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比较了不同性别拟穴青蟹"肉蟹"的肝胰腺指数、出肉率,并分析了肝胰腺和肌肉的常规生化、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1)雌蟹的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雄蟹,但雌雄蟹的出肉率非常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2)雌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雄蟹(P0.05),水分和脂肪含量低于雄蟹;(3)雌雄蟹之间肝胰腺和肌肉的脂肪酸组成差异较小,主要表现在雌蟹肝胰腺的C20:4n6和Σn-6PUFA含量显著低于雄蟹,n-3/n-6和DHA/EPA比值显著高于雄蟹(P0.05);(4)雌蟹肝胰腺和肌肉的绝大多数氨基酸(16种)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总量ΣEAA、非必需氨基酸总量ΣNEAA和总氨基酸含量TAA均显著高于雄蟹(P0.05)。整体上,不同性别拟穴青蟹"肉蟹"相比,雌蟹的肝胰腺含量较多,且其肝胰腺和肌肉均具有更好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化及气相色谱的方法研究了早熟与正常中华绒螯蟹雄蟹性腺指数、性腺生化成分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早熟雄蟹性腺指数为4.42±0.96,而正常雄蟹性腺指数为3.09±0.67,显著低于早熟雄蟹的性腺指数(P0.05);生化成分组成中,早熟蟹性腺的水分含量为70.26n-%,显著低于正常蟹,而总脂含量为3.96%,显著高于正常蟹(P0.05),蛋白、碳水化合物、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磷脂含量在两种性腺中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最多的均为16∶0,二者含量比较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SFA均在27%稍多,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最高的均为18∶1n-9,早熟雄蟹性腺含量略高为24.04%,但与正常蟹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早熟雄蟹性腺的18∶1n-7、20∶1n-9和MUFA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蟹(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中,两种蟹性腺的18∶2n-6含量非常接近,均在7.0%左右,虽然正常雄蟹性腺的20∶4n-6(ARA)、20∶5n-3(EPA)、22∶6n-3(DHA)、PUFA、n-3PUFA、n-6PUFA和HUFA含量均高于早熟蟹,但仅有后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化及气相色谱的方法研究了早熟与正常中华绒螯蟹雄蟹性腺指数、性腺生化成分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早熟雄蟹性腺指数为4.42±0.96,而正常雄蟹性腺指数为3.09±0.67,显著低于早熟雄蟹的性腺指数(P<0.05);生化成分组成中,早熟蟹性腺的水分含量为70.26n-%,显著低于正常蟹,而总脂含量为3.96%,显著高于正常蟹(P<0.05),蛋白、碳水化合物、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磷脂含量在两种性腺中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最多的均为16∶0,二者含量比较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SFA均在27%稍多,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最高的均为18∶1n-9,早熟雄蟹性腺含量略高为24.04%,但与正常蟹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早熟雄蟹性腺的18∶1n-7、20∶1n-9和MUFA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蟹(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中,两种蟹性腺的18∶2n-6含量非常接近,均在7.0%左右,虽然正常雄蟹性腺的20∶4n-6(ARA)、20∶5n-3(EPA)、22∶6n-3(DHA)、PUFA、n-3PUFA、n-6PUFA和HUFA含量均高于早熟蟹,但仅有后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态环境下中华绒螯蟹的肉脂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长江野生、湖泊放流、网围养殖、池塘养殖4种生态环境的同规格成蟹,对其进行64个肉脂品质指标的测箅.结果表明,组内雌、雄可食部分比例、粗脂肪、灰分、脂肪酸、微量元素等指标差异较小;水分、粗蛋白、氨基酸等指标差异较大,粗蛋白、氨基酸各有显著差异的指标均为雄蟹小于雌蟹.同性别不同生态环境成蟹粗蛋白、氨基酸各指标的差异较小;可食部分比例、粗脂肪、水分、灰分、脂肪酸、微量元素等指标差异较大.综合均值比较结果和实践经验分别选取13个和16个指标,对4组雄蟹、4组雌蟹进行判别分析.判别结果表明所选取指标可较好反映中华绒螫蟹肉脂品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透明质酸酶在正常性成熟和性早熟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系统中活性的差异,进而对正常和早熟雄蟹的生殖能力进行评估,采用透明质酸底物转化法,测定正常和早熟中华绒螯蟹精巢以及副性腺中透明质酸酶的活性,同时考察不同孵育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正常性成熟个体的精巢和副性腺中的透明质酸酶活性远远高于早熟个体的酶活性,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孵育温度对透明质酸酶活性基本上没有影响;正常性成熟个体副性腺中透明质酸酶活性高于精巢酶活性,性早熟个体副性腺中的透明质酸酶活性极低,甚至无法检出.