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鸟类报警声可编码捕食者类型或威胁等级等信息.利用标本实验和声音回放实验探讨了育雏期白眉姬鹟报警声的功能.结果表明:白眉姬鹟针对不同捕食者发出的报警声可引起雏鸟不同的回应行为,对巢捕食者花鼠(Tamias sibiricus)发出的报警声,雏鸟表现出飞离巢箱的行为;对成鸟捕食者红隼(Falco tinnunculus)的报警声,雏鸟表现出静伏不动的行为.白眉姬鹟的报警声未能引起花鼠的躲避行为.白眉姬鹟的巢防御报警声具有向雏鸟传递不同入侵者威胁信息的功能,但驱赶、恐吓捕食者的作用不明显,可能具有其他功能.  相似文献   

2.
灰眉岩鹀(Emberiza godlewskii)的鸣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春季在北京小龙门林场对灰眉岩鹀(Emberiza godlewskii)繁殖季的鸣唱进行了研究.共有24只个体录得清晰可供分析的录音,平均每个个体分析录音39句(最少14句,最多108句).结果表明:1)灰眉岩鹀鸣唱句子的最高频率为(9.73±0.41)kHz,最低频率(2.50±0.24)kHz,起始音素与下一音素的时间间隔为(0.26±0.06)s,句子持续时间为(2.32±0.42)s,由(14.33±1.93)个音素组成;2)灰眉岩鹀通过音素的重复、增减、替换来增加鸣唱的复杂性;3)不同个体间鸣声变量的差异性显著(P<0.05);4)有2只个体存在效鸣现象,对象分别为金翅雀(Carduelis sinica)和大山雀(Parus major).  相似文献   

3.
2009年,我们利用人工巢箱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林中对大山雀亲鸟营巢投入对繁殖功效的影响开展了初步研究。大山雀平均巢材重量为33.90±13.44 g,不同繁殖个体的巢材重量存在极显著差异(t=18.336,Sig=0.000),表明大山雀不同个体的营巢投入不同。大山雀种群内个体的繁殖时间存在明显差异(Z=1.422,Sig=0.35),但巢材重量与大山雀产首枚卵日期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较晚繁殖的个体并未减少筑巢投入。大山雀巢材重量与窝卵数(r=0.292,P=0.034)和出雏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294,P=0.033),巢材越重,窝卵数越大,出雏数越多,表明大山雀能通过调节营巢投入增加窝卵数和提高出雏率。但巢材重量与雏鸟出飞数无显著相关性,说明可能存在其它生态因子影响大山雀育雏期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以大山雀、普通?和白眉姬鹟三种同域繁殖的次级洞巢鸟为研究对象,根据自然条件下三种鸟所占巢洞的洞口倾角及大小,结合室内的防雨模拟实验,探讨分析了三种次级洞巢鸟的洞口选择模式及生态适应特征.结果表明:三种鸟均倾向于选择洞口倾角向下的巢洞,而未利用巢洞的洞口倾角多向上;大山雀和白眉姬鹟占用巢的洞口倾角无显著差异,但明显小于普通?的洞口倾角;三种鸟对洞口大小无明显的选择性;巢洞内进水量随洞口倾角和洞口大小的增大而增加,但进水量与洞口类型无显著相关性.建议利用人工巢箱招引保护鸟类时,应考虑悬挂巢箱的洞口倾角和洞口大小,以降低降雨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增加巢箱的利用率及次级洞巢鸟的繁殖适合度.  相似文献   

