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乙腈和水的混合体系中,将硝酸铜和3,5-吡唑二甲酸(H-3pdc)于120 ℃反应72 h, 得到蓝色晶体, 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u3(pdc)2(H2O)7]·2H2O}n. 通过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 粉末X射线衍射及单晶X射线衍射对该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 并研究其热稳定性. 结果表明, 3个铜离子和2个pdc3-形成中性分子Cu3(pdc)2, 水分子作为桥联配体连接Cu3(pdc)2形成一维折叠链, 通过氢键作用, 一维链连接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 Cu2+的配位水分子与晶格水分子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了一维金属水链.  相似文献   

2.
在乙腈和水的混合体系中,将硝酸铜和3,5-吡唑二甲酸(H-3pdc)于120 ℃反应72 h, 得到蓝色晶体, 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u3(pdc)2(H2O)7]·2H2O}n. 通过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分析、 粉末X射线衍射及单晶X射线衍射对该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 并研究其热稳定性. 结果表明, 3个铜离子和2个pdc3-形成中性分子Cu3(pdc)2, 水分子作为桥联配体连接Cu3(pdc)2形成一维折叠链, 通过氢键作用, 一维链连接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 Cu2+的配位水分子与晶格水分子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了一维金属水链.  相似文献   

3.
以CuCl2·2H2O和三唑-吡啶羧酸(Htpa)为原料,在DMF和甲醇混合溶剂中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了配合物[Cu2(tpa)2(OH)]n的微晶.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和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铜配合物微晶进行了表征.在可见光照射下,用[Cu2(tpa)2(OH)]n/H2O2体系光催化降解碱性品红和罗丹明B染料,并且对两种染料的降解过程作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Cu2(tpa)2(OH)]n/H2O2催化体系对碱性品红和罗丹明B均有良好的光催化降解能力,可见光照射90 min时,碱性品红的降解率达到84.0%,可见光照射25 min时,罗丹明B的降解率达到96.3%.动力学研究表明,碱性品红和罗丹明B的降解过程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碱性品红和罗丹明B...  相似文献   

4.
以3-(1H-四氮唑-1-乙酸酰胺)吡啶(TAAP)、 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和氯化铜为原料, 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一种新的基于四氮唑配体(HTrz=1H-四氮唑)和Anderson型多酸的铜配合物{H2Cu12(Trz)12[CrMo6(OH)6O182(OH)8(H2O)4}·12H2O. 晶体结构解析表明: 该化合物先由去质子化的四氮唑配体Trz通过铜离子连接形成金属 有机二维层, 再通过多酸阴离子[CrMo6(OH)6O18]-3-端氧连接二维层上的铜离子形成三维框架结构; 在水热合成过程中配体TAAP原位转化成Trz. 合成的配合物对H2O2有良好的电催化还原效果, 在紫外光下对亚甲基蓝和结晶紫有良好的催化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3-(1H-四氮唑-1-乙酸酰胺)吡啶(TAAP)、 Anderson型多金属氧酸盐和氯化铜为原料, 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一种新的基于四氮唑配体(HTrz=1H-四氮唑)和Anderson型多酸的铜配合物{H2Cu12(Trz)12[CrMo6(OH)6O182(OH)8(H2O)4}·12H2O. 晶体结构解析表明: 该化合物先由去质子化的四氮唑配体Trz通过铜离子连接形成金属 有机二维层, 再通过多酸阴离子[CrMo6(OH)6O18]-3-端氧连接二维层上的铜离子形成三维框架结构; 在水热合成过程中配体TAAP原位转化成Trz. 合成的配合物对H2O2有良好的电催化还原效果, 在紫外光下对亚甲基蓝和结晶紫有良好的催化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稠油注汽热采过程中生成H2S机理,以Na2SO4,CaSO4,MgSO4,Fe2(SO43,Al2(SO43与稠油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实验为基础,探究稠油TSR生成H2S机理。实验表明,不同硫酸盐与稠油反应生成H2S不尽相同,硫酸盐的阳离子所带电荷数决定TSR反应程度的难易,电荷数越多越容易进行反应,且H2S生成量顺序为Al2(SO43>Fe2(SO43 > MgSO4 > CaSO4 > Na2SO4,但生成的烃量顺序为Fe2(SO43 > Al2(SO43 > MgSO4 > CaSO4 > Na2SO4。与其他硫酸盐不同的是,由于Fe2(SO43的氧化性,Fe3+可能与生成的H2S进一步反应。通过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对固相检测发现,不仅存在金属氧化物(CaO,MgO,Fe2O3,Al2O3)还存在FeS2。最后,通过对MgSO4油相硫含量的检测发现,反应后硫含量高于原油硫含量,证明了无机硫向有机硫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利用2,5-二甲氧基对苯二甲酸(H2DTA)作为有机配体,咪唑衍生物1,1′-(2-甲基-1,4-亚苯基)双(4-甲基-1H-咪唑)(MPBMI)作为辅助配体,与d10类金属Cd(Ⅱ)采用溶剂热法成功构建出具有荧光性质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d2(DTA)2(MPBMI)1.5(H2O)]n(MOF 1).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解析表明,该材料具有三维骨架,可简化为一个4,6位连接的网络拓扑结构.固体荧光发射和水相中常见阴离子荧光测试结果表明,MOF 1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够对水溶液中的Cr2O72-阴离子实现高选择的荧光猝灭检测.  相似文献   

