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蒙温都尔庙群和白乃庙群的宇宙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增慧 《科学通报》1986,31(4):290-290
1977年,在温都尔庙群和白乃庙群某些(天然)人工重砂中,强磁部分发现一种粒径200微米左右、不透明、闪闪发光的小“钢球”,通过研究认为是宇宙尘。 一、采样点地质概况 温都尔庙群和白乃庙群分别出露于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和四子王旗,属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北缘,前者经历了高压低温(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后者变质程度达绿片岩-角闪岩相。白乃庙群被13.9或17.0亿年的岩体侵入,同时又被上志留统不整合覆盖,时代划归中  相似文献   

2.
彭立红 《科学通报》1984,29(2):104-104
内蒙古集二线地区温都尔庙群是一著名“哑层”,由一套海相火山浅变质岩系组成。温都尔庙群呈东西向延展,长达700余公里。宽约100余公里,被划分为南北两带。作者的工作区在南带。温都尔庙群的时代问题,争论数十年一直未获得解决,它的时代及地层划分问题长期为我国地质界所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对蕴藏在温都尔庙群里的丰富矿产资源(金、铜、铁、铬……和石油)的勘探,南带的蛇绿岩套已被鉴定。南带蛇绿岩套产出位置极为重要,它是中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白乃庙群变质基性火山岩锆石铀-铅年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聂凤军 《科学通报》1990,35(13):1012-1012
白乃庙群出露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图1),研究区内以发育有温都尔庙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和白乃庙岛弧火山沉积岩系以及产出有一系列铁、铜、金矿床(点)而为人们所关注。鉴于白乃庙群及有关岩石地层的形成时代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地质学家对于区内不同构造单元相互关系、运动方式和原始空间位置一直存在不同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了区内隐伏金属矿  相似文献   

4.
早寒武世巨型化石带的发现及内蒙古地轴的解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东方 《科学通报》1990,35(5):370-370
1944—1945年间,黄汲清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中首次把内蒙古地轴作为太古宙基底长期隆起单位和构造单元提出.它分布于华北地台北缘,几十年来见于国内外文献及大地构造或地质图件.1987—1989年,作者在研究华北地台北缘地质构造演化时对内蒙古地轴进行工作.从板块构造观点分析:1)内蒙古温都尔庙群洋壳残片应在该地轴区域  相似文献   

5.
刘志刚 《科学通报》1993,38(13):1214-1214
苏家河群、原信阳群龟山组均产有时代争议较大的变基性岩组合,变基性岩角闪石~(40)Ar/”Ar 定年结果表明,原信阳群龟山组强烈卷入加里东期(401Ma)变质热事件,属碰撞缝合带内的逆冲一推覆岩片;而苏家河群既属造山带主体的逆冲-滑脱岩片,又是成分复杂的构造地层单元,其中记录了扬子旋回(761Ma)变质热事件.  相似文献   

6.
黎溪群的建立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于1982年提出:在四川的会理群和云南的大红山群地槽沉积之下发育一套古陆壳沉积物,它们分别以原会理群河口组下变质沉积岩段和老厂河组为代表;该套地层在川南以会理县黎溪区内出露最好,应另建黎溪群以反映它与会理群分属不同的构造层。本文拟以黎溪以西3公里的莲花石—红铜山一周家坟剖面(剖面Ⅰ)为主要剖面,辅以麻线田—力马大山(剖面Ⅱ)和大云山南坡(剖面Ⅲ)两条补充剖面(图1),作为建立黎溪群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造山带的伸展构造与软流圈隆起——以兴蒙造山带为例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邵济安 《科学通报》1994,39(6):533-533
本文选择了兴蒙造山带为例,探讨软流圈隆起与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变间的关系.兴蒙造山带展布范围大体相当于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的范围(图1).它是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基础上形成的.早古生代末(S_3-D_1)是该区最主要的一次碰撞造山事件,以早古生代地层(∈-S_2)普遍的变质和变形作用以及发育的深成岩和磨拉石建造为标志.中古生代(D_2-3)大陆岩石圈发生暂短的裂解,形成陆间洋盆.法门阶底部不整合标志古亚洲洋最后封闭与造山,造山作用相对比较弱,没有广泛分布的磨拉石建造,上志留-下泥盆统的地层组成宽缓对称的褶皱,岩层基本不变质或弱变质.中石炭-早二叠世全区广泛处于陆表海环境,二叠纪陆内裂谷阶段,形成双峰式火山岩和晚古生代末的碱性花岗岩带,晚二叠世-三叠纪全  相似文献   

