率达到最高,分别为25.93 g/L和0.39 g/(L.h).  相似文献   

7.
米根霉发酵生产L( )-乳酸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米根霉发酵生产L( )-乳酸的研究进展.米根霉是生产L( )-乳酸的理想菌种,目前主要集中在菌株的选育、发酵工艺的优化和提取分离操作以及新型反应器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控制米根霉菌体的形态可提高菌株产酸的能力,操作简便.提出今后应从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定向选育出高产L( )-乳酸的基因工程菌株,优化发酵工艺,改进发酵设备和选择合适的固定化载体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从而降低生产L( )-乳酸的成本,加大乳酸衍生物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扩大L( )-乳酸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8.
海藻酸锰固定化细胞的乙醇发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树干毕赤酵母(Pichia stipitis)为发酵菌株,利用海藻酸锰凝胶代替海藻酸钙,固定化酵母使用寿命明显增加。采用混合糖60g/L(50%葡萄糖、50%木糖)为发酵底物,以250mL三角瓶为反应器,在35℃、150r/min、pH5.0条件下,振荡发酵。结果表明,海藻酸锰树干毕赤固定化增殖酵母细胞能使戊糖和己糖同步发酵,海藻酸锰凝胶耐磷酸盐能力是海藻酸钙凝胶的3倍,海藻酸锰固定化树干毕赤酵母细胞乙醇发酵42d,固定化细胞稳定,总糖利用率为95.8%,乙醇得率为理论得率的92.3%,发酵稳定时间明显长于海藻酸钙固定化酵母细胞乙醇发酵的稳定时间(24d)。  相似文献   

9.
采用固态发酵的方式利用黑曲霉、康宁木霉、里氏木霉、绿色木霉、宇佐美曲霉5种真菌对稻草进行降解,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降解产物中多种糖的种类与数量进行测定,为这些糖的继续利用提供参考价值。研究表明,稻草的降解产物中含有葡萄糖、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和纤维二糖,其中葡萄糖占总糖的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10.
固定化混合菌种发酵玉米秸秆水解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固定化混合菌种发酵法,研究了嗜单宁管囊酵母(Pachysolen tannophilus)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共固定于海藻酸钙中发酵玉米秸秆水解液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固定化混合菌种能同时利用玉米秸秆水解液中的木糖和己糖共同发酵,其效果明显优于游离混和菌种发酵,也明显优于S.cerevisiae和P.stipitis两种细胞共固定发酵。在发酵周期24h,初始pH值6.0,初始糖浓度118.42g/L的条件下,酒精转化率可达到0.4g/g糖。  相似文献   

11.
着重讨论了葡萄糖对L-天冬酰胺酶发酵过程的影响,并对其发酵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采用自动流加葡萄糖控制发酵pH的工艺,可使L-天冬酰胺酶活力达到64u/ml,比添加葡萄糖的摇瓶发酵提高了146%。流加葡萄糖控制pH的L-天冬酰胺酶发酵是生长相关的;维持2~5mg/ml和1.2~1.4mg/ml的葡萄糖浓度,可分别使比生长速率和比产酶速率达到0.81/h和1200u/g.h。  相似文献   

12.
将酵母接种于葡萄糖培养基中连续发酵,采用高速回转离心机分离酵母得到葡萄糖发酵液,并将其作为以TiO_2纳米管为光阳极的双室光电化学池的阳极电解液,在无任何外加电压条件下制备氢气.通过光催化制氢及光电化学性能测试,系统地研究了葡萄糖发酵液发酵时间对TiO_2纳米管产氢速率、光电压与光电流密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iO_2纳米管的光电化学性能受酵母培养基发酵时间影响,并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将酵母培养基发酵48h时,TiO_2纳米管产氢速率达到21.3μmol/(cm2·h),比未发酵时增加2.13倍.  相似文献   

13.
固定化红曲葡萄糖母液流加发酵红曲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固定化红曲以葡萄糖为原料,在生物反应器中流加发酵生产红曲色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简单的数学模型控制流加。结果表明,当总葡萄糖母液浓度为150g/L时,90g/L初始葡萄糖母液开始发酵,当流加控制因子K=0.0013时,变速流加发酵组的色素浓度比非流加发酵组的色价增加32%。  相似文献   

14.
用膜透析技术和静息细胞系统,对影响葡萄糖氧化酶(GOD)发酵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静息细胞系统显示:鸟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和胱氨酸等氨基酸对GOD的合成有促进作用;葡萄糖酸和丙酮酸对GOD的合成有阻遏作用,1.5mmol/L的丙酮酸使酶活降低46.24%;20mmol/L的葡萄糖酸使酶活降低21%左右,但葡萄糖酸浓度增大,有被菌体作为碳源利用的可能。利用膜透析技术可除去部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葡萄糖酸和丙酮酸等阻遏物,减少它们对GOD合成的分解代谢物的阻遏作用,与分批发酵相比.提高酶活40%左右。  相似文献   

15.
研究Tup1基因对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细胞耐高糖性状的影响。利用Cre/loxP系统对单倍体细胞中的转录因子Tup1基因进行敲除,单倍体细胞复倍后研究基因缺失菌株的性状变化。结果表明,Tup1基因缺失虽然减弱了菌株的呼吸能力,但却增强了菌株在高浓度葡萄糖培养基中的生长和发酵能力。Tup1基因可能通过调节酿酒酵母细胞呼吸强度来调控细胞的高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6.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 (EBPR) was investigated in an anaerobic/aerobic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supplied with glucose as a single organic substrate. The results illustrated that EBPR process could also occur successfully with glucose other than 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s). High phosphorus release and polyhydroxyalkanoate (PHA) accumulation in the anaerobic phase was found vital for the removal of phosphorus during the aerobic phase. The measurement of intracellular reserves revealed that glycogen had a higher chance to replace the energy role of poly-P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Moreover, glycogen was also utilized as the carbon source for PHA synthesis, as well as a reducing power as reported earlier. The accumulated PHA in this system was mainly in the form of poly-hydroxyvalerate (PHV) instead of poly-hydroxybutyrate (PHB), and was inferred to be caused by the excess reducing power contained in glucose. Lactate as a fermentation product was also found released into the bulk solution. Applying fundamental biochemistry knowledge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 conceptual biochem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explain the metabolism of the glucoseinduced EBPR.  相似文献   

17.
透明质酸发酵流加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透明质酸发酵的流加过程,对碳源的简单分批流加、指数流加、前中期指数流加+后期控制糖浓度的流加以及前期指数流加+中期控制糖浓度的流加这四种不同流加方式进行了探讨,得到最佳流加方式,透明质酸发酵水平稳定在4g/L以上。  相似文献   

18.
对不带搅拌的发酵罐内以葡萄糖为基质对酒精发酵细胞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的发酵状态进行了研究。发现细胞生长期发酵速率与基质浓度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发酵速率方程的斜率和截距与基质初始浓度也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在细胞生长稳定期发酵速率与基质浓度的关系,类似零级反应;随着发酵基质初始浓度的增加,发酵速率与基质浓度的线性化程度也逐步增加。并建立了只有发酵速率方程斜率和截距两个实验参数,实用范围更广的酒精发酵速率方程。  相似文献   

19.
L-缬氨酸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初糖浓度、葡萄糖及氮的补加方式、补加玉米浆和溶氧对L-缬氨酸发酵过程中产酸率、转化率、发酵周期等参数的影响。确定了L-缬氨酸补料分批发酵的最佳条件,在最佳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下,L-缬氨酸产量达52.71g/L,糖酸转化率迭2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