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Na~+-K~+-Cl~-协同转运蛋白(NKCC)基因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应对高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采用RACE技术首次克隆到中华绒螯蟹NKCC基因全长序列,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中华绒螯蟹NKCC基因进行组织定量,并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的cDNA全长为4 127bp,其中5非编码区(UTR)长度为18bp,3非编码区(UTR)长度为944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3 165bp,编码1 054个氨基酸.理化分析预测其分子量为51.066kDa,理论等电点为4.65.预测中华绒螯蟹NKCC二级结构由12个跨膜结构域组成.同源对比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NKCC的氨基酸序列与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NKCC相似度最高,为86.17%.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NKCC与拟穴青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可口美青蟹(Callinectes sapidus)、蓝蟹(Callinectes sapidus)聚为一支.不同组织的荧光定量结果显示:NKCC基因在中华绒螯蟹的肠、脑神经节、胸神经节、鳃、胃、肝胰腺、肌肉、眼、心脏和血清中均有表达且在中华绒螯蟹肠的表达量最高.在盐度为25‰的急性胁迫下,NKCC基因在中华绒螯蟹肠中的表达量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变化显著(P0.05),并在胁迫72h后恢复稳定.以上结果显示,NKCC基因参与了中华绒螯蟹渗透压调节,并在其渗透压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配合饲料和冰鲜野杂鱼饲养中华绒螯蟹幼蟹30d,观察两种饲料对蟹存活率、规格(体长、体宽和体重)和肝胰腺指数的影响,并对肝胰腺内的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及血淋巴中的血细胞组成与大小进行计算与测量.结果表明:冰鲜野杂鱼组中华绒螯蟹规格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而存活率、肝胰腺指数和消化酶活性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  相似文献   

8.
于1999年6月~1999年7月收集中华绒螯蟹粪便,用酸不溶灰分法测定中华绒螯蟹对饲料的消化率,同时测定其胃、肠、肝、胰脏蛋白酶活力.结果表明,蛋白质能量比(P/E)28.93 mg/kJ水平中华绒螯蟹胃、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P/E27.30 mg/KJ和30.31 mg/kJ两个水平(P<0.05).而三个P/E水平间肠蛋白酶活性没有明显差异(P>0.05).28.93 mg/kjP/E水平饲料蛋白质、脂肪、能量以及总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2.57 %、77.59 %、83.94 %和76.98 %,均高于其余两个水平.但三个P/E水平间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复方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6种中草药制剂煎液制成试验饲料,同时以基础饲料为对照,连续饲喂中华绒螯蟹30d,采集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上清液测定其免疫指标活性.T检验结果表明,中草药添加饲料组蟹的噬菌活性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溶菌酶活性、酚氧化酶活性(PO)与对照组则差异极显著(P<0.01);抗菌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值比对照饲料组高.说明该中草药制剂的添加能明显提高中华绒螯蟹的免疫水平.用中华绒螯蟹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CL99920对实验蟹进行攻毒试验,嗜水气单胞菌的最佳攻毒剂量为5×106cfu/mL,对照组的死亡率为80%,明显高于中草药免疫组的死亡率30%,该中草药添加剂的免疫保护率为62 5%.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除草剂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蜕皮激素分泌的影响,利用不同质量浓度(0.001,0.01,0.1,1mg/L)的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进行染毒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分析其对中华绒螯蟹血清蜕皮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0.001,0.01mg/L)以及高质量浓度(1mg/L)莠去津暴露后,中华绒螯蟹血清中蜕皮激素含量相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而中间质量浓度0.1mg/L的蜕皮激素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该质量浓度下中华绒螯蟹的蜕皮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中华绒螯蟹育苗传统亲本选择投放关键参数(亲本"公3母2",选择投放雌雄性比2~3:1)的科学性,通过设置不同性比的交配实验,对中华绒螯蟹交配前后的生殖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该体系下(本文代表雌雄性比为3:1组),交配后与性比1:1组一样,纳精囊内始终存乳白色精液精荚等雄性产物,抱卵个体并没有出现诸如性比5:1组中纳精囊中因缺乏精液精荚而流产现象。