8.
以N,N’-双(吡啶-3-基甲基)-4-(4-羧基苄基)氧基苯二甲酰胺(L)为中性构筑单元,以间苯二甲酸(1,4-H2pht)为阴离子配位单元,以Co2+为阳离子节点,采用环境友好的水热合成法得到一种一维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Co(L)(pht)](1),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测试。单晶结构分析表明,两个L配体利用吡啶N原子与Co2+配位形成四元双金属-有机环(Co-L)2。pht2-阴离子利用处于对称位置的两个羧基以单齿配位模式连接Co2+形成pht与Co2+交替拓展的一维金属-有机链(Co-pht)n。金属-有机链(Co-pht)n和金属-有机环(Co-L)2在Co2+的共同连接下形成一维管状配位聚合物。该配合物表现出较好的相纯度、稳定的电化学行为以及4-硝基苯酚的荧光传感性质,有望成为一种新型光电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9.
以石榴叶提取物(PG)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采用一步法绿色合成得到铁纳米颗粒(FeNPs)。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Zeta电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BET等表征技术,研究了铁盐前驱体中不同阴离子对合成FeNPs的影响,揭示了其对孔雀石绿(MG)去除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阴离子合成的FeNPs对MG的去除率为:R[PG-Fe2(SO4)3]>{R[PG-Fe(NO3)3],R[PG-FeCl3]}>>R[PG-FePO4];PO43-与Fe3+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强烈,导致PG中的多酚无法与FePO4络合,从而形成黑色FeNPs,因此PG-FePO4的活性最低;由于PG提取液中酚羟基的配位和还原作用,其他阴离子合成的FeNPs以无定型的(Fe(Ⅱ)/...  相似文献   

10.
配位聚合物(CPs)由于具有多样化的结构,以及在光化学、分子磁体、异相催化和气体吸附与分离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而受到关注,特别是如何构建新型的CPs至关重要。利用半刚性四羧酸类配体5,5′-(羰基二氮杂二烯基)二异氰酸(H4L)和锌盐,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一个新三维CPs:({[Zn2(L)2(H2O)6]·[Zn(H2O)6]·4H2O}n),并对CPs进行详细表征。在配位聚合物中,Zn(Ⅱ)离子通过与L4-阴离子桥联得到之字型一维链,一维链结构中的配位水、游离水以及Zn(H2O)6进一步通过氢键作用连接相邻的一维链,最终得到一个三维超分子框架结构。热重分析显示CPs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固体荧光显示CPs有较好的荧光强度和适中的激发/发射波长,因此该CPs是潜在的光学材料。  相似文献   

