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关于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基础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作为全球大陆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陆长期所处的全球特殊构造部位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使其经历了世界其他大陆所未曾有的极端复杂条件,从而造就了它全球共性中的独有的地域性特征.这些特征赋存有当代地学发展前沿重大科学命题的丰富信息.因此,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成为当代地学研究得天独厚的天然实验室和良好场所,是科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当代地球科学已开始进入地球系统科学与后板块构造时代,如何充分利用我国这一地域优势和特有资源,参与国际地学发展和创建新的地球构造观及相关理论与方法已是我们面对的历史机遇和重大挑战.文中在综合分析中国大陆全球共性中的特殊性基础上,概括提出4类优先研究的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关键科学问题:中国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新生代中国大陆及邻区地壳变形及其深部过程;人类生存尺度的地壳构造活动及其深部动力学背景与演变趋势;中国大陆不同构造系统的交接转换和深部背景与演变过程,供地学界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超越板块构造--大陆地质研究新机遇评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较为详尽地评介了美国构造地质学界新近召开的题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新航程"构造研讨会上所提出的当代构造地质学所面临的4个重大课题(超越板块构造:流变学与大陆造山作用;丢失的联结:从地震到造山作用;大地构造、气候和地表系统的动态相互作用;地球和生命的协同演化)中第一个课题,即"超越板块构造:流变学与大陆造山作用"的研究趋向,并列出了未来10年具有科学意义的研究机会与命题.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中国大陆构造分为三大部分,根据在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上考虑大陆构造问题,提出了大陆构造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概念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科学革命性的进步.30年来,板块构造学说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它在海洋和大陆上遇到了许多问题一在研究地球演化的过程中,又在古地磁学与古气候学上遇到了不解之谜,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建立新的全球理论来取代板块构造.  相似文献   

5.
在原岩为大陆地壳的高级变质岩中发现柯石英和金刚石这类超高压标志矿物,使人们认识到低密度大陆地壳曾经俯冲到大于80 km的地幔深部,是20世纪末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最大进展,因此革新了板块构造理论.大陆碰撞和超高压变质研究已成为21世纪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前沿和核心课题.大别-苏鲁造山带出露有世界上最大的超高压变质构造单元,中国科学家以此为基地,在大陆碰撞和超高压变质的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系列成果.这些包括大陆地壳俯冲的深度和规模、大陆深俯冲过程的时间序列、大陆碰撞过程中的流体活动、深俯冲陆壳的流变学特征等.本文评述了大陆地壳经历深俯冲的矿物学记录,概括了近年来大别-苏鲁造山带研究的突出进展,从四个方面对大陆碰撞和超高压变质研究进行了展望:①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变质演化,②大陆碰撞过程中的流体活动,③大陆碰撞带数值模型,④超高压变质矿物微区分析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探索研究地球固体部分的科学称为地球科学(Geosience),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这门科学虽起步不晚,但却远远不如空间和海洋科学发展迅速,特别是空间科学。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地球固体内部的探测缺乏直接有效的方法和取样手段。为此,当代地球科学工作者都在设想和试探如何利用新的探测和采样手段来使地球科学出现新的突破。本文首先回顾探测地下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然后就我国制定大陆科学深和超深钻井规划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秦岭—大别造山带中几条重要构造带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秦岭一大别造山带内几条重要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以探讨其动力学过程.方法 通过该造山带中各构造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研究,分析板块构造体系向陆内构造体系转换和大陆动力学体系演化等地质过程.结果 ①洛栾构造带是二郎坪弧后盆地与华北板块南缘的陆内构造拼合带,形成于365 Ma±,挤压方向为240→60°;②商丹断裂带在260 Ma±形成,挤压方向为220→40°,以压扁作用为主,正花状构造,显示出板块碰撞带的构造特征;③襄广断裂带是扬子板块在220 Ma±,由185→5°方向与大别造山带斜向汇聚的结果;④殷马断裂带为一条右行平移的韧性剪切带;⑤武穴构造对接带是大别造山带南缘与扬子板块北缘的构造复合带,是在140 Ma±扬子板块总体由S→N挤压所致;⑥宜鲁构造带是东秦岭造山带北界,为S→N逆冲的叠瓦状推覆构造,上地壳缩短率为52%;⑦郯庐断裂带是秦岭一大别造山带东端的一条多期活动的剪切带.结论 秦岭一大别造山带经历了不同构造体制转换、板块构造系统发展、板块构造体系向陆内构造体系转换以及大陆动力学体系发展演化等地质过程;显示出古生代以来逆时针"转动挤压"到"三面围限"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光学显微镜的广泛运用,扩展了观察认识地球固体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的视野,促使地球科学从简单描述走向理论研究,催生了地球科学的第一次革命;21世纪地球科学研究全面向地球表层转移,迫切需要认识地球物质纪录的纳米尺度信息;现代电子显微镜在地球科学中的广泛运用,催生了纳米地球科学的诞生。纳米地球科学诞生推动地球科学家将从纳米尺度解读过去所未知的固体地球演代过程的信息;纳米地球科学的兴起将引起地球科学的一场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9.
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也有人称做新全球构造(New global tectonics),是六十年代,特别是在六十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大地构造学说,也是当前地学界中最为盛行的地学理论。J.T.威尔逊(Wilson)教授在六十年代后期曾把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誉为“地球科学的革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现在板块构造学说已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和丰富了它的内容,而且板块构造理论的影响也已日俞深入到地球科学的  相似文献   