随着性比的提高,各组无论雄性输送还是雌性纳精囊中储存雄性产物的量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震荡,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前期观察发现:这些差异可能主要与中华绒螯蟹随机交配及雌蟹未产卵之前可以多次与同一或不同雄蟹交配的生殖策略有关。因此,该参数充分兼顾了中华绒螯蟹生殖的生物学特性,保障了雌蟹交配个体均能成功抱卵,具有相当的精准性,同时这也解释了多年以来中华绒螯蟹育苗单位始终采用该参数而没有出现精子限制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是一种引起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新型病原微生物,对中华绒螯蟹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本文研究了螺原体的一个特有蛋白——螺旋蛋白所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和小鼠RAW264.7细胞的免疫反应.克隆和原核表达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类螺旋蛋白SLP25后,用以感染中华绒螯蟹和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宿主免疫相关基因或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类螺旋蛋白SLP25刺激后,中华绒螯蟹的抗脂多糖因子、酚氧化酶原、消极素轻链和Peroxiredoxin 6等基因的mRNA表达量变化显著;RAW264.7细胞内的TNF-α、IL-1β和IL-10等基因的mRNA表达量变化显著,而TGF-β1和CD40的mRNA表达量变化不显著;同时RAW264.7细胞内P38和ER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变化显著,而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变化不显著.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类螺旋蛋白SLP25可以引起宿主广泛的免疫变化,进而证明其是重要的毒力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13.
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 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野外调查和养殖试验观察确知合浦绒螯蟹的成体及各期幼体的形态构造均介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之间,是绒螯蟹属的一个物种,故将其学名由“日本绒螯蟹合浦亚种”改为“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 ,该蟹个全大,生长快,繁殖力强,生长周期短,是一个优良的绒螯蟹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采集江苏省养殖池塘内发病的中华绒螯蟹、克氏原螯虾和南美白对虾,利用已有螺原体16S rRNA和23S rRNA基因序列保守引物扩增并测序16S rRNA和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ISRs).基于已获得的序列和GenBank中下载的螺原体序列分别进行同源性比对,比对的结果分别利用PAUP软件和MrBaye...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舟山近海细点圆趾蟹中镉的分布特征。采集源自舟山海域的细点圆趾蟹雌雄个体各8个,按组织差异分别制备胸肌、腿肌、肝胰腺、性腺(雌性)、胃、心、鳃、肠,运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进行镉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本方法采用2种国家生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实施质量控制,所测结果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0%,符合实验精密度要求。细点圆趾蟹各组织的镉含量范围为0.007 46~7.56 mg/kg,各组织镉含量从高到低总体趋势为肠肝胰腺鳃≈胃≈性腺(雌性)心胸肌腿肌。数据表明,镉在雄性和雌性细点圆趾蟹中分布规律一致,肠和肝胰腺为主要富集器官,但雄蟹的镉平均含量水平偏高,分别是雌蟹的3.75和1.66倍。舟山近海细点圆趾蟹体内镉的主要富集部位集中在肠及肝胰腺组织。  相似文献   

16.
氯化汞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蜕皮、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向水体添加不同浓度的汞(Hg2+),观察其对中华绒螯蟹幼蟹(2.01士0.16)g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Hg2+对其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542 8,0.471 6,0.433 2和0.342 3 mg/L.中华绒螯蟹幼蟹在0,0.01,0.05,0.10,0.20,0.30 mg/L的Hg2+条件下饲养40 d后,各浓度组幼蟹存活率分别为96.67%,86.67%,73.33%,63.33%,56.67%,43.33%;增重率和蜕皮率随着Hg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可见水体中的Hg2+能够抑制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和蜕皮,高浓度的Hg2+甚至会造成幼蟹的死亡.根据Hg2+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作用确定水体中汞的最大允许量为0.034 2 mg/L.  相似文献   

