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明珠 《奇闻怪事》2009,(11):58-58,15
履行好非战争军事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国家和人民赋予军队新的使命任务,适应非战争军事行动需要,进一步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工作,就必须把培育官兵战斗精神作为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加快非战争军事行动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直接作战功能,努力创新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
"战争政治"即是对战争作政治化理解,强调战争背后的政治因素,以及战争给政治的其他层面带来的影响。抗战戏剧是20世纪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寓含着丰富复杂的战争政治因素,从"战争政治"视角对其进行整体考察和系统研究意义重大,可以更为丰富地还原战争时代的政治环境,呈现抗战戏剧与战争、时代环境之间复杂的联系,有利于对抗战戏剧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战争政治"视角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使用这一视角时应尽量避免对抗战戏剧进行祛蔽与正名的同时,出现新的遮蔽与误读。  相似文献   

3.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依据战争的政治本质和政治目的,把战争区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两种类型,阐明了区分战争性质的标准以及无产阶级对待战争的态度,提出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军事伦理原则,确立了军事行为的道德评价标准,肯定了勇敢牺牲、宽待俘虏的人道主义价值。  相似文献   

4.
战争责任问题在20世纪末已进入跨国司法程序。但由于它与战后中日关系和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渊泺,作为政治遗产的战争责任问题和作为思想遗产的革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与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复杂的互动、共生关系。日本学者从历史、社会学、国际政治学等视角对战争责任问题已有相当的研究积累;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在这一问题意识下对战后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的再探讨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从某些方面来看,《中国近代史》算是蒋廷黻的一篇政治演讲稿。文中,他通过对中国近代史实的叙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及对对外战争的看法。蒋廷黻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中国现在是弱国,正在积极进取之中,争取早日富强;但在还未强大之时,应该尽量避免战争,立志改革,韬光养晦,以待将来与敌人抗衡;国力衰微之时,战必败,历史上的许多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胡风在政治主宰一切的战争环境,准确找到了知识分子的价值位置,关注政体变革的同时,更是从人格素质转换与社会文化转型角度观察政治、战争,而呈现对鲁迅精神的继承与延伸。  相似文献   

7.
克里米亚战争是发生在19世纪的一场重要的国际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法英土同盟打败了俄国,导致了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动。法国在这场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清楚地表明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对外政策的重点所在:恢复自1815年以来就已经丧失的欧洲强国的地位,通过克里米亚战争,法兰西第二帝国实现了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8.
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必然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感,注重政治工作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培养政治工作信息化人才队伍,发挥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动力作用,对推进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环境问题是一个危害民生、涉及经济、政治、国家稳定与社会安全的重大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破坏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损害了身体健康,降低了生活质量;由环境问题所引起的纠纷、投诉和群体冲突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更为严重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将使国家和民族失去生存条件和发展基础,由此引发的生态灾难对国家安全所构成的威胁甚至比传统的战争破坏更加可怕;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战争与冲突的导火索和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危及国家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刚刚过去的20世纪被称为科学技术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科学知识及其技术应用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灾难,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爆炸、资源短缺、核战争威胁等。在上述诸多问题中,和平与战争问题更能揭示出科学应用于社会的深刻性,特别是冷战后,国际政治环境和战争实践的深刻变化,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战争伦理问题,如高技术战争伦理问题和核战争伦理问题等。本文将对这几方面进行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的英国,内外战争频繁。战争的巨大开支使国王的财政支出岌岌可危,迫使国王通过议会向国民征税;同时,战争诱发和激化了各种政治矛盾,统治阶层中各集团为夺取或巩固权力,纷纷寻求议会的支持,这些都带来了议会权力的扩大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美国与盟友在政治军事领域的紧密合作曾是其获得冷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过过十余年反恐战争后,美国欲将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实施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蒋双方的战略目标存在严重对抗,使得作为美国战时对华政策具体执行者的史迪威将军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势在必然。当对日战争胜利在望,美国战时对华政策被置于战后全球战略的考虑之下,美国对华政策的实施重心开始由战时军事目标转向战后政治和经济目标。罗斯福“舍史取蒋”,由此导致了所谓的“史迪威事件”。  相似文献   

14.
军队因战争而存在,作为军队建设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面向实战。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立足信息化战争,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实战能力,做到实时思想扫描、指挥快速高效、形式灵活精干。这就需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改革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初期的欧洲,罗马教会与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已在文艺复兴运动和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触动下悄然变化,宗教和世俗政治都面临着是因循守旧还是积极改革的艰难抉择。马丁·路德通过不断向宗教和世俗政治阐述他的神学主张,积极推动宗教改革。在1528年的“预防性战争”危机中,他亦积极充当事件和争论的调停人。路德在履行宗教天职过程中与世俗政治之间的冲突与让步,显示出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与世俗政治变革相互纠结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孔子与墨子都是和平爱好者,都认识到了战争的危害性,并对战争的原因、战争的性质、战争的作用进行了思考,二者都反对战争,但并不是从一般意义上去反对一切战争。由于所处的具体的时代环境,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以及世界观、政治观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他们对战争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并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重大变动的关键事件21世纪初的国际政治正在酝酿重大变动。美国在对伊拉克战争中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但根据战争发起的情况和可预见的结局(包括战后政治结局),我认为这场战争将被证明是国际政治正在发生重大变动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的事件。所谓的重大变动主要是指当今世界惟一超强的美国的角色在转变,即它正从一个现存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变成谋求改变现存秩序的“革命者”或“改良者”。那种改变角色的意图在现在布什政府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和冲动。近些年来,人们在媒体和有关刊物上,经常可以看到“帝国主义”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8.
泛德意志民族主义宣扬生存空间,种族主义和战争万能的理论,为德国发动帝国主义战争,建立大德意志帝国制造理论依据。其所谓“世界政策”是它的集中政治表现。各政党朝着泛德意志民族主义方向发展和泛德意志民族主义组织的不断出现是它的组织表现。泛德意志民族主义标志着近代德国民族主义完全走向反动,它推动德国走向帝国主义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政治与战争文明的基本内涵,总结了中国远古至近代的军争思想,归纳了军队建制、兵种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归纳出战争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0.
李岩 《世界知识》2010,(14):42-42
如果说2009年的增兵使阿富汗战争变成了"奥巴马的战争",那么此番临阵换将更加大了奥巴马的"阿富汗赌注",将其政治生命与阿富汗更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