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督教派增强周结,穆斯林派内聚力弱,叙利亚军队受到多方牵制。舆论认为黎巴嫩局势受这三方面因素制约尚不致爆发重大战争。黎巴嫩局势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去年11月22日贝鲁特西区一声巨响,当选仅17天的穆阿瓦德总统被炸身亡。  相似文献   

2.
以色列内阁3月5日决定从黎巴嫩南部撤军后,以在黎南部的军事盟友南黎巴嫩军的时日就屈指可数了。南黎巴嫩军(南黎军)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1976年黎巴嫩内战期间诞生的基督教派的“自由黎巴嫩武装”。现有兵力约2500人左右。  相似文献   

3.
大事记     
1983年9月26日—10月10日 9月26日黎巴嫩冲突各方达成的停火协议生效,全线停火。黎总理瓦赞和内阁全体成员在停火协议生效后,向杰马耶勒总统递交了辞呈,杰未接受。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分别于28、29日通过一项决议,授权总统下令驻在黎巴嫩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继续驻留18个月。29日,黎巴嫩军队、基督教、德鲁兹派和什叶派4方代表组成监督停火的安全委员会举行首次会  相似文献   

4.
黎巴嫩的局势常常是动荡多变的。去年岁尾以来的情况更是如此。去年12月28日,黎巴嫩三大主要民兵组织:基督教“黎巴嫩力量”,穆斯林什叶派“阿迈勒”运动、穆新林德鲁兹派社会进步党,在叙利亚主持下达成了和平协议。人们纷纷发出评论,希望它是“结束黎巴嫩内战的重要步骤”、是各派力量“打了十年,准备和解”的表现,是灾难深重的黎巴嫩有了转机和希望的征兆。但是,无情的内战炮火很快就摧毁了人们的希望。三方协议还没正式生效就夭折了。黎巴嫩各派力量及其支持者正围绕着对三方协议的态度而频繁活动,重新组合。黎巴嫩已陷入新的政治危机中,并孕  相似文献   

5.
黎巴嫩局势的变化和发展引人注目。黎冲突各方在经过了历时22天的战斗之后,于9月25日宣布达成一项停火协议,并开始生效。自8月下旬以来,黎穆斯林德鲁兹派和基督教长枪党以及政府军队之间的武装冲突不断升级。9月初,在舒夫、  相似文献   

6.
正10月31日,黎巴嫩议会选举基督教政党"自由爱国运动"创始人米歇尔·奥恩为新一任总统,从而结束了长达29个月的"总统空缺"状态。虽是"蕞尔小国",但黎巴嫩始终在中东地区政治中扮演着"晴雨表"和"风向标"的作用。此次黎巴嫩"千呼万唤"选出新总统,既反映出其国内政治重新洗牌,也折射出整个中东政治发展的新方向,预示着地区力量对比的新变化。对于中东局势的观察者来说,黎巴嫩总统为什么会如此  相似文献   

7.
11日为期2天的南亚国家区域合作第2次外长会议在马尔代夫闭幕。黎巴嫩内阁召开每周例会,呼吁立即释放所有被劫持的人。15日,黎北部两派民兵经过4天交战,在叙军监督下实现停火。20日,两派民兵在舒夫山区爆发了  相似文献   

8.
大事记     
1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鹏结束对日本为期12天访问回国。预期一周的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海军联合军事演习在泰开始。12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南朝鲜民主人士金大中决定在年底前返回南朝鲜。印尼首都发生骚乱,政府派军警镇压。黎巴嫩总理卡拉米宣布将讨论政治改革问题;17日,杰马耶勒主持内阁秘密会议,讨论政治改革和全面实施安全计划问题;20日,美国驻黎巴嫩使馆再次被炸,死伤近百人。  相似文献   