5.
冯江  刘颖  陈敏  李振新  张喜臣  周江 《自然科学进展》2003,13(12):1247-1252
研究了普通伏翼蝠成蝠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及捕食策略,并研究了其幼蝠的声波特征.结果表明:普通伏翼蝠成蝠回声定位声波为声脉冲时间长度中等的FM型,一次完整的声波包括1~2个谐波,在不十分复杂的环境中掠食中等大小的静止昆虫;幼蝠发出频率较低、声脉冲时间较长、结构不固定的不连续叫声.利用SPSS11.0软件对成蝠与幼蝠声波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发现成蝠与幼蝠叫声存在较大差异,幼蝠的不连续叫声亦存在较大的个体间差异,且主要存在于异母所产的幼蝠个体间.讨论了成幼声波差异产生的个体发生学原因,幼蝠个体间声波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在普通伏翼蝠母婴交流行为中的主要作用.为深入研究蝙蝠幼蝠声波与母婴交流行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多巴胺是脑内关键的神经递质,它通过与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及其下游的一系列反应来影响基因表达、神经调节和行为活动.在成年鸣禽中,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投射到X区、HVC和RA等鸣唱相关核团,释放多巴胺的量受一定社会情境的影响,从而表现出directed song和undirected song等不同鸣唱行为.获得斑胸草雀脑中多巴胺受体的表达情况,为与社会情境有关的鸣唱行为及其他和多巴胺相关的行为活动的神经机制探究提供了基础,并可促进行为学、电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D1受体在斑胸草雀脑中的分布与其mRNA的分布基本一致:在脑的绝大部分区域都有分布;主要鸣唱核团HVC和RA有表达,与其周围区域差异不明显;LMAN中表达量较少;DLM中的表达量较高,并与其周围区域差异明显.但是纹状体内的表达与其周围区域的差异性没有mRNA明显;GCT中的表达量较多,与周围区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
巢捕食是影响普通?繁殖成功的重要因素,面对不同风险,其行为对策可能不同.2015—2016年3—7月,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山地次生林通过摆放标本进行模拟实验,探讨了普通?修饰洞口对防御捕食者入侵的作用.结果表明:普通?对高风险捕食者花鼠(Tamias sibiricue)和蛇(Elaphe taeniura)反应最强烈;对低风险捕食者松鼠(Sciurus)反应强度较弱,说明普通?修饰洞口具有防御巢捕食的作用,且普通?有识别风险的能力,并能采取不同的行为对策应对不同风险.  相似文献   

8.
2009年,我们利用人工巢箱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林中对大山雀亲鸟营巢投入对繁殖功效的影响开展了初步研究。大山雀平均巢材重量为33.90&#177;13.44g,不同繁殖个体的巢材重量存在极显著差异(t=18.336,Sig=0.000),表明大山雀不同个体的营巢投入不同。大山雀种群内个体的繁殖时间存在明显差异(Z=1.422,Sig=0.35),但巢材重量与大山雀产首枚卵日期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较晚繁殖的个体并未减少筑巢投入。大山雀巢材重量与窝卵数(r=0.292,P=0.034)和出雏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294,P=0.033),巢材越重,窝卵数越大,出雏数越多,表明大山雀能通过调节营巢投入增加窝卵数和提高出雏率。但巢材重量与雏鸟出飞数无显著相关性,说明可能存在其它生态因子影响大山雀育雏期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2004—2012年,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山地次生林中,利用人工巢箱招引大山雀种群,对其首枚卵产期选择与窝卵数调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大山雀产卵期持续时间约90d.大山雀种群中部分个体一个繁殖季节会繁殖两窝,一次繁殖首枚卵产期为4月27日(±0.38d)(n=336),二次繁殖首枚卵产期为5月29日(±1.17d)(n=78).年际间首枚卵产期存在极显著差异,一次繁殖首枚卵产期随着年份推移而显著后延,二次繁殖首枚卵产期随年份推移而极显著提前.大山雀一次繁殖平均窝卵数为11.3枚,变化范围5~15枚;二次繁殖平均窝卵数为8.9枚,变化范围5~14枚.大山雀一次繁殖和二次繁殖不同窝卵数的出雏率及卵成功率都无差异,但一次繁殖和二次繁殖的窝卵数与出雏数、出飞数都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和2007年,在人工巢箱条件下对大山雀(Parus major)雏鸟的生长发育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窝雏数不同,大山雀雏鸟的生长发育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各生长参数出现差异的日龄不同;两个繁殖高峰期的生长参数除尾长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项生长参数(体重、体长、翅长、嘴峰长和跗蹠长)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1.
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鸟类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线路调查法和鸟鸣声识别法对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鸟类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区鸟类共有35种,分属于12目16科,具有明显的东洋界特征,其中优势种主要有白鹭、池鹭、夜鹭、苍鹭、栗尾(卂鸟)、白鹤鸽、白头鹎、大山雀和斑文鸟.  相似文献   

12.
对翼手目大蹄蝠、中蹄蝠、中菊头蝠、普氏蹄蝠、普通伏翼和皱唇犬吻蝠腹部毛发进行显微结构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1)6种蝙蝠腹部毛发的长度和宽度有不同,大蹄蝠和普通伏翼存在显著性差异;(2)6种蝙蝠腹部毛发鳞片形态和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其鳞片大小也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有利于分辨和识别该6种蝙蝠.  相似文献   

