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1月25目,微软公司CEO鲍尔默公开对外宣布,总部设在北京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更名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作为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中国研发集团主席的张亚勤则接过了亚太研发集团主席的职位,又一次站到镁光灯前,这意味着,从此,他将成为包括日本、澳洲等在内的亚太地区所有微软研发机构的掌门人。  相似文献   

2.
生物质炭化、气化设备及工艺由王序然多年潜心研发的生物质炭化、气化设备及工艺(专利号:CN200910074348.4)属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领域。它包括带有控制阀的炉体,炉体依次连接有冷凝塔、筛选塔、离心塔和净化塔,离心塔和净化塔之间设置有变频风机,冷凝塔、筛选塔、离心塔与带有温控循环泵的凉水塔和分离池相连接,炉体还与用快速灭火的气体分离装置相连接。  相似文献   

3.
发展我国生物质车用汽油、柴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金融危机后,生物质能源引起国际上的特别关注.2008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投资8亿美元研发新生物质能源,推动形成新的绿色能源经济.因为生物质能源将减少美国石油进口和温室气体排放.欧盟、加拿大、日本、巴西等也均有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目标和规划.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际可再生能源研发的重点,第二、三代生物乙醇的研发动向,以及对生物天然气和生物质颗粒燃料异军突起的背景分析,反映出生物能源研发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清洁环保、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对于缓解我国能源供给紧张状况,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村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促进我国生物质能源更好更快发展,需要制定并实施科学的国家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规划,从宏观上促进和引导我国生物质能源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加大政府对生物质能源发展的政策扶持,创造生物质能源发展的良好条件;需要加强生物质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体系建设,提高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效益;需要逐步开放市场,加强国际合作,利用两个市场推进生物质能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近发展的生物质热裂解炭化工程技术在安全处置废弃物的同时,可实现生物质分离、分质和分值化资源综合利用,在低碳、环保、循环处理生物质废弃物上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成为新型绿色工程技术。通过发展和完善适于不同类型废弃物的热裂解炭化工程技术系统,一个以生物质基的新能源、新肥料和新材料为关键产品的新兴生物质产业呼之欲出。基于天然有机质的结构-功能关系、颗粒有机质的团聚体强化作用和生物质炭材料的生态系统工程师效应等3大原理,生物质产业提供了改良土壤、化肥替代和环境治理的新型农业资源,而服务于未来绿色农业发展。中国废弃物生物质产业可达到3亿t生物质炭材料规模,其发展需要新的生物质科技与工程学科的支撑,需要工程技术的研发创新和相关标准制定的推进。  相似文献   

7.
<正>多年生芒草(Miscanthus)适应全球各类严苛恶劣的土壤和环境条件,不占用农业耕地,无需太多种植成本,生长快速,生物质产量高。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提供300万欧元,总研发投入400万欧元,由德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和土耳其以及联合中国、俄罗斯和乌克兰同行,组成OPTIMISC研发团队,经过4年多时间的深入研究,全面证实芒草的使用价值,再次确认芒草作为优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科学依  相似文献   

8.
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发展模式,带来了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本文提出生物质产业发展的工业生产新模式,并对其工业生产技术路线进行了预见性的设计。提出包括生物质原料工业、生物质初加工业、生物质能源工业、生物质生物工业和生物质化学工业等子产业所应涵盖的生产环节和技术选择。重点描述了以一碳化学为基础的生物质化学工业应具有的技术特点和前景。  相似文献   

9.
围绕生物质能源原料的来源、原料的处理、生物质转化技术、生物质能源的应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前景5个方面,讨论了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虽然生物质能源研究蓬勃发展,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可以改进:在原料产地就近建厂,降低原料成本;微藻不占用土地,是一种可行原料;原料预处理需要综合考虑效益与成本;对于生物质转化技术的选择,生化与热化学转化相结合可能是一个好的方案;生物质能源的应用方面可以进行生物精炼,提高生产效能,此外,生物燃料电池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0.
《广东科技》2011,20(17):62-62
深圳市科聚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亚太国际企业《香港)有限公司旗下专业从事高分子新材料、工程塑料、特种塑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科聚成立于2005年,在深圳拥有多个生产基地,具备20万吨改性塑料的生产能力,是目前国内产品最齐全、产量最大的改性塑料生产企业之一。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如玉米、油菜籽及各类农作物秸秆等.安徽省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也较早,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生物柴油的研究开发,近年来,随着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价格上涨,生物质能源的研发及产业化有了较快发展.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都在从事相关的研究开发,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丰原生化、国风生物能源、格林生物、天焱绿色能源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开始从事生物质能源的工业化技术开发,有的已经达到规模化生产,总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安徽省生物质能转化技术产品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相似文献   

