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当前三峡库区消落带新生湿地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分类综述,主要包括三峡库区湿地植物生态学研究、湿地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等4个方面。然而,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主要包括: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不够深入;与周边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较少;动态研究不足;湿地的空间分布与类型划分不明确;与全球变化关系研究十分薄弱。最后指出,三峡库区湿地研究必将是多学科交叉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构,生态系统演替的长期监测,湿地开发与利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热点;长期定位观测技术、“3S”技术、计算机模拟等技术与方法将会广泛应用于三峡库区湿地的研究。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2.
为完善重庆市的维管束植物种类多样性资料,近年来对重庆市辖区内及周边区域做了大量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依据野外观察自然生境状态下的生活植物和对重庆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及其他标本馆相关植物标本的比较形态研究,首次确定在重庆境内有天然分布的白喙刺子莞(Rhynchospora browni)(莎草科)和川滇马铃苣苔(Oreocharis henryana)(苦苣苔科),其中白喙刺子莞产歌乐山等地,川滇马铃苣苔见于万州区长江三峡水库南岸。文中提供了这两个种的实物形态照片以资鉴别,并讨论了它们及其各自形态近缘种的区别特征和分布状况。迄今,重庆歌乐山及邻近地区是白喙刺子莞已知分布区的北缘,万州区则是川滇马铃苣苔的最东分布,两处的海拔高度均为它们已知分布区的最低记录。 相似文献
3.
利用重庆市1901—2010年有关冰雹资料,对重庆市110年来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均体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以10年为周期对1901—2010年全部冰雹灾害进行分析还发现,重庆市在上世纪前40年冰雹灾害较少,以后每个年代均大幅度增加,直到70年代达到最高,之后近30多年来重庆市年降雹日数有所减少;重庆市除1月份外其余月份均可能有冰雹灾害;降雹主要集中在3月~8月,4月发生日数最多;冰雹主要发生在14时至次日凌晨2时这个时段;空间分布方面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同时渝东北比渝东南发生冰雹灾害的机率大。研究认为,重庆市110年来冰雹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起伏和冷空气前行路径有关。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生态环境SD仿真建模研究 (三峡地区资源环境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准确仿真模拟,对于更好地进行统筹发展政策设计与决策有着重要意义。基于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原理,建立了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重庆市城乡生态环境系统SD仿真模型,模型共涉及"人口"、"资金"、"污染指数"等112个变量及"PPI=FPFPI+FSPI+PFPI"等116个方程,并能够较好地模拟实际系统;最后对模型进行了动态模拟和优化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实际系统,仿真结果不仅可为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决策提供一定参考,并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政策试验。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的区系特征,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及室内分析,对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的分布格局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佛山兰科植物区系具有以下特征:1)种类丰富,区系成分复杂多样,调查表明金佛山共分布有各类兰科植物48属114种,按照吴钲镒先生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划分原则,可以划分为8种分布区类型;2)特有现象明显,共分布有中国特有兰科植物47种,包括3个金佛山地方特有种;3)垂直分布格局明显,在海拔梯度上兰科植物的分布总体呈现出中间膨胀型的趋势;4)不同海拔段的兰科植物濒危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低海拔地区物种受威胁程度相对较低,资源保存状况更好,这种分布格局与其他地区有着显著的区别;5)区系的温带性质明显,同时具有一定的热带亲缘关系。研究表明金佛山兰科植物种类丰富,特有现象明显,其海拔梯度格局与其他地区有较为显著的区别,区系热带亲缘关系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渝东北地区地处重庆市东部的三峡库区地域,位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前沿,其水土流失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整个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有着重要影响。选择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土壤质地和植被覆盖等自然因子作为水土流失敏感性的评价指标,根据重庆市自然环境特征制定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通过多因子叠加计算得到重庆市水土流失极敏感区面积1159.41km2,占幅员面积的3.93%;高度敏感区面积4892.19km2,占16.59%;中度敏感区面积7014.4km2,占23.79%;轻度敏感区面积2882.97km2,占9.78%;一般敏感区面积13673.94km2,占46.38%。指出了重庆市渝东地区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和一般敏感区等不同土壤侵蚀敏感区的空间分布。水土流失极敏感区主要分布于开县、云阳、城口;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开县、云阳、巫山、奉节、梁平这一带;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巫溪、梁平一带。提出了有效控制该地区土壤侵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时间错位和序列错位呈线性关系,即最大时间错位与最大序列错位之和、最大时间错位与总序列错位之和、总时间错位与最大序列错位之和、总时间错位与总序列错位之和限制下,以使总完工时间最小为目标的重新排序问题。重新排序就是原始工件已经按照某种规则使目标函数值达到了最优,但还没有开始加工,这时又有一批新工件到达,要求将新工件与原始工件一起重排使目标函数为最优的排序问题。根据经典排序理论,证明了原始工件与新工件按最短加工时间优先规则可以使目标函数达到最优。由动态规划原理,对每个问题设计并证明了不同的算法及其时间复杂性,最后结合实例作了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8.
利用1971—201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空调度日数作为评估暖季降温耗能的指标,分析了重庆地区1971—2010年间空调度日数、制冷日数的分布和长期变化特征,并评估了气温变化对重庆地区降温耗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庆各地空调度日数、制冷日数空间差异明显,沿江及河谷一带空调度日数、制冷日数相对高、多,东南部及城口等高海拔地区空调度日数、制冷日数相对低、少;1971—2010年重庆各分区的空调度日数、制冷日数的时间演变与全区平均比较一致,主要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转折;气温与降温耗能具有很好的同步性,温度对降温耗能的影响程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加;气温若升高1℃,整个暖季(5~9月)、夏季(6~8月)中重庆全区平均的降温耗能将增加56%、46%;在暖季或夏季,气温若升高1℃时降温耗能增加效应量重庆各个分区由大到小依次为:东南部、西部、西南部、中部、主城、东北部;暖季气温若升高1℃时,全区平均制冷日数将增加16 d,主城将增加14 d,其他地区将增加15 d;最后利用平均气温与降温耗能变率建立了一组降温耗能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评估模型。文章认为该组评估模型可以用于重庆地区降温耗能变化的定量评估和预估。 相似文献
9.
