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亥说猪     
时间过得真快,丙戌年匆匆而过,农历丁亥猪年到了。猪属偶蹄目、猪形亚目、猪科,最早出现于早始新世,已有近5000万年的历史。猪类曾经是个大家族,到中新世时曾大为繁盛,包括猪、河猪兽、狶等的族群,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如今,野猪的种类仅存鹿豚属、疣猪属、大林猪属、非洲野猪属和猪属等5属16种(有的分类学家只承认8种)。与猪科血缘最近的是西貒科,它们长得极相像,都有粗短的身材和灵活的“猪拱嘴”。西貒科包括2属3种,全部狩猎野猪纹双耳陶瓶(希腊·黑绘陶器)生活于美洲,曾有“美洲野猪”的别称。这个称呼很不科学,因为北美洲广泛分布着真…  相似文献   

2.
应用扫描电镜对弯叶厕蝇(Fannia curvostylata)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结构及其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弯叶厕蝇(Fannia curvostylata)成虫触角上共存在着2大类感受器:毛形感受器(sensilla trichodea,Str)和锥形感受器(Sensilla basiconica,SB),2种感受器又根据其形态和表面特征分为不同种类,其中毛形感受器(sensilla trichodea,Str)种类较多,分为4种,锥形感受器(Sensilla basiconica,SB)分为3种。通过对各种感受器的形态特点进行描述,发现毛形感受器(sensilla trichodea,Str)数量较多且密,锥形感受器(Sensilla basiconica,SB)数量较少且稀疏;从感受器的分布部位来看,只有毛形感受器Ⅰ(sensilla trichodea,Str1)和锥形感受器Ⅰ(Sensilla basiconica,SB1)分布于触角第二节,其他种类感受器分布于触角第三节。弯叶厕蝇(Fannia curvostylata)成虫触角感受器和已知的有瓣蝇类(Calyptratae)触角感受器相比,在类型、数量和分布部位上都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3.
通过观察比较烟草嘎叶蝉[Alobaldia tobae(Matsumura,1902)]和电光叶蝉[Maiestas dorsalis(Motschulsky,1895)]雌、雄成虫的触角形态及其上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可为叶蝉科(Cicadellidae)昆虫触角感器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两种叶蝉雌、雄成虫的触角形态及其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结果显示:两种叶蝉成虫触角的形态相似,触角为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柄节和梗节较为粗短,其上分布有鳞状突起;鞭节较为细长,由许多亚节组成。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类型分为5种类型。烟草嘎叶蝉柄节上分布有毛形感器(StⅠ)和钟形感器(ScaⅠ),梗节上分布有毛形感器(StⅠ)、锥形感器(SbⅠ)和刺形感器(SchⅠ),鞭节上分布有毛形感器(StⅡ)、锥形感器(SbⅡ和SbⅢ)、钟形感器(ScaⅡ)和腔锥形感器(ScoⅠ和ScoⅡ);电光叶蝉柄节上分布有毛形感器(StⅠ)和钟形感器(ScaⅠ),梗节上分布有毛形感器(StⅠ)、锥形感器(SbⅠ)和刺形感器(SchⅠ),鞭节上分布有毛形感器(StⅡ)、锥形感器(SbⅡ和SbⅢ)、刺形感器(SchⅡ)、钟形感器(ScaⅡ)和腔锥形感器(ScoⅠ和ScoⅡ)。说明两种叶蝉触角感器基本相似,不同点在于刺形感器(SchⅡ)仅分布在电光叶蝉触角鞭节。两种叶蝉的触角感器类型在雌、雄成虫间几乎无差异,在感器数量、分布和触角长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两种牧草蝗触角扫描电镜观察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SEM)技术对网翅蝗科牧草蝗属2种蝗虫触角感受器类型、数量及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牧草蝗属蝗虫有10种类型感受器,毛形感受器集中分布于触角的近基部;刺形感受器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锥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腔形感受器集中分布于触角中部至鞭节末端;Bohm氏鬃毛集中分布于梗节;芽孢形感受器集中分布于柄节.  相似文献   

5.
扫描电镜观察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sp.)和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雌成虫的感觉系统,结果如下:2种蚜小蜂的触角上具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刺形感器、坛形感器、B(o)hm氏鬃毛;复眼上具锥形感器;口器上颚每侧具3根毛状感器,下颚须与下唇须顶端各着生1根刺形感器;足具毛形感器与刺形感器,这些感觉器遍布足的各个亚节,前足具触角清洁器,后足具翅膀清洁器;产卵器上具毛形感器,感觉孔,以及倒钩状突起.  相似文献   

6.
阿里山潜蝇茧蜂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康  陈家骅  季清娥 《武夷科学》2011,27(1):114-117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阿里山潜蝇茧蜂Fopius arisanus(Sonan)触角感器,共发现6种类型的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板形感器、鳞形感器、锥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其中的毛形感器和板形感器均有2种类型.感器种类和分布无性别差异.结合感器的种类和分布对各感器的功能进行推测.  相似文献   

