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西周铜壶、西汉五铢钱、隋代铜镜等文物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青铜器受土壤、水、氯化物等的侵蚀而产生锈蚀且容易蔓延的特点,研制出青铜器有害锈转化剂和青铜保护剂,可将有害锈转化为无害锈,然后再进行保护。用此方法对西安碑林傅物馆受粉状锈腐蚀严重的西周铜壶和隋代铜镜进行保护,在普通库房存放4年,保护完好,无锈点;又对49枚受粉状锈腐蚀的西汉五铢钱进行保护,在大气中存放7年,至今保护完好,无锈点。  相似文献   

2.
青铜合金成分与粉状锈的生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铸造不同成分的铅锡青铜合金块,在相同条件下人为地对它们进行腐蚀.分析结果表明:锡含量高于20%的青铜块不易生成粉状锈,锡含量在10%左右的青铜块最易生成粉状锈.  相似文献   

3.
古代青铜器“粉状锈”锈蚀机理新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了寻求方便、可靠的青铜器保护方法,本文通过对几个不同时代青铜残片的本体及“粉状锈”的全面分析,重新探讨了“粉状锈”锈蚀机理。通过分析可知“粉状锈”主要成分为碱式氯化铜、氧化铅、二氯化锡;锈蚀内因为青铜合金的不均匀性;锈蚀条件为:潮湿、含氯离子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激光去除青铜文物有害锈层的工作原理,介绍了采用脉冲激光去除青铜文物表面有害锈斑的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功率密度下,采用红宝石调Q激光可以有效地去除青铜文物有害锈层、形成一细密的钝化合金属,对青铜器的继续锈蚀与感染、有较好的防护作用,且不改变文物的本色。  相似文献   

5.
中山国铜器的造型,除了受中原青铜文化影响,与北方青铜文化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中山国出土青铜器大致可分成三类:中原风格的器物、独具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器物、混合了中原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器物。在纹饰上,鲜虞人的游牧情结、狩猎习俗以及对动物的喜好在青铜器纹饰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在回顾我国早期青铜器制作技术的基础上,对比秦陵铜车马的制作工艺,初步探讨了始皇陵最近出土的青铜鹤的制作工艺,阐明了其在我国青铜制作工艺上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历史文献及地方志和有关资料记载,以及贵州历年出土商周至秦汉时期的青铜器、青铜冶铸范模和青铜冶炼遗址,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阐述贵州古代夜郎地区青铜文化及青铜冶铸工艺的产生及发展,以及夜郎地区青铜文化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8.
利用Finnigan MAT262质谱仪和ICP—AES测试了不同地区出土的青铜样品的锈蚀产物和基体的铅同位素比值及其化学成分,以研究铅同位素在青铜器腐蚀过程中是否发生变化,以及是否存在因不同产地铅料混用引起的混合不均匀现象.结果初步显示,铅同位素组成不受青铜器锈蚀的影响,可以用锈蚀产物的铅同位素比值代替其基体的;同时,不同产地铅料在青铜器中的混用且又混合不均,可能造成青铜器基体的铅同位素比值和锈蚀产物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滇池区域出土的青铜器文物,其年代约当战国至西汉时期,数量达五千余件,皆为墓葬出土。这些青铜器连同出土它们的墓葬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展示了当时滇池区域人民的社会面貌,劳动生息状况和民族特征。晋宁石寨山六号墓出土的汉文印章,其上有“滇王之印。字样。因此,学术界一般把与滇王墓文物有共同特征的古文物命名为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简称为“滇文化”。  相似文献   

10.
黄剑 《科技资讯》2011,(21):234-234
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因为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并且许多的青铜器上刻有铭文,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而青铜器的研究自宋代金石学产生到现在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今天,中国古代青铜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许多价值连城的青铜器的出土使得青铜器的收藏也炙手可热,因此对青铜器的鉴定也就有了一个比较高级的定制,本文就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鉴定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广汉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显示出早期巴蜀文明的独特风格,代表了我国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艺术的另一个高度.三星堆青铜器在造型方面像生描摹和夸张变异共用,多数器物呈现出高瘦的特质;在纹饰方面则显现出附属像生性和抽象像生性,并且在中原地区青铜器纹饰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发展;在审美风格方面,以磅礴壮阔的气势和奇谲神秘的气息展示出其独特之处,在富于变化的同时显示出统一多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采用固态化学反应法制备了掺杂钾钨青铜(K1-xMx)0.22WO3(M=Na,Ca,Sr,Ba,Y和La;0x0.20).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在掺杂范围内,样品的晶体结构主相均为六方相,其中除Na以外,Ca,Sr,Ba,Y和La都能够部分替代K进入六方晶格中.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由参数H(n,x,t)决定钨青铜类化合物掺杂机制的新观点.容忍因子t、化合价n和掺杂量x共同决定了此类材料的掺杂机制.对于不同的掺杂元素M,掺杂后样品(K1-xMx)0.22WO3的H在相同范围内时,其晶胞体积V随x的变化规律也相似.  相似文献   

