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提出采用基于肤色特征的最短生成树方法从复杂景物中对人脸进行分割,利用色调和饱和度空间进行联合分割.其方法优于在灰度空间中进行的分割,并在一定程度上不受阴影和光强的影响.最短生成树方法考虑相邻象素的相互关系,可提高分割的鲁棒性和准确性.实验证明,本方法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肤色分割和椭圆匹配的人脸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在彩色图像中基于肤色分割和椭圆匹配的人脸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肤色分割的彩色图像的人脸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基于肤色分割与统计特征分析并结合模板匹配的检测人脸方法,该方法能在复杂的背景下很好的检测出人脸。首先利用颜色信息对彩色图像分割成皮肤区域与非皮肤区域,然后对皮肤区域作尺寸大小、方差大小、旋转角度等处理后,再进行模板匹配。  相似文献   

4.
一种改进的基于肤色分割和PCA人脸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脸检测在安全、信息处理等应用领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肤色分割和PCA的人脸检测方法。首先,基于肤色模型的建立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和数学形态学的肤色分割方法;其次,用基于知识的人脸检测方法验证候选人脸,缩小候选人脸的数量;最后,用PCA人脸检测算法进行检测。实验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运用于多人脸、不同尺寸和复杂背景的情况,而且对包含部分遮挡、肤色干扰等复杂环境下的图片均有很高的检测率。  相似文献   

5.
将人脑视觉注意机制应用于人脸图像分割与跟踪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显著特征的人脸目标分割与跟踪算法.该方法由三步完成:首先通过模拟人脑视觉注意机制迅速而准确地利用颜色、结构、梯度和位置等信息建立人脸显著特征图.其次,基于建立的视觉显著特征图,对人脸图像视觉显著特征进行学习和聚类,最终能够快速而准确地确认和分割出图像中的人脸区域.该方法突破了传统的逐点搜索的限制,通过一个几何模型和眼图模型对图像中的人脸区域进行搜索,大大提高了人脸候选区域搜索标记的效率,减少了后续处理工作.最后,通过分割出的人脸区域得到一个有效的边界特征图,并融合人脸显著特征图对人脸进行跟踪.实验结果表明本论文所提出的基于视觉显著特征的人脸图像分割与跟踪方法能够较有效地分割出人脸.  相似文献   

6.
基于肤色分割、数学形态学和几何方法的人脸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学者对人脸检测进行了研究,但是始终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Ing-sgeeb Hsieh使用HIS颜色空间进行人脸检测,得到“亮度小于40的区域不是东方人脸”的结论.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亮度会随光照改变且只适合于检测东方人脸.Rein-Lien Hsu使用嘴唇和眼睛的Cr和Cb规范值来辨别人脸,但是由于很多人戴眼镜,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基于PCNN的人脸图像分割算法。利用简化型PCNN对人脸图像进行分割,根据人脸图像的灰度特征和空间信息的相关性,得到了人脸图像的神经元点火序列,该点火序列就是图像分割的结果。通过MATLAB仿真实现了该算法,表明该算法具有一定的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脸检测在信息安全和处理等应用领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一种鲁棒的人脸检测算法.该算法结合了基于颜色分割的粗定位过程和基于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HOG)特征的人脸精确定位过程.粗定位利用人脸的颜色特征,采用基于YCbCr空间的颜色分割方法,获得图像中有可能包含人脸的图像子区域;精确定位则采用HOG特征,并利用SVM进行分类,得到人脸的准确位置.实验证明我们的方法对不同亮度、各种年龄及性别、表情变化及部分遮挡的人脸都具有很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人脸检测速度,提出了一种基于肤色分割的快速人脸检测方法.利用颜色信息将彩色图像分割成皮肤区域和非皮肤区域,从而缩小了神经网络的检测区域,提高了人脸检测速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高斯肤色模型和图像分割的人脸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HSV、YCgCr颜色空间和图像区域分割的人脸检测方法.首先,将规范化的rgb肤色转化到HSV、YCgCr颜色空间,对向量(H,Cg,Cr)T进行统计,得到肤色的三维高斯概率模型.然后,根据该模型计算待检图像的肤色相似概率,采用最大类间方差的方法计算二值化阈值,根据阈值将相似度图像二值化.为了抵消人脸区域亮度变化和阴影的影响,以二值图像为模板,在原待检图像的饱和图中根据3像素×3像素区域的平均R、G值进行图像区域分割.在分割得到的区域中,根据人脸特征检测出图像中的人脸.实验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在复杂背景的情况下检测出人脸图像.  相似文献   