7.
印度谷螟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H ǜbner)是世界性的贮粮害虫。本文对其触角用扫描电镜进行了研究。其触角为丝状,由基部的柄节、梗节和43~45节鞭节组成。共发现了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腔锥感受器、栓锥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耳形感受器和鳞形感受器等共七种感受器,并研究了它们在触角上的分布和数量。感受器在雌、雄蛾上也有很大差异,特别是毛形感受器、耳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另外发现了又一种类型的锥形感受器,此种形状的感受器在国内外都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8.
豪猪     
豪猪是一种笨头笨脑的野生动物,学名(Hystrixhodgsoni),别名刺猪、箭猪,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国外分布于尼泊尔、越南、印度、缅甸和中印半岛等地。豪猪虽然带个“猪”字,但在动物分类学上并不属于猪科,而是隶属于啮齿目的豪猪科。全世界豪猪共有5属,主要分布在东洋界、古北界南部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我国除豪猪外还有帚尾豪猪、印度豪猪和马来豪猪3种,隶属豪猪和帚尾豪猪属。豪猪是啮齿类动物中除河狸(体重可逾30公斤)外,个体最大的动物(体重近20公斤)。  相似文献   

9.
蓝绿齿角芫菁Cerocoma schreberi Fabricius成虫两性触角形状差异极大,性二型特征十分显著,即♀性触角典型棒状,♂性触角为不规则状.应用电子扫描电镜对♀、♂性触角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研究表明:该虫触角表面共分布4类11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5种、锥形感器3种、指形感器2种、刺形感器1种;毛形感器(TS2)、锥形感器(BS3)和指形感器(DS1)为♀、♂性共有的感器类型,其感器的数量分布以毛形感器和指形感器最多.♀、性触角的感器类型、感器数量和感器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扼要地评述了我们对猪抗勾体病的初步培育计划。有抵抗力的公、母猪配种出生的后代,其阳性的百分比极低(2.2%);由易感的公、母猪配种出生的后代,其阳性的百分比则很高(67.1%)。在有抵抗力的猪群中,勾端螺旋体属抗体的效价低(1:100——1:200),而在易感猪群中则很高(高达1比12800)。对勾体病抵抗力的遗传率(h~2)为0.20——0.21。也分析了母猪对勾体病的抵抗力和经济特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用扫描电镜对宽颊纹潜叶蜂Kaliofenusa genata雌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及分布特点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宽颊纹潜叶蜂雌蜂触角呈丝状,由基节、柄节、梗节、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7鞭小节组成.触角上着生有6种感觉器,分别是毛形感觉器(Ⅰ型、Ⅱ型、Ⅲ型和IV型)、锥形感觉器(Ⅰ型和Ⅱ型)、刺形感觉器、锥形乳突状感觉器、芽形感觉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觉器I广泛分布在除基节以外的其他各节上;毛形感觉器II和III主要分布在柄节和梗节上;毛形感觉器IV主要分布在鞭小节的端部.刺形感觉器、芽形感觉器以及锥形感觉器I主要分布在鞭节的末端鞭小节上.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和锥形感器II主要分布在除第1鞭小节以外的其他鞭小节上.Bhm氏鬃毛仅分布在基节中部.结合相关研究报道,对宽颊纹潜叶蜂雌蜂触角各种感觉器可能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脊椎动物寄生棘头虫五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棘头虫是种类较少的一类动物,已知仅有950余种,在我国,Van Cleave(1918)最先报告了秉氏中吻棘头虫Centrorhynchus pinguis。Maxwell(1921)记载了寄生于猪的蛭形巨吻棘头虫。以后Van Cleave(1928,1936)又报告了我国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寄生的钩头属种类;Harada(1935,1936)报告了我国台湾鱼类寄生的小钩吻属的种类;Morisita(1937)报告了山东青岛麻哈鱼寄生的长吻属的种类;Achmerov et al.,(1941,  相似文献   