8.
对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变质地层高凡群、滹沱群和东焦群碎屑锆石年龄谱进行了研究. 高凡群石英岩碎屑锆石年龄主要为~2.5 Ga, 存在部分~2.7 Ga和时代更老的碎屑锆石. 滹沱群底砾岩的石英岩砾石碎屑锆石年龄谱与高凡群石英岩十分类似. 东焦群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碎屑锆石年龄也以~2.5 Ga为主, 但无>2.6 Ga碎屑锆石, 而有~1.83 Ga和2.0~2.2 Ga碎屑锆石存在. 研究表明: (1) 高凡群形成于新太古代五台花岗-绿岩带之后, 为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2.14~2.47 Ga)最古老的地层之一; (2) 滹沱群是在古元古代高凡群之后陆壳基底之上形成的沉积地层, 时代为古元古代中期(2.09~2.14 Ga); (3) 东焦群形成于~1.83 Ga之后, 可能与长城系底部对比; (4) 所有样品的碎屑锆石都显示了明显的2.5 Ga年龄峰值, 为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底新太古代晚期强烈构造岩浆热事件的时代记录.  相似文献   

9.
河南信阳变质的3T型多硅白云母和C类榴辉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大年 《科学通报》1979,24(5):217-217
信阳变质带指信阳以东大别山北麓的一套变质岩,即所谓信阳群和苏河群。主要岩石是白云母片岩,二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局部有角闪岩,石榴石黑云母片岩。变质程度最深为绿帘角闪岩相。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变质程度变浅。特征的矿物是多硅白云母(Phengite),尤其是3T型多硅白云母,特征的岩石是C类榴辉岩。它们的存在证明,该变质带属低温高压相系,是板块消减带上的变质作用。因而有深远的大地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五台地区滹沱群底界时代: 玄武安山岩SHRIMP锆石U-Pb定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台地区古元古界滹沱群底部砾岩层中发育浅变质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 详细的地质调查确认其与上下沉积岩层为整合关系. 对该岩层中玄武安山岩的锆石进行了SHRIMP U-Pb年龄测定, 主要年龄结果分为两组. 较老的一组锆石207Pb/206Pb年龄范围为2433~2558 Ma, 与五台-阜平地区地壳形成时代一致, 推测为岩浆穿过地壳时捕获或火山岩沉积时陆源碎屑岩带入的锆石; 较年轻的一组锆石13个点的207Pb/206Pb年龄非常集中, 其加权平均值为(2140±14) Ma. 该组锆石U含量极低(多数<50×10-6), Th/U比值高(0.49~1.11), 为基性岩浆成因锆石. 因此, (2140±14) Ma就是玄武安山岩的岩浆锆石结晶年龄, 代表滹沱群的底界时代. 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滹沱群形成于早元古代中期, 是不同于五台运动的另一次地质事件的记录, 很可能与华北中部2.2~2.1 Ga的裂谷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韩蔚田 《科学通报》1981,26(16):989-989
随着上覆岩层厚度的增加,蒸发岩的温度逐渐升高,原始沉积的含结晶水的盐矿物将脱水熔融,转变为新的矿物组合,这个过程称为地热变质作用,盐类沉积的地热变质过程能够用体系稳定平衡的多温图来阐明。我们在研究盐类组合的地热变质过程时,发现Na~ 、Mg~(2 )/Cl~-、SO_4~(2-)—H_2O四元体系的多温图中,六水泻盐和钠镁矾相区的界线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叶凯 《科学通报》1995,40(8):730-730
在大别山-(江)苏-鲁(山东)超高压变质带中,发育有大量榴辉岩、超基性岩、大理岩和变质泥质岩等高压岩块.近几年来,在这些高压岩石中相继发现了柯石英和金刚石.最近我们在位于(江)苏-鲁(山东)超高压变质带东北端的荣城滕家集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超高压变质岩,它们与榴辉岩具有类似的产出特征.两个样品的全岩化学成分(分析如表1).  相似文献   