9.
阿拉伯三国元首调解失败,叙利亚作出反应。错纵复杂的内部矛盾加上外部势力插手,黎巴嫩危机看不到尽头。自3月以来持续了5个月的黎巴嫩炮战到8月上旬更为加尉。满目疮痍的贝鲁特再遭重刨。居民们纷纷逃难,或乘船西渡塞浦路斯,或涌人以色列占领的黎巴嫩南部边境"安全地带"。据报道,全城90%的居民出逃,贝鲁特完全陷入了瘫痪。这场冲突发生在贝鲁特东、西区的基督教和穆斯林两派之问。以奥恩为  相似文献   

10.
正当以色列被迫从黎巴嫩南部撤军和杰马耶勒总统决心推进全国和解之际,一向显得比较稳定和团结的基督教长枪党最近突然发生了分裂。这一事件使杰马耶勒总统的领导地位面临着新的挑战,给复杂多变的黎巴嫩局势增添了新的不稳因素,加剧了当前的黎巴嫩危机,很可能使整个局势进入一个新阶段。 3月12日,以长枪党民兵组织“黎巴嫩力量”的领导人之一盖亚盖亚为首的部分长枪党成员,宣布成立“基督教青年组织”,声言要纠正长枪党领导现行“向叙利亚方面屈从或投降”的路线,执行独立的政策。13日,“黎巴嫩力量”司令阿布·迪纳尔(杰马耶勒总统的亲侄儿)声明,从即日起,“黎巴嫩力量”在政治、安全、财政和新闻领域内独立,脱离长枪党领导。20  相似文献   

11.
短讯集锦     
黎巴嫩议会废除开罗协议黎巴嫩议会5月21日通过一项法案;废除黎政府1969年11月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签订的开罗协议。该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允许巴解游击队在黎存在和越过边界对以色列作战,确认巴难民营自治。巴解组织第二天对此表示“遗憾”,指出该协议是在99名议员只有45名出席的情况下被废除的,因此是“非法的和不能接受的”。黎巴嫩各党派领导人在废除协议问题上也产生了分歧。左派政党和逊尼派穆斯林强烈反对。社会进步党领袖琼卜拉特说,废除协议是“以色列和长枪党阴谋的继续”。据传黎总理卡拉米辞职也与他反对废除协议有关。基督教徒和什叶派穆  相似文献   

12.
大事日志     
6月11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1961)的法令和给我国人民和志愿军的感谢信。赫鲁晓夫函艾森豪威尔,要求美国和西方其他有关国家立即表明是否真诚希望召开最高级会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决议,决定派观察委员会到黎巴嫩调查黎巴嫩提出的所谓阿联“干涉”内政的“控诉”。麦克米伦和艾森豪威尔自9日至今在华盛顿举行了会谈,未达成任何协议。 6月12日岸信介组成日本新阁。 6月13日苏联致美国备忘录,同意7月1日在日内瓦举行研究发现核爆炸方法的专家会议,并希望会议能就停止核试验问题达成协议。 6月14日我国出席国际大电力系统会议代表团在全体会议上发表声明,抗议会议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并宣布退出会议。塔斯社报道:洪都拉斯共产党最近举行第一次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13.
这是执政党对反对党的妥协,但对执政党有利。9月15日,孟加拉国就是否恢复议会制举行公民投票,结果1834万票赞成,338万票反对。此前的8月6日国民议会的306名议员(24名议员缺席)已一致投票赞成通过第12宪法修正案。国家行政权将从总统手中移交给总理及其内阁,从而结束了长达16年的总统制,恢复了议会制。孟加拉国现行的总统制是1975年由当时的总统穆·拉赫曼以宪法修正案形式废除议会制后强制实行的。废除总统制的主张在去年底的倒前总统艾尔沙德运动中就提出来了。现任总理卡莉达·齐亚夫人领导的以民族主义党为核心的8党联盟与其他两大联盟曾  相似文献   