13.
利用扫描电镜对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Graeser))成虫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杨小舟蛾触角上存在11种感觉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腔形感器、柱形感器、栓锥感器、耳形感器、叉形感器、芽形感器、Bǒhm氏鬃毛和鳞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有4种类型,栓锥感器、Bǒhm氏鬃毛各有3种类型,腔锥形感器、叉形感器、鳞形感器各有2种类型,其余各有1种类型。绝大部分触角感觉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雌、雄蛾触角上的感器种类大体相同,但也存在差异。雌蛾触角上没有叉形感器及腔锥形感器的第2种类型,雄蛾触角上没有发现芽形感器以及Bǒhm氏鬃毛的第1种和第2种类型。另外,毛形感器的长度、数量在两性之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钝黑离眼蚜蝇触角及感受器外部形态特点,应用扫描电镜(SEM)技术分别对雌性和雄性的钝黑离眼蚜蝇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分布及数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钝黑离眼蚜蝇触角由三节组成,均为单节,分别是柄节、梗节和鞭节,均密布微毛,鞭节上有感觉窝;触角有7种感受器类型:毛形感受器(Ⅰ、Ⅱ)、锥形感受器(Ⅰ、Ⅱ、Ⅲ)、腔锥形感受器、沟槽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Ⅰ和锥形感受器Ⅰ的数量在雌雄间存在差异、锥形感受器Ⅲ在雌虫触角上并未发现,其他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雌雄间均无差异.可为食蚜蝇科昆虫的行为学和分类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苹褐带卷蛾Adoxophyes orana成虫触角和喙感器的形态、数量及分布特征进行超微观察,为研究该虫的嗅觉感器功能、寄主选择机制及利用性诱剂监测和防治苹褐带卷蛾提供形态学依据。应用扫描电镜对苹褐带卷蛾成虫触角和喙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苹褐带卷蛾成虫触角上存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锥形感器、耳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鳞形感器、芽形感器及B?hm氏鬃毛等8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存在的数量最多,锥形感器仅在触角鞭节各亚节腹面远端有分布,鳞形感器和芽形感器分别存在于雌虫触角和雄虫触角中,其它类型感器均可在雌雄虫触角的腹背两侧观察到。此外,通过对苹褐带卷蛾成虫喙的形态结构观察显示,其共存在3种感器,即毛形感器、Ⅱ型耳形感器和Ⅱ型腔锥形感器,其中以毛形感器分布数量居多,仅存在少量Ⅱ型耳形感器和Ⅱ型腔锥形感器。苹褐带卷蛾触角感器种类丰富,多数具有嗅觉功能,其具体执行后嗅觉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A:鲑是硬骨鱼纲、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鱼类的通称。它们属于北半球溯河性鱼类,也是世界重要的冷水性大中型经济鱼类。鲑科鱼类包括白鲑属(C0regonus)、大麻哈鱼属(Oncorhynchus)、哲罗鲑属(Hucho)、鲑属(Salmo)、细鳞鲑属(Brachymystax)等ll属,全球共有222种,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冰洋海区和沿岸诸水系流域中。有些种类终生生活在淡水中,如细鳞鲑;有些栖息于海洋中,生殖季节长距离洄游,溯河产卵。三文鱼,是英文salmon的音译,主要指鲑属和大麻哈鱼属的种类,有时也翻译成鲑。  相似文献   

17.
柯氏许壳绦虫 Hsüolepis crawfordi(Baylis,1927)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原,它不仅危害家猪的生长发育,甚至侵袭人体,产生疾病。本虫最早是 Baylis(1927)在斯里兰卡野猪中发现,后来在印度家猪(Mudaliar and Iyer,1938)和日本野猪(Hatsushika,et al,1977)体内也找到。此虫在国内已知在八个省有寄生家猪的报道。安耕九(1956)和杨平等(1957)在甘肃兰州、梁铭球等(1963)在陕西西安等屠宰场家猪中发现绦虫,  相似文献   

18.
百合科(狭义)植物分类及花粉形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百合科 (狭义 )植物分类和花粉形态的研究进展 .在中国 ,猪牙花属 (ErythroniumLinn .)、大百合属(Cardiocrinum(Endl.)Lindl.)、假百合属 (NotholirionWall.exBoiss.)近年来未发现新种 ,其他六属均有新种发现 .其中 ,顶冰花属 (GageaSalisb .)、洼瓣花属 (LloydiaSalisb .)、郁金香属 (TulipaLinn .)分别发现一新种 .豹子花属(NomocharisFranch .)有三新种 .贝母属 (FritillariaLinn .)和百合属 (LiliumLinn .)发现大量新种 .关于花粉形态的研究 ,国内仅有贝母属 (FritillariaLinn .)、百合属 (LiliumLinn .)和豹子花属 (NomocharisFranch .)、假百合属 (NotholirionWall.exBoiss.)的少量报道 ,其他 5属均未见相关文献 .国外洼瓣花属 (LloydiaSalisb .)、大百合属 (Cardiocrinum(Endl.)Lindl.)和假百合属 (NotholirionWall.exBoiss .)的花粉形态未曾报道 ,其他六属仅有少量报道 .  相似文献   

19.
金斑喙凤蝶雄虫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国芳  何达崇  颜增光 《广西科学》2000,7(2):144-146,149
对金斑喙凤蝶雄虫触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触角有3种感觉器,即星形感器,毛形感器和鳞形感器。星形感器数量最多,几乎密布整个触角,鳞形感器数量以触角基部分布较多,同时也分布于鞭节各节;毛形感器(A,B型)数量最少,稀疏分布于鞭节各节。  相似文献   

20.
嗅觉对昆虫非常重要,多数昆虫通过嗅觉寻找食物、配偶、产卵场所以及逃避天敌。触角是昆虫主要的嗅觉感受器官,不同种类昆虫的触角呈现不同形状,如棉铃虫的触角为线状,蝴蝶的为锤状,家蝇的为具芒状,柞蚕雄蛾的触角为羽状。昆虫触角就像电视机上的天线,可左右上下不停地摆动,以感知来自不同方位的气味。感受化合物的是触角上的各种各样的感器,感器按形状大致可分为毛形、锥形、刺形、腔形、坛形、板形、耳形等。不同形状的感器具有不同的功能,其中毛形和锥形感器,是感受环境中的气味化合物的主要嗅觉感器。不同种昆虫的感器在类型和数量上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