13.
S.A.Wilde  赵国春  王凯怡  孙敏 《科学通报》2003,48(20):2180-2186
采自五台山台怀镇南8 km处滹沱群变质火山-沉积岩层中的长英质凝灰岩样品含有两组锆石, 所记录的SHRIMP锆石方法207Pb/206Pb年龄分别为2180±5 Ma和2087±9 Ma. 在误差范围内, 较老的一组年龄与五台山大洼梁花岗岩年龄相当, 表明它们来自相似的地壳岩浆源; 而较年轻的一组锆石年龄与相邻地区阜平杂岩湾子表壳岩中变沉积岩和变火山岩及南营花岗片麻岩年龄相当, 因而被解释为滹沱群火山作用年龄. 这两组年龄的存在表明: (1) 滹沱群形成于早元古代而非太古宙; (2) 早元古代火山-沉积作用在五台和阜平地区同时间发生. 这样, 早元古代沉积作用在该区是广泛的, 它们代表了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西侧大陆边缘相沉积. 滹沱群火山作用年龄的确定也表明该群所经历的变质-变形事件发生在2087±9 Ma 之后, 这进一步佐证我们最近根据其他方面研究结果所得出的吕梁造山事件(约1.8 Ga)是该区主要构造事件的结论: 该事件导致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和西部陆块的最终拼合, 并成为全球早-中元古代超级大陆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兴蒙造山带东段小兴安岭西北部出露的新开岭-科洛杂岩主要由变质岩、构造片岩和花岗岩类组成. 前人依据变质程度将该杂岩划归为前寒武纪变质岩. 本文报道了科洛杂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新开岭群构造片岩、新开岭杂岩中的门鹿河顶子含黑云二长花岗岩和冷川花岗闪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 研究表明: (1) 科洛杂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变质年龄为216±3 Ma(2σ), 原岩年龄为337±7 Ma(2σ). (2) 新开岭群构造片岩的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 喷发年龄为292±6 Ma(2σ); (3) 门鹿河顶子含黑云二长花岗岩侵位于167±4 Ma(2σ); (4) 冷川花岗闪长岩164±4 Ma(2σ). 这表明新开岭-科洛变质岩并不是前寒武纪变质岩, 以前认为的本区古陆块可能并不存在. 结合研究区及区域资料, 新开岭-科洛杂岩可能代表了与印支期碰撞有关的变质杂岩, 在碰撞造山后或非造山伸展背景下, 新开岭-科洛杂岩中的主要花岗岩类于中侏罗世侵位.  相似文献   

15.
刘贻灿  刘理湘  古晓锋  李曙光  刘佳  宋彪 《科学通报》2010,55(24):2391-2399
经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薄片观察, 在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原“定远组”变质火山岩中发现新元古代侵位的浅变质花岗岩. 对其中两个浅变质花岗岩样品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初步的岩石学研究. 结果表明, 这些浅变质花岗岩经过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它们的形成时代分别为(726±6)和(758±12) Ma, 并且与北淮阳带东段庐镇关杂岩的形成时代一致. 结合前期发现的(635±5) Ma浅变质(橄榄)辉长岩, 证明北淮阳带至少存在两类新元古代侵入岩, 即726~758 Ma的变质花岗岩和635 Ma的变质辉长岩. 这些新元古代岩石出露于变质的奥陶纪岩火山岩带(原“定远组”)中, 二者之间为构造接触以及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 并且它们与华南陆块北缘湖北随州-枣阳一带发育的二期大规模新元古代中、晚期基性岩墙群和花岗岩的时代以及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原岩时代一致. 这进一步证明, 它们可能是印支期华南陆块发生俯冲的初始阶段最早被拆离、解耦的岩片, 并在南、北陆块汇聚、碰撞及造山过程中被推覆到华北陆块南缘古生代浅变质岩系之上.  相似文献   