14.
阿明·杰马耶勒于9月21日在黎巴嫩议会中以77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新总统。阿明是继他的弟弟贝希尔·杰马耶勒出任这个职务的。贝希尔在8月23日当选为总统后,9月14日即被炸死于贝鲁特东区基督教长枪党总部大楼内。可见以色列入侵后的黎巴嫩局势之动乱和复杂。阿明·杰马耶勒是黎巴嫩长枪党的一位领导人。现年40岁。其父  相似文献   

15.
11日黎巴嫩基督教民兵和穆斯林民兵在贝鲁特东、西区和南郊干戈又起。利比亚对外联络秘书图尔基一行8日至今访问我国,双方签署了第一个文化合作协定。 12日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委会在日内瓦举行1985年夏季会议,研讨开采海底资源规章制度。孟加拉国和缅甸完成了两国121英里长的共同边界线的划分。日本航空公司一架巨型客机失事,机内的524人只有4名幸存。这是世界民间航空史上最大一次事故。布基纳法索总  相似文献   

16.
黎巴嫩为什么会成为国际冲突的一个中心呢?原因当然很多,除了因为它是中东各种矛盾的汇集点外,黎巴嫩内部存在的教派和政党分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弄清黎内部教派与党派的情况,对于了解黎巴嫩长期动乱的缘由,是大有帮助的。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教派繁多黎巴嫩是唯一不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阿拉伯国家,居民主要信奉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大宗教内部又分为许多小的教派。如基督教分为:天主教马龙  相似文献   

17.
11日苏里南内依霍斯特为总理的内阁在军事委员会宣布挫败未遂政变后辞职。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事务级贸易会议9日至今在东京举行,研究控制日本对欧出口问题。12日欧洲二十几个反对核武器组织代表10日至今在雅典举行会议,要求全面控制北约在欧洲部署新式导弹。13日黎巴嫩穆斯林中亲叙利亚的阿拉维派和反叙利亚的逊尼派在特里波利发生冲突。基督教民兵和穆斯林德鲁兹族民兵在阿莱地区交火,贝鲁特通往大马士革的交通中断,15日达成停火协议。印度宣布,第7届不结盟国家  相似文献   

18.
一、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它对美国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二、美军中央总部司令弗兰克斯后院起火。弗兰克斯有滥用职权之嫌,正受美军国防部调查。据称,他夫人参加了许多不应该参加的机密会议,他还派一个女兵专门伺候他夫人,这在美军是很忌讳的,而且他夫人长期乘坐军用飞机,机票由军队出。三、美军中央总部的副司令阿比扎伊德是黎巴嫩裔的美国人(他父亲是黎巴嫩人,在美国取得了美国籍)。阿比扎伊德从小在美国长大,军校毕业,是美军中东问题专家,前不久被  相似文献   

19.
法国依然想通过发挥它在黎巴嫩的影响来制止炮战,然而事实与它的愿望已经不相一致了。法国外长杜马委托,国民议会外委会副主席特纽作为外交部特使前不久访问了黎巴嫩.他是为法国关注在炮战中的贝鲁特基督教徒的命运而来的.3月中旬,贝鲁特东区基督教武装与得  相似文献   

20.
近两个多月来,黎巴嫩局势更形恶化。持续了十年的战乱,看不到了结迹象,而且各教派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地盘,冲突愈演愈烈。各派力量的对比在战乱中也发生了变化。民族团结政府已处于瘫痪状态,无力控制局势。英国《外事报道》说,黎巴嫩正分裂为以教派为基础的若干行政区,各自为政。去年4月,黎巴嫩各派经过反复协商成立了民族团结政府。那时,总理卡拉米曾说,黎巴嫩历史结束了“消极阶段”,开始了“积极阶段”。其后,黎巴嫩局势确曾一度稍见稳定。政府执行的“大贝鲁特安全计划”以及山区和沿海公路的“安全计划”,也曾有一些进展。但是,没有多久,这种局面就被内战的炮火破坏了。此后的局势就如一团乱麻,愈发难以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