10.
地球内部层-圈耦合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随着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空间探测技术的完善和发展,对地球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认识得到了深化。盛行的板块构造理论在解释一些重大的全球性及区域性地球动力学方面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这是对全球地球科学界提出的新挑战,同时也为我们积极参与这些国际的前沿课题提供了机遇。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地球动力学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可以从全球地球动力学角度入手,解决区域性地球动力学问题,例如中国大陆的地球动力学问题(马宗晋,1994)。现今地球动力学是以地球整体和各层澊圈的结构、构造现状及其耦合动态信息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1.
Plate tectonics of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cKenzie DP 《Nature》1970,226(5242):239-243
The seismicity and fault plane solutions in the Mediterranean area show that two small rapidly moving plates exist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and such plates may be a common feature of contracting ocean basi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cepts of plate tectonics apply to instantaneous motions across continental plate boundaries.  相似文献   

12.
13.
平庄盆地为受控于东、西两缘北北东向展布的美丽河-八里罕和黑水-汐子断裂的晚中生代断陷盆地。褶皱、断裂均较发育,盆地内外褶皱按轴向分为四组,形成顺序为:东西向-北西西向-北北东向-北北西向;断层按走向有东西向、北北东向、北西西向、北东东向和北北西向5组,一般均经历多期活动,根据盆地构造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得出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曾发生多次北西西-南东东向挤压与拉伸的转化,在挤压背景下,盆地所在区上升,沉积间断,产生角度不整合,拉伸背景下,盆地所在区下降,接受沉积。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成都平原的晚新生代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成都平原晚新生代地层的展布、接触关系,以及与邻区的构造组合,对成都平原的基本构造格架进行了初步分析,描述了蒲江-新津断裂、大邑断裂、竹瓦铺断裂、绵竹断裂等晚新生代断裂,将成都平原的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对上述断裂的构造活动性与龙门山断裂带进行了分析对比.  相似文献   

18.
Thoughts on studies of China continental geology and tectonic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lobal continents, China continent has long been situated in the peculiar tectonic position and experienced extremely complicated activities, which resulted in the regional unique characteristics for China continent on the global common geological background. These characteristics contain abundant information regarding scientific key issues of modern geological frontier. Thus, China continent can be a natural laboratory and excellent arena for the modern geosciences. The modern earth sciences have started entering the era featured with earth systematic science and beyond plate tectonics. How to take the regional advantage and exploit the treasure resource to participate the new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reation is a historic opportunity and great challenge we are facing. This paper generalizes research priorities in four fields on China continental geology and tectonics for discussion. They are: China continental tectonics and dynamics; Mesozoic-Cenozoic crustal deformation and deep-seated processes in China continent and the adjacent regions; deep-seated dynamic background and evolutionary trend of crustal tectonic activities on the time scale of human existence; deep-seated background and processes of conjun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fferent tectonic systems.  相似文献   

19.
McKenzie DP  Davies D  Molnar P 《Nature》1970,226(5242):243-248
The relative motion between the plates on each side of the East African Rift Valley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opening of the Red Sea and the Gulf of Aden. The calculated direction of relative motion agrees well with fault plane solutions for earthquakes north of the equator.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