13.
周期性短声(click)诱发的听觉稳态反应(ASSR)可用于临床测听与脑状态检测。该文研究一种基于耳蜗基底膜行波理论设计的线性调频声(chirp)诱发ASSR的方法。该方法以周期性的chirp声刺激人耳获得ASSR,比较了40Hz和90Hz下的chirp音与click音所获得ASSR在头皮分布、幅度的差异,并计算基于改进Rayleigh检测的ASSR检出率。结果表明:相同声压级下,chirp声比click能够诱发出更稳定、更高信噪比的ASSR,缩短检出时间,可替换click音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在体细胞外单细胞记录方法,研究调频声频率变化率及时程对调频声所诱发的听皮层神经元反应的影响.实验在34只乌拉坦麻醉的SD大鼠上进行,在皮层41区记录了113个对调频声有反应的细胞电活动.观察发现,调频声刺激的时程和频率变化率发生改变,可对诱发的听皮层神经元反应的反应型式和放电频数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表明,听皮层在复杂声上传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复杂的编码机制.  相似文献   

15.
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鸟类调查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线路调查法和鸟鸣声识别法对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鸟类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区鸟类共有35种,分属于12目16科,具有明显的东洋界特征,其中优势种主要有白鹭、池鹭、夜鹭、苍鹭、栗尾、白、白头鹎、大山雀和斑文鸟.  相似文献   

16.
曲阜孔林春季鸟类群落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孔林春季鸟类的调查表明,该区鸟类群落的主要鸟类共计28种,其中优势种有4种,根据栖息地内植被类型和分布其中的鸟类优势种,划分为四种鸟类群落;落叶阔叶林-大山雀金翅雀+小蝗莺+黑枕黄鹂群落;针阔混交林-大山雀+灰喜鹊+金翅雀+小蝗莺群落、针叶林-夜鹭+大山雀+金翅雀+山斑鸠群落和杂灌林-灰喜鹊+大山雀金翅雀+黑枕黄群落,各鸟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种群密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鸟类群落间相  相似文献   

17.
大山雀一次和二次繁殖参数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09年3—7月在吉林左家自然保护区,利用人工巢箱对大山雀一次和二次繁殖的繁殖参数进行了比较,共分析了43窝一次繁殖和19窝二次繁殖的数据资料.结果表明:大山雀一次和二次繁殖过程中选择了明显不同的繁殖对策,一次繁殖的窝卵数明显高于二次繁殖,一次和二次繁殖的平均窝卵数分别为(11.79±1.34)枚和(8.89±1.73)枚;二次繁殖的筑巢期、产卵期、孵化期都短于一次繁殖;但一次繁殖和二次繁殖的巢材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一次和二次繁殖的孵化率和出飞率无显著差异,平均出飞数分别为(10.40±2.29)只和(8.05±1.90)只.大山雀二次繁殖主要通过减少窝卵数和缩短筑巢期减短繁殖周期,二次繁殖能增加大山雀的年繁殖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大山雀(Parus major)巢箱和天然洞繁殖参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天然次生林内悬挂巢箱的方法比较研究了大山雀在人工巢箱和天然巢洞的繁殖情况.结果表明,悬挂的113个巢箱中,有75巢大山雀筑巢成功并产卵孵化;与同一地点的19巢天然洞繁殖的大山雀的几项主要繁殖参数进行比较后发现,窝卵数、孵化率、出飞率和繁殖成功率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T-test,P>0.05),但上述指标巢箱均优于天然洞,尤其体现在窝卵数大、生产力高、捕食水平低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探讨北京鸭肾脏间充质干细胞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急性损伤的免疫反应.用LPS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制作急性组织损伤模型,用北京鸭肾脏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实验结果表明,LPS诱发炎症反应后,取对数生长期能分泌一定抗炎物质且生长增殖活力旺盛的间充质干细胞注入小鼠体内,可显著降低TNF-ɑ和CRP水平,调节促炎因子IL-4和IL-10对炎症的应答反应,说明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炎性反应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内隐社会认知视角探讨摔跤运动员对摔跤竞赛中红色队服效应的认知态度.36名摔跤运动员与38名普通大学生参与该研究,采用传统内隐认知测量方法 IAT测验,概念维度材料为图片材料(两名摔跤运动员比赛情景),属性维度为文字材料(攻击性词汇与非攻击性词汇).结果表明,普通大学生与摔跤运动员对着红色队服图片+攻击性词汇的平均反应时显著低于着红色队服运动员+非攻击性词汇;在相容任务联结上,普通大学生平均反应时显著低于摔跤运动员;在不相容任务联结上,普通大学生与摔跤运动员不存在差异.无论是普通大学生,还是专业运动员均存在认为红色更具攻击性的内隐认知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