12.
几种生物质热重曲线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研究检测了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的热解特性.并对几种生物质的热解过程进行了分析.差热曲线的计算分析表明,生物质热解反应是一个一级反应过程,据此获得了生物质的动力学参数——频率因子和活化能,最后得到生物质的热解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主要生物质燃料油木本能源植物资源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93,自引:0,他引:93  
为了满足生物质燃料油生产对原料的需要,对中国适合于作生物质燃料油原料的主要木本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明晰了中国主要生物质燃料油木本原料植物资源的分布。生长及可利用状况,并在资源集中地区建立起主要生物质燃料油木本植物资源基地,进行优良类型的选育并对其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进行研究,建立起良种繁育基地。该项研究填补了生物质燃料油木本能源植物特别是其良种选育领域的研究空白,对加快我国生物质燃料油产业化的进程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生物质气化制备合成气和液化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催化剂的研发是实现生物质高效热转化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气化制备合成气应重点开发能够促进焦油转化和CO/H2比例调整的催化剂;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催化剂要能够降低生物油中氧含量,提高目的化学品产率,提升生物油品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生物质油作为再生剂的可行性,研究不同种类生物质油对老化沥青的再生效果.通过沥青三大指标试验和布氏旋转黏度试验对生物质油再生沥青的物理性能进行评价;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试验分析不同种类生物质油的官能团结构,探究生物质油再生效果存在差异性的原因.结果表明:老化沥青中掺入10%的生物质油能有效改善其物理性能,提高针入度与延度,降低软化点与黏度.不同种类生物质油对老化沥青的再生效果不同,蓖麻类和果木类生物质油的再生效果最好,稻壳类和毛竹类生物质油次之,棉籽类生物质油的再生效果最差.红外光谱试验表明5种生物质油含有相同的官能团结构,蓖麻类和果木类生物质油含有较多的芳香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的强度影响再生效果.5种生物质油对70#老化沥青的推荐掺量应控制在10%以下;对于90#老化沥青,蓖麻类与果木类生物质油的掺量应控制在10%以下,稻壳类、棉籽类与毛竹类生物质油的掺量需提高.  相似文献   

16.
对生物质型煤进行了介绍,结合生物质型煤锅炉,对生物质型煤的燃烧、污染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型煤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17.
一、纤维素生物质精炼技术的发展 生物质是人类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生物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生物精炼可将生物质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多元化的生物质产品和能源。随着石油、煤炭等化石资源的日益枯竭,生物精炼已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前沿之一。  相似文献   

18.
韩健 《科技潮》2010,(10):47-47
北京资源亚太饲料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北京市高成长企业自主创新专项“高档营养鲜味剂‘骨味素’的研发与产业化”课题,实施两年来,有效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课题紧扣循环经济政策,以低值、难处理的猪骨等为主要原料,通过优化国内现有的加工生产工艺,将定向酶解技术、复配技术等应用到新工艺中,加工出新型的高档天然营养鲜味剂“骨味素”系列产品,延长生猪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19.
杨茹  虞婷婷 《科技信息》2009,(20):95-95
本文从生物质能源的优点、利用现状、影响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因素和对策等几个方面对生物质能源进行了描述,旨在加快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进程。  相似文献   

20.
黄连木是我国重要的生物质能源树种之一,随着全球对环保的日趋重视和矿物石油能源的逐步消耗,国家对发展生物质能源十分重视,目前所有植物辞书都认为黄连木是雌雄异株植物。在黄连木调查中发现了雌雄同株的植株,并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观测和总结,以便为后期生物质能源发展提供研究的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