17.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个体间打斗行为是影响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通过摄像记录,观察并分析了红螯螯虾不同个体大小、性别的打斗行为差异,以及不同环境底质和遮避物对其打斗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不同规格红螯螯虾的打斗行为特征存在差异,小规格螯虾((0.11±0.01) g)比较保守温和,中等规格螯虾((8.84±1.35) g)打斗行为最激烈,而大规格螯虾((54.32±2.99) g)打斗强度大但发起打斗更为谨慎。2)对于大规格螯虾,雄性组的打斗次数和打斗时间极显著(P<0.01)多于雌性组和异性组,而打斗强度、躲避次数和威胁次数在三个不同性别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中小规格螯虾,打斗强度、打斗次数、打斗持续时间、躲避次数和威胁次数等打斗参数在三个不同性别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在三种规格螯虾的异性组中,雄虾的打斗发起次数和打斗获胜次数均显著高于雌虾(P<0.05),显示雄性较雌性好斗,且易获胜。4)在环境中添加PVC管、鹅卵石、沙、束状筛网等底质或遮避物后,红螯螯虾的打斗次数显著减少(P<0.05)。结果表明,红螯螯虾个体长大后,雄性个体之间相遇更易引发争斗,且雄性表现出比雌性更好斗、更易取胜。建议在红螯螯虾不同养殖阶段,在养殖池中添加PVC管等各种遮避物或铺设不同底质来提高环境复杂度,以减少螯虾的打斗行为,增加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自主开发的配合饲料替代杂鱼在三疣梭子蟹养殖中的可行性,采用配合饲料全替代杂鱼(M1)、配合饲料半替代杂鱼(M2)、全杂鱼(M3) 3种饵料模式进行阶段性养殖试验,为该配合饲料的优化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显示:在第一次蜕壳期间,M1幼蟹蜕壳周期显著长于M2和M3(P0.05),3种饵料模式中的增重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M1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M2和M3 (P0.05);第二次蜕壳期间,无论是增重率还是特定生长率,M1均显著低于M2和M3组(P0.05),而M2和M3却十分接近。第二次蜕壳后,3种饵料模式幼蟹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相近,无显著差异,但M1幼蟹的胃和肝胰腺的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M2和M3 (P0.05);M2幼蟹肝胰腺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于M1和M3 (P0.05);M2和M3幼蟹血淋巴和肝胰腺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相近且较高于M1组(P0.05)。综上,本研究认为使用该配合饲料全替代杂鱼的模式显著影响了三疣梭子蟹幼蟹的生长速度,但使用该配合饲料部分替代杂鱼对幼蟹生长无显著影响,且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幼蟹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绒螯蟹线粒体16SrDNA序列变异与分子鉴定标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选取了中国大陆东部6个水系合计110个绒螯蟹个体,通过DNA序列测定和PCR/RFLP分析,对线粒体16S rDNA部分片段的序列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01bp的16S rDNA片段中,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hepuensis)与中华绒螯蟹(E.j.sinensis)之间存在3~4个固定的碱基替代;合浦绒螯蟹的闽江、九龙江和南流江种群之间未发现碱基变异,表现为1种单元型(C型);中华绒螯蟹长江和辽河的种群中,有1个固定的碱基替代,表现为A,B两种单元型.单元型之间的碱基变异反映了绒螯蟹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歧异.经Dra I酶切形成的16S rDNA酶切片段差异,为2个亚种的鉴定提供了一种准确、简捷的DNA分子标记.对长江水系部分水域绒螯蟹的分子鉴定提示,长江下游至长江口以中华绒螯蟹的2个单元型为主,但已混有合浦绒螯蟹的单元型.在江苏、安徽渔场中的饲养种群分别属于单元型A型和B型.16S rDNA的PCR/RFLP差异可作为正确鉴定中华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的分子鉴定标记;16S rDNA片段中1个固定位点的碱基替代可作为区分中华绒螯蟹两种单元型的分子鉴定标记.  相似文献   

20.
试验以酪蛋白为蛋白源,配制了维生素B6含量分别为0,10,30,60,100,150,200和400 mg/kg的8种等氮等能的半精制饲料,在静水系统中投喂体重为(2.12±0.56) g的幼蟹10周.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含量的维生素B6对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增重率、体水分和灰分含量等均没有显著影响,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6能够显著提高幼蟹蛋白利用率、体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饲料中维生素B6含量由0~100 mg/kg升高时,蛋白利用率随之显著提高.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与蛋白质利用率相似,其中维生素B6添加量为100 mg/kg的处理组,幼蟹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400 mg/kg维生素B6添加组.幼蟹肝胰腺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力先随着维生素B6添加量升高而增强,添加100 mg/kg维生素B6的试验组,幼蟹的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其它各试验组.根据各处理组中华绒螯蟹对饲料蛋白的利用率和肝胰腺谷丙转氨酶活力与饲料中维生素B6的关系,采用折线回归法计算得出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中维生素B6的最适需求量为81.675~85.740 mg/kg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