16.
在二连浩特艾力格庙地区的古生代混杂岩带内发现了蓝片岩相岩石. 矿物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岩石中的角闪石有钠-钙质和钠质两类: 前者为镁红闪石、蓝透闪石和冻蓝闪石,后者为镁-钠闪石. 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温度约为400~450℃,压力约为0.7~1.0 GPa. 研究区蓝片岩相岩石的发现表明内蒙古中部双冲碰撞造山带的北带可向西延伸约200 km,也表明华北板块与南蒙微大陆之间的缝合带位于艾力格庙到苏尼特左旗南一线.  相似文献   

17.
苏犁  宋述光  宋彪  周鼎武  郝建荣 《科学通报》2004,49(12):1209-1211
位于商丹断裂以北松树沟一带的“秦岭群(?)”主要由(石榴)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组成并保留少量石榴辉石岩透镜体,著名的松树沟纯橄岩体呈透镜状产于其中研究表明石榴辉石岩是早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的代表岩石,而(石榴)斜长角闪岩是其退化变质的产物,由于其构造位置的重要性,长期以来,该套岩石的形成环境和时代一直受到普遍关注,李曙光等人报道石榴辉石岩退化变质的石  相似文献   

18.
二连浩特艾力格庙地区蓝片岩相岩石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二连浩特艾力格庙地区的古生代混杂岩带内发现了蓝片岩相岩石.矿物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岩石中的角闪石有钠-钙质和钠质两类:前者为镁红闪石、蓝透闪石和冻蓝闪石,后者为镁-钠闪石.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温度约为400~450℃,压力约为0.7~1.0 GPa.研究区蓝片岩相岩石的发现表明内蒙古中部双冲碰撞造山带的北带可向西延伸约200 km,也表明华北板块与南蒙微大陆之间的缝合带位于艾力格庙到苏尼特左旗南一线.  相似文献   

19.
全吉地块基底达肯大坂岩群和热事件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勤燕  陈能松  李晓彦  郝爽  陈海红 《科学通报》2008,53(14):1693-1701
全吉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是夹持在柴达木北缘构造带和祁连构造带之间的一个具有克拉通基底性质的古陆块残片. 用LA-ICPMS技术测得德令哈地区达肯大坂岩群混合岩的2件中色体中来自岩浆源区的碎屑锆石的U-Pb年龄分别为(2467 +28/-26)和(2474 +66/-52) Ma, 1件浅色体中来自岩浆源区的碎屑锆石和深熔-变质锆石的U-Pb年龄分别为(2471 +18/-16)和(1924 +14/-15) Ma; 1件侵入达肯大坂岩群的花岗伟晶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427 +44/-38) Ma. 这些数据第一次约束德令哈地区达肯大坂岩群的形成年代约在2.43~2.47 Ga之间, 揭示其随后相继发生了~2.43 Ga之前的岩浆作用和~1.92 Ga之前的区域变质作用事件. 普遍存在~0.9 Ga的下交点年龄推测是全吉地块最后克拉通化事件的记录.  相似文献   

20.
河南中部登封群全岩Sm-Nd同位素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李曙光 《科学通报》1987,32(22):1728-1728
河南登封群角闪岩相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被认为是中朝地台南缘一个东西延伸的绿岩带。在南面,它与由太华群和霍邱群组成的高级变质区相邻;在北面,隔黄河与太行山的赞皇群相望。很显然,搞清登封绿岩带及其两侧相邻高级变质区的生成时代关系对认识该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