11.
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Li1.18Ni0.15Co0.15Mn0.52O2, 并对其进行Cu3(PO4)2表面修饰. 用X射线衍射,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测试样品的表面形貌, 并对样品进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及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结果表明: Cu3(PO4)2均匀包覆在材料表面, 以非晶态存在, 修饰后Li+在过渡金属层中的有序排列被破坏; 表面修饰后富锂材料的首圈库仑效率由77%提高至94%; 表面修饰前后材料的初始放电比容量均为244 mA·h/g, 100圈循环后经Cu3(PO4)2表面修饰的富锂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为203 mA·h/g, 容量保持率为83%; 表面修饰后的材料在3.0,2.7 V出现了一对氧化还原峰, 相对应在充放电曲线出现新平台; Cu3(PO4)2修饰后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的阻抗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2.
在溶剂热体系中, 将5\|羟甲基间苯二甲酸(H2HIPA)和4,4′-二(1H\|咪唑-1-基)-1,1′-联苯(4,4′-DIB)与Mn(Ⅱ)离子组装得到配合物Mn[(HIPA)(4,4′-DIB)] (1). 单晶结构分析表明, 配合物1结晶于单斜的P21/c空间群, 包含二核的Mn2(CO2)4结构单元. HIPA2-连接Mn2(CO2)4形成二维结构, 4,4′-DIB进一步将该二维结构连接成pcu型的柱层式框架. 在相似的合成条件下, 用(E)-1,2-双(吡啶-4-基)乙烯(DPEE)代替4,4′-DIB, 得到配合物Mn[(HIPA)(DPEE)]·xGuest (2). 配合物2结晶于单斜的P21/c空间群, 结构中的Mn(Ⅱ)中心与羧基形成Mn2(CO2)4次级结构单元.  配合物2的结构是一个具有sql网络的二维结构. 氮杂环配体的结构差异使Mn2(CO2)4单元在配合物1中是立体构型, 而在配合物2中为平面结构; Mn2(CO2)4的不同构型导致配合物1和2的结构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液法合成具有一维链结构的铜配位聚合物{[Cu2(BPIPH)(C5H5N)2(H2O)]·3H2O}n(H4BPIPH=二丙酮酸缩间苯二甲酰腙,C14H14N4O6).研究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ccn;晶胞参数为a=1.694 21(8)nm,b=2.485 80(11)nm,c=1.372 05(8)nm,V=5.778 3(5)nm3,Z=8,Dc=1.581 g·cm-3,μ=1.536 mm-1,F(000)=2 816,R1=0.043 0,wR2=0.090 6;该标题配合物是由2个中心Cu(Ⅱ)原子,1个BPIPH4-配体,1个配位水分子,2个吡啶分子和3个游离水分子组成;双核铜配合物分子之间通过BPIPH4-配体中羧酸根的桥联作用,将化合物连接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4.
在辅助配体3-(2-甲基-1H-咪唑-1-基)-5-(5-甲基-1H-咪唑-1-基)吡啶(MIMIP)的辅助下, 乳酸衍生物(R)-4-(1-羧基乙氧基)苯甲酸((R)-H2CBA)和(S)-4-(1-羧基乙氧基)苯甲酸((S)-H2CBA)分别与Cd(Ⅱ)通过溶剂热反应得到一对结构新颖的单一手性配位聚合物-[Cd((R)-CBA)(MIMIP)\]·H2O (1-R)和[Cd((S)-CBA)(MIMIP)]·H2O (1-S), 并测试两个配合物的粉末衍射光谱、 热稳定性、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性质.  结果表明: 1-R和1-S均结晶于单斜的P212121空间群, 具有三维超分子框架的对映体; 在1-R中, (R)-CBA2-和MIMIP分别与Cd(Ⅱ)沿b轴形成两种右手螺旋链, 在1-S中, (S)-CBA2-和MIMIP与Cd(Ⅱ)形成对映的左手螺旋链;  (R)-CBA2-和MIMIP与Cd(Ⅱ)在1-R中形成左手螺旋链,(R)-CBA2-和MIMIP与Cd(Ⅱ)在1-S中形成对映的右手螺旋链.  相似文献   

15.
以中低品位氧化锌矿的硫酸铵焙烧熟料溶出液为原料,其中主要含有Zn SO4,Fe2(SO4)3及Al2(SO4)3,以碳酸氢铵为除杂剂,采用黄铵铁矾法和水解法去除溶液中的杂质Fe和Al以得到较为纯净的Zn SO4溶液,实验考察了溶液p 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除铁率的影响,得到了黄铵铁矾渣,继续调节硫酸锌溶液的p H值以水解去除溶液中的Al,得到铝渣.采用XRD,SEM,化学成分分析等手段对黄铵铁矾渣、铝渣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黄铵铁矾发育良好,颗粒规则,氢氧化铝粒度不均匀.  相似文献   

16.
以丙烯酰胺(AM)、 丙烯酸(AA)和硫酸铝为原料,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Al3+复合高分子絮凝剂(PAM-AA).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聚合条件为: m(AM)∶m(AA)=5∶3, 反应温度为65 ℃, 搅拌时间5 h, 引发剂的加入量占单体质量3%, 产率可达96.3%. 在此基础上合成Ca2+,Mg2+和Fe3+复合高分子絮凝剂, 利用红外光谱(IR)、 X射线衍射(XRD)、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 将复合高分子絮凝剂与杀菌剂N,N-二甲基十二烷基苄基氯化铵(1227)用于市政生活污泥脱水中, 通过滤饼含水率和污泥比阻, 对比研究聚合氯化铝(PAC)、 PAM-AA和硫酸铝机械混合物以及Al3+复合高分子絮凝剂对市政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Al3+复合高分子絮凝剂与1227协同使用, 可使污泥滤饼含水率降至63.8%, 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以高碱性脉石低品位氧化铜矿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矿样钙镁含量高的特点,采用氨水-硫酸铵浸出体系进行了常温常压浸出实验.针对该矿样的主要含铜矿物孔雀石(Cu2(OH)2CO3),基于质量和电荷的双守恒的条件下构建的浸出体系中建立Cu2(OH)2CO3-(NH4)2SO4-NH3-H2O的热力学模型,采用Matlab的拟合功能与diff和solve函数算出不同硫酸铵浓度时氨浸出孔雀石的最佳氨浓度和总铜离子浓度.实验考察了浸出氨水浓度、氨铵比、液固比对铜浸出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碱性脉石氧化铜矿石适宜浸出条件为氨水浓度1.2mol/L,氨铵比2∶1,液固比3∶1,该条件下铜浸出率较高,达到约70%.实验结果与热力学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