一台手术牵涉到多种资源,如何确定手术所用资源的综合评价对科学排程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对一台手术的资源综合值进行了分析,把手术资源的影响因素(资源应用的贴合度、患者满意度等)采用定量化方式表示,并对多因素进行组合,形成手术的资源综合值。然后,本文基于博弈理论,对于分配到手术室的手术排程问题建立两人零和博弈模型,通过对这个模型的求解,得到手术的综合评价值zi=x*i.∑4j=1(aijy*j),i=1,…,n,再结合每个手术的时间,按照手术的时间与手术综合评价值的比值(即排序论中的带权加工时间)从小到大的次序来安排手术的次序,从而确定手术排程的次序。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消落带湿地生态友好型利用探讨 (三峡地区资源环境生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三峡水库蓄水后形成的消落带湿地,其生态环境既是严峻考验,同时也是生态机遇。消落带冬季蓄水淹没期间,生长季节积累下来的有机物质在水下厌氧分解,成为二次污染源。大面积消落带植被在出露的生长季节所蓄积的碳及营养物质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如果能加以妥善利用,就可化害为利。针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必须着眼于消落带湿地的生态友好型利用,立足消落带湿地向增加碳汇、生物生产、环境净化等多功能生态经济效益转变的需求,探索消落带湿地资源生态友好型利用的多种模式,包括湿地基塘工程、林泽工程、植物浮床工程、消落带湿地农业产业功能耦合关键技术、消落带湿地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等。 相似文献
11.
嘉陵江中游地区宗教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价值,对其合理开发利用,推出宗教文化旅游,是促进该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选择之一。作者分析了嘉陵江中游地区宗教旅游资源的特点,指出目前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比较分析了沱江下游不同年代的渔获物物种组成,20世纪60年代初期,沱江下游渔获物由52种组成,分别隶属于6目10科44属,70年代初由50种组成,分别隶属于4目7科36属;80年代初期,由20种组成分别隶属于2目3科18属,同时对渔获物的群数量,优势程度,常捕个体和最大个体大小的变化等也进行了研究,最后综合分析了渔获物产生显著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古至今,嘉陵江流域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通过对历史文
献及地方史志的整理分析,运用小波分析法,对明清时期嘉陵江上游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等级、
周期性、成因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记载的明清时期嘉陵江上游地质灾害共246次,其中
59.35%为小型灾害,24.80%为中型灾害,15.85%为大型灾害;总体有3个较明显的周期变化规律,
分别是3~9 a、10~23 a和25~32 a,其中在10~23 a的准3次震荡最为显著;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明显
不均匀,甘肃省内发生的频率最高,这与嘉陵江上游在甘肃省内的面积最大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长江流域洪涝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数值试验。分析研究表明在长江流域洪涝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特征有很好的规律性:①副高脊线稳定在20~22°N;②副高西伸脊点偏西,变化范围为95~115°E;③副高偏强.这些规律性不随时间变化,5~8月均是如此。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维持以上规律性时,会造成长江流域降水量大增,证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的异常确实对长江流域的洪涝有决定性的影响.文章还对南亚高压与长江流域洪涝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中下游河道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需水的特点,将研究重点放在中下游河道,选择黄河中下游及部分支流的主要控制断面研究黄河流域河道内生态需水。以河流水体存在(不断流或干涸)、水生生物完整性以及河流系统的水沙平衡为保护目标,分别计算河道最小生态流量、适宜生态流量和洪水期生态流量,将不同生态流量耦合时间特征计算了全过程生态需水。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河道适宜生态流量、洪水期生态流量和最小生态流量的相对值分别为18%~29%、156%~187%、9%~15%,对应于汛前期(4-6月)、汛期(7-8月)和汛后枯水期(9-3月)的河道生态需水,据此算得黄河中下游流域年生态需水总量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35%~43%。从河流生态需水时间特征出发提出的全过程生态需水计算成果,将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合理调度和管理,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崔俊杰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5):130-130,138
介绍了水环境与农村水环境的概念,分析了造成农村水环境危机的原因,指出了改善农村水环境刻不容缓,提出了改善农村水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18.
19.
3S技术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动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塔里木河下游多年来水量不断减少,造成了该地区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导致了植被衰败,风沙频繁,土地沙漠化普遍发生。在3S技术支持下,通过1959年、1983年19992年及1996年航空及航天遥感信息的对比分析发现,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与自然及人为因素密切相关,并已影响到了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农业景观异质性及其稳定性是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和高效的前提.本研究选取河南省封丘县为例,基于研究区TM影像解译结果,借助于ArcGIS 9.3、Fragstats 4.2及GS+7.0软件,探讨了适合研究区景观斑块组成与构型分析的特征尺度.并基于特征尺度,分析了研究区景观异质性及干扰强度的空间差异与梯度变化.结果表示:2 500m为研究区的特征尺度.在特征尺度下,均匀度与蔓延度指数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且数值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格局.自黄河由南向北,异质性梯度变化明显,人类干扰强度不断增大,空间差异不断减小;景观斑块构型不断复杂化,组成均匀性不断降低;景观的构型对于组成的变化越来越敏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