13.
翁方纲任广东学政达八年之久.他利用督学各州府的便利,搜集整理当地的金刻、石刻文物,撰成《粤东金石略》一书,体例谨严,足为法式.他非常重视粤北金石文物,依照相关文献的记载搜仔细搜检,亲临粤北现场勘验,但还是有许多文物没能搜集到.他认为粤北金石文物数量众多,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西周金文形容词的词义系统进行研究,发现西周金文形容词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词义上的相互联系使西周金文形容词形成一个系统,其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同义词、反义词和类义词的聚合关系上。从甲骨文到西周金文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聚合关系是不完全相同的,这说明词语的变化不仅是单个的词的变化,也是词语聚合关系的变化,从一个共时的词汇系统到另一个共时的词汇系统,词语的聚合关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西周金文形容词中同义词、反义词和类义词的聚合关系有的一直在语言系统中传承,直到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微粉抗鸡热应激中草药添加剂的吸湿性。方法:在25℃、相对湿度为25%条件下,比较添加剂超微粉和粗粉的吸湿速度和吸湿百分率;测定添加剂超微粉和粗粉的临界相对湿度;以温度和相对湿度为研究因素,以吸湿百分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选择超微粉添加剂的适宜储存条件。结果:添加剂超微粉的吸湿百分率明显高于粗粉。添加剂超微粉和粗粉的临界相对湿度分别为70%和78%。与敞口存放比较,添加剂超微粉密封后吸湿百分率显著降低,其适宜储存条件为10℃、相对湿度为75%以下。结论:添加剂超微化会引起吸湿性变化,加工制备和储存时要控制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6.
甲骨金石简帛文献中有大量押韵的诗歌、精美的散文,可以算作上古文学遗珠出世,它不但给人美的享受,还反映了真实的历史形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们被长期忽视。要想反映上古文学的真实面貌,文学史就应当重写。  相似文献   

17.
杨梅粉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很容易结块而使品质变差,为避免和减轻其结块,本实验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杨梅粉不同水分活度与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之间的关系,温度湿度对杨梅粉结块的影响等,结果表明杨梅粉水分活度(Aw)与Tg呈线性关系,Tg=45.758-168.8 Aw(R2=0.863 1);杨梅粉在加工过程中,尽可能使环境温度低于15℃,相对湿度低于22%;杨梅粉结块过程中经历粉的塌陷,粘结,最终导致结块.  相似文献   

18.
熏烟处理对毛竹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竹炭窑和厂房式熏烟窑作为热处理设施,利用竹质燃料所产生的热蒸汽、烟气、温度,在预设的温度和湿度曲线下对竹材进行熏烟热处理,所得产品经野外耐久性观察和物理、化学、生物学方法检验,确认其已消除成长应力,并具有抗霉、抗虫、不翘曲、不裂变等性能,力学性能佳,耐候性强;经加工试验,得到了工艺表现优秀的产品.  相似文献   

19.
殷商舌族考     
舌族不见传世文献记载,从甲骨文、金文及近年考古发现可知其是殷商时期的一个重要氏族,与殷商王室有密切的关系,其贵族有在殷商王朝为官者,其地望应为今郑州市西北郊一带,其族长为卫爵。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铜合金在渗剂粉末中高效渗硅,获得无孔的渗硅层。对渗硅层的组织、零件的表面形状和保温时间对渗硅层厚度的影响、摩擦学行为、腐蚀电位等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说明铜合金上的渗硅层在硫酸介质中具有耐蚀、耐磨(耐磨性提高3倍以上)、减摩等良好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