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阿坝州是四川省的地震多发区之一,地震强度大,烈度高,震灾破坏性大,历史上普多次发生中强地震,给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事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本文根据州内历史,今地震震害资料,对州内地震灾害,次生灾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减轻震害为害的预防措施。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区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中国南北地震带中段,是四川省境内地震频率高,强度大的多震区之一,地震灾害破坏大,对山体,地表的破坏尤为严重,特别突出的是州内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是极强破坏力和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之一,研究表明我国地震活动已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1989年9月22日不金6.6级地震的发生,已揭开了阿坝州地震期活跃期的序幕,阿坝州可能是四川今后地震发生的重要场所之一,阿坝州总面积为8.3万平方千米,其中地震基本烈度在Ⅶ度以上的地区面积近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州面积的60%,尽管随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抗御地震灾害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完善,但不可能完全消除地震灾害与地震损失,特别是目前人们对地震造成的山体,地表等自然环境的破坏还无能为力,而这些破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是巨大的,并且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恢复的,笔者在对阿坝州历史地震资料和现今地震震害的总结基础上,着重分析研究地震对山体和地表的破坏特点,寻求减轻这些灾害的方法和途径,并提出防预减轻灾害的防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筑物震害是最主要的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震害的有效预测是地震灾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提出影响建筑物震害损失的7个主要因子,以汶川地震中40栋建筑物为样本,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输出结果与实际震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根据宝鸡市地质构造特征与历史地震的时空变化及李玉龙的地震带的划分标准,将宝鸡市划分为两个危害性地震地区;(1)陇县-千阳-宝鸡市区;(2)岐山,扶风,眉县交界地区与一个相对稳定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汶川Ms8.0地震及其余震的原因进行简要回顾后,根据主震之后至6月2日。时192次Ms4.0以上的余震的统计结果进行时空变化及影响度分析,分别从震型、震源深度、空间位置一震级及影响度、频次一时序和震级一发震时间段四个方面以图表的形式分析阐释余震的发震规律和影响程度。通过本文分析研究,进一步揭示汶川地震整个过程的活动规律,对其后余震的影响进行剖析,进而为在目前全球地质活动活跃期背景下,对中国西部地震灾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藏地区是中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加快导致的地质灾害也日趋频繁和严重。同时,频繁的地震灾害所引发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也是制约西藏地区农牧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农牧业作为西藏的重要产业,对于提高西藏农牧业防灾减灾水平、避免人员与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对西藏地区活动构造特征进行可视化显示,并对西藏地区2007—2018年发生的地震分布与活动构造带进行叠加分析;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地区史料数据的基础上,分析西藏地区的地震易发性与危险性,并作图显示。结果表明:西藏地区地震频率高发生区域占比26.48%,较高发生区域占比17.04%,中发生区域占比34.44%,较低发生区域占比18.89%,低发生区域占比3.15%。  相似文献   

6.
基于震害指数地震灾害预测方法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的地震震害指数的模型,列出了震害指数在工程实际中的主要应用。在此基础上,根据地震震害指数与地震烈度之间影响因素,提出用地震震害指数来间接获取地震烈度的建议,并对震害指数的统一的必要性和基于震害指数的地震灾害的预测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汶川地震对当地电力系统造成的总体破坏和经济损失情况;列出了四川地震中烈度为Ⅸ度及以上地区的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管辖的110kV及以上的变电站的震害状况;总结了变电站室内外高压电器设备、线路、输电塔的主要震害现象;对不同烈度区内变电站的变压器及其它各类高压电气设备的破坏频次、变电站停运状况以及功能恢复的时间进行了统计,据此总结了四川地震中烈度Ⅵ—Ⅺ地区电力设施震害特点和电力系统功能损失模式特点;分析了此次地震中电力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对电力系统薄弱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抗震加固措施和建议,为将来变电站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提供依据,为提高电力设施的抗震可靠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绵阳地区建筑结构在汶川地震中的震害特征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绵阳地区建筑结构在汶川地震后的震害调研,地震现场考察,收集了大量建筑结构震害资料,主要针对砖混结构、底框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三类结构的震害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建筑结构震害机理,为建筑工程抗震防震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当地震发生时,农村地区往往遭受的破坏与损失较大,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这与农村民居的修建结构和质量紧密相关,也和村民的防震减灾意识紧密相关。为了解攀枝花市农村房屋震害防御能力,对攀枝花市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了攀枝花市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现状;了解了防震减灾知识在农村的普及程度。得出结论是,攀枝花市农村目前抵御地震灾害能力依然低下,提出了提高攀枝花市农村震害防御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5·12汶川地震中电力设施震害情况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5·12汶川地区地震灾害的现场考察和资料调研,首先介绍了汶川地震中四川电网的受灾状况,并对电网的地震受灾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就四川电网的震害原因进行了分析.汶川地震中电力设施震害的主要原因是地震烈度远超出抗震设计烈度,同时,电力设施的特点及其缺陷也是震害严重的原因之一.最后,建议对现有电力设施进行抗震性能普查,新建电力设施需进行抗震设计,进一步提高我国电网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首先简要介绍了模糊分维的概念与确定方法.然后以郯-庐大断裂南段(北纬30°-40°)的地震活动时间,空间分布为基础,研究了这一区域受到地震影响的模糊时间,空间分维特征,并用模糊分维划分受到地震活动的高潮期和探索强震前的中长期测展学前兆异常指标.结果表明未来10年是呈上升趋势的时期,为受到地震活动影响的高潮期.  相似文献   

12.
