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兰.巴特的著名论文《作者之死》文字不多,但其思想来源却十分复杂:哲学界反理性思想尤其是福柯的"人之死"理论、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和拉康的主体观、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等都为"作者之死"理论的提出准备了条件。和福柯、拉康在哲学界高倡"人之死"、"主体死了"相呼应,巴特把矛头指向权力结构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体现者——作者身上。他宣布了"作者之死",在话语领域中争取实现自己的乌托邦理想。  相似文献   

2.
张自忠的死,是民族危机的召唤,也是他用以“明志”的一种方式。张自忠的死是十分理性的,同时又是十分感性的。张自忠的死引起了不同民族、不同集团、不同阶层的巨大反响,折射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各个方面。研究张自忠将军之死,对于我们认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不同极性的同系物,通过迭代计算法计算了反相液相色谱的死时间,并与用探测物直接测定法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基本一致。采用同系物计算得到的死时间能反映出有机溶剂吸附层对死体积的影响。同系物的极性对死时间存在影响。用弱极性的烷基苯同系物求得的死时间略大于用非极性的正构烷烃所求得的死时间。  相似文献   

4.
“生”与“死”是孔子学说中没有明言的问题,通过遮诠的表述,孔子表达了对“生”、“死”问题上采用对象化把握方式的反对。孔子对“知生”与“知死”割裂表诠,意在通过不可言说的言说,达到对“知生”与“知死”本是同一过程的领悟。在此领悟中,此在退回到本真能在。知生即为知死,知死即为知我。  相似文献   

5.
通过介绍祁东煤矿7114综采工作面在初次放顶期间,有顶板初次来压,造成86架综采液压支架被"压死",工作面无法推进,施工单位通过本文处理死架的方法,快速、安全的救活7114综采工作面,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完整的归纳出一套快速救活"死架"的具体方法,为今后出现类似的"死架"处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6.
张晓莉  李玲 《甘肃科技纵横》2002,31(6):63-63,30
本文分析了42例发生胎死宫内的原因,提出由孕妇的提早宣教、定期产前检查、高危孕妇重点监护是围产保健的重点,也是降低产儿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一个特殊情况下死焦堆在炉缸中的受力模型,推导出了最小死铁层深度的计算公式,并用某高炉解剖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般条件下的死料柱受力模型,推出了一个用于估算一般情况下死焦堆浮起高度的公式,并讨论了死焦堆浮起高度与炉渣液面高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一类半线性抛物方程的死核问题,采用上下解方法,通过直接构造其上解,利用比较原理,证得了该类抛物方程具有非零边值条件的初边值问题的解有死核存在。  相似文献   

9.
根据近年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本探讨了影响沉积物中有孔虫丰度值的诸死态因素,死态因素乃指环境对死亡后的生物体产生各种变化作用的自然因素。研究表明溶解作用和搬运作用对沉积中有孔虫丰度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一类在化学反应研究中的具有Robin边界条件的非线性稳态扩散问题,由于扮演重要角色的死核边界是先验未知的,即这是一个自由边界问题,首先借助相应Dirichlet问题的解结合极值原理和比较原理,导出了该问题边值的上界和下界,说明死核是存在的,随后利用解在边界上的上,下界,估计了一般区域上死核所在的位置及其形状,这是对已有结果的完善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任国权 《黑河科技》2002,(1):12-12,13
分析了造成喷油器针阀卡死故障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描写了主人公伊凡在与死亡面对面的对话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开始了对生活的思索和生命意义的追问,在参透了“向死存在”的实存状态的真理以后,终于从“沉沦”中解脱出来,并在领悟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他人之爱的终极关怀中保持了生命的尊严,获得了精神的重生。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造成数据库死库的6个主要原因,提出了“死库复活”的可行性算法.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阿瑟·密勒戏剧艺术的灵魂,是他透视现代生活的眼睛,他的作品几乎都和家庭题材有关。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以家庭为轴心,揭示了现代美国社会普通家庭和普通人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包容了传统戏剧主题和现代戏剧主题的许多层面:艺术上它有机地聚合了传统艺术技巧和现代舞台艺术手段,成为美国现代戏剧艺术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5.
死隐喻是隐喻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一些隐喻虽已"死去",变成普通词汇,却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对语言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本文旨在介绍死隐喻的概念,分类,汉英语言中死隐喻的某些现象,使读者对死隐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说明死隐喻对语言的特殊贡献。学好死隐喻对于我们加深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死"可作动词(死a)、形容词(死b)和副词(死c)。死a语义为"失去生命、死亡",死b语义为"表示不活动,不可改移,丧失作用"等,死c语义为"达到极点";"VP+死a+了"中VP具有[破坏义]、[致死义]、[强动作性]等语义特征、"VP+死b+了"中VP具有[固定]、[约定]、[使合拢]、[使关闭]等语义特征,"VP+死c+了"中VP具有[程度性]、[感情性]等语义特征,"AP+死+了"中AP具有[性状义]、[致死义]、[程度义]等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课文《杨修之死》教学中遇到的三个疑难问题,即杨修之才;小说主要人物;杨修被杀原因等。  相似文献   

18.
试论"白朗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驳刘镇华军击毙说之错,赵倜军击伤身亡说之误,白朗病死说之谬,阐述白朗之死之实情.  相似文献   

19.
顾城的自杀给当时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文坛也因此沸腾起来,诗人死了,诗人的死却开始了一种文化奇观,他们的死从终点回归到了起点,诗人的诗也就开始繁荣了。对顾城作品的解读可以体会到他诗歌中充斥的死亡意识,他对个人的“自然哲学”的崇尚以及现实条件的紧逼是他自杀的原因。顾城的死令人惋惜,“顾城之死”现象这一奇观也理应引人重视。  相似文献   

20.
在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中,"死"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它既是生命的终结,也是生命的升华,产生的是一种激励后人更加努力奋斗的精神。方志敏的关于死的意义、死的价值、死的期望及对死的态度的表述,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渊源于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的哲学命题,但它具有时代特征,有自己独特的哲学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