九环线平武段公路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环线旅游公路是地震灾区因地质灾害受损较为严重的一条公路,通过对沿线公路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研究,依据灾害点的分布情况,结合区域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得出,沿线地质灾害的分布受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活动、地震作用、降雨、水库蓄水、人类工程活动、河流地质作用等诸多因素综合控制,但由于组合关系的影响,其分布特征在时间、空间上呈一定的规律.即在时间上具有周期不确定性、群发性、反复性;在空间上具有方向性、局部增强性、相关性.针对各个分布特征,提出了有关治理和预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蒋涛  崔圣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31):13662-13671
近年来,川滇地区相继发生了2008年汶川Ms 8.0级地震、2013年芦山Ms 7.0级地震、2014年鲁甸Ms 6.5级地震以及2017年九寨沟Ms7.0级地震,4次地震均引发了大量的地震滑坡灾害。通过统计分析,从地震、地形地貌和地质3个大类因素中,选取地面峰值加速度(ground peak acceleration, PGA)、地震烈度、距断层距离、地层岩性、高程、坡度、坡向7个因子,对比分析此4次强震诱发滑坡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它们存在共性特征:(1)4次地震均呈现出滑坡分布(数量和密度)与PGA和震级的正相关关系;(2)地质地貌越复杂地区(沟谷发育、坡降大)滑坡数量越多;(3)滑坡分布最大距离随地震震级增加而增加。此外,也发现了差异性特征:(1)在最大影响距离0.2倍的近断层区域,汶川地震滑坡占76%,而其他3次地震仅占27%;(2)滑坡在相对软弱地层(第四系地层、软层等)分布数量反而较硬岩区滑坡分布最少。针对差异性,从发震断裂性质、震级、地层岩性、地震烈度、断层错动方向讨论了成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反演宝鸡市市区的地表温度,定量分析研究近20年来研究区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和分布特征,以缓解城市环境问题和合理规划未来城市的发展。方法利用1995-2015年Landsat 5TM和Landsat 8TIRS影像数据和气象台站资料,采用GIS和RS技术,实现对渭河阶地型城市——宝鸡市地表温度(LST)的反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热岛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研究,分析LST与NDVI,NDBI的空间对应关系。结果与结论宝鸡市存在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热场分布及延伸与宝鸡市空间扩展布局相一致,热岛范围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低温区和次中温区面积减小,相应的次高温和高温区面积增加,热岛强度明显增强。在渭河阶地型城市的空间格局上,地表温度与NDVI呈负相关关系,与NDBI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芦山“4·20”地震之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频发,新增地质灾害点365 处,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建设与灾后重建工作。在分析地质灾害孕灾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选取地层岩性、断裂带、坡度、相对高程、年平均降雨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土地利用类型等7 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基于灾害熵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芦山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芦山县49.89%的区域处于中度和高度危险区,其中高危险区占总面积的29.99%,这些高危险区位于正河、玉溪河、灵关河流域,受地形、人类活动、地震影响,地质灾害破坏性极大,在后期建设与防灾减灾中应当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尼泊尔地震中山区公路沿线自建民居的震害,在对加德满都-樟木口岸公路沿线民居震害调查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框架结构和砌体结构自建民居的特点,按照地震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总结了这2种自建民居结构的震害特征,给出了其地震破坏比例.框架结构基本完好的比例是砌体结构的3倍多,而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和毁坏的比例约为砌体结构的1/2.根据震害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自建框架结构虽未经过正规设计,不满足尼泊尔建筑规范的相关要求,施工质量也比较欠缺,但破坏程度小于自建砌体结构;随公路海拔的升高,沿线民居的震害程度有加重的趋势;山区地震导致的次生灾害对沿线民居建筑的破坏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7.
2017年“8.8”地震导致九寨沟核心景区发育数以千计的高位或极高位崩塌灾害,造成自然景观及旅游设施严重损毁。震后三年以来崩塌仍表现出较高活动性,为九寨沟震后恢复重建与生态治理等带来更大挑战。本文基于地震前后5期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多年实地调查、遥感解译与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了崩塌空间聚集趋势及发育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前后崩塌发育具有空间聚集效应,在0-5.6 km范围聚集性显著,但震后三年内的总体聚集趋势变化不大。此外,崩塌显著分布于高程2800~3400 m与30°~55°的陡坡段,地震触发与震前重力诱发崩塌多分布在北东-南的优势坡向,岩性上集中分布于石炭系与石炭二叠系的厚层坚硬碳酸盐岩地层。本文成果对九寨沟崩塌灾害防治与风险管控具有积极意义,可为震后地质灾害长期活动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交叉研究方法,探讨慢性干旱灾害的应对方式,目的是提高个人和社会对慢发性灾害影响的认知。方法利用资源保护理论和"生态类比"的多层次理论框架,以现有干旱灾害文献为基础,分析个人、家庭和社区对干旱的响应。结果 (1)现有灾害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灾害,忽视慢性灾害;(2)慢性灾害不同于急性灾害,慢性灾害的社区应对有其特色,但也可以借鉴急性灾害的应对;(3)除了经济、农业应对策略、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外,需要研究个体层面的灾害评估和应对以及心理应对策略。结论干旱灾害的影响是全面的,需要更多严谨、实证研究去探讨,重视生态和资源保护是减少旱灾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