11.
视频会议图像序列中含人脸的前景分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脸是一个非刚体,其运动分割一直是一个难点,在首先建立色度和象素点运动矢量幅值一致性的区域分割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考虑到模型失败的运动模型图像分割技术,从而得到含人脸的前景分割,新的算法可以准确地将包含人脸的前景与背景分开,实验结果显示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正不断地进行高速铁路建设,因此本文就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精调工作中的一些要点进行简要说明,望同行间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道岔精调     
何昌彬 《科技信息》2013,(11):362-362,400
在道岔初步组装完成后焊接及锁定前,应对道岔及前后线路进行检查。保证道岔几何形位符合设计要求,并进行精细调整。无砟轨道道岔区的精调和固定采用道岔侧向/竖向支撑调整系统实现,该系统包括侧向支撑调整装置、岔枕端部竖向支撑调整装置和长岔枕区域竖向辅助支撑调整装置,以上装置同道岔区专用测量系统配合使用,完成无砟轨道道岔的精调和固定。道岔安装调试包括道岔第一次精调、道岔第二次精调。道岔第一次精调在道床板底层钢筋网安装完成后进行。道岔第二次精调则在道床板上层钢筋网安装完成、形成钢筋网架并绝缘测试合格后进行。  相似文献   

14.
祁永杰 《甘肃科技》2014,30(21):110-113
轨道精调是轨道线路平稳、列车安全运行的保证,也是交付客户使用的前提条件。为了达到预期的轨道精调效果,圆满完成作业任务,不仅采用了先进的精调仪器、设备,利用人员经验和仪器配合作业的方法,同时在作业过程中不断对方法进行总结和改进,最后圆满完成了本标段轨道精调工作。  相似文献   

15.
准确分割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MR)图像中的脑组织是临床诊断、手术计划和辅助治疗的关键步骤.深度学习在各种图像分割任务中表现出巨大潜力,现有模型没有一种有效方法汇总远距离像素间的关系.在网络解码阶段不能很好地融合不同层级的特征,导致无法准确定位.为克服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空间自注意力机制和深度特征重建的脑MR图像分割方法,构建了一个可以融合3维信息的2D模型,可快速准确对3D结构图像进行密集预测.在MRBrainS13数据集和IBSR数据集上进行充分地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3D多模态和单模态脑MR图像分割方面优于目前的2D模型,运算和推理时间相比3D模型小很多,性能却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6.
基于肤色分割和模板匹配的人脸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于肤色分割方法利用特征点信息不充分的不足和基于模板匹配方法计算量大的不足,提出了基于肤色分割和模板匹配两种方法相结合的人脸检测技术.通过肤色分割方法研究,虽不能最终确认人脸,但可利用人脸特征确定人脸区域,并筛选出大部分的假脸区域,在模板匹配研究中,可以确认出人脸图像,并给出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7.
量子遗传算法在人脸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遗传算法迭代次数多、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值等现象,本文将量子遗传算法应用于人脸图像分割。采用了多状态基因量子比特编码方式和通用的量子旋转门操作,引入静态和动态调整旋转角机制和量子变异,使得量子遗传算法更具有通用性,且效率更高,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为寻找候选人脸区域,从复杂的背景中分割出肤色信息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作者分析了几种常用的彩色空间,提出一种自适应肤色分割算法,即检测出彩色图像中的肤色区域。算法选择了分割效果很好的HSV彩色空间,对Sandeep等人提出的方法进行改进,克服了因为皮肤区域的颜色随着拍摄的光照、角度等因素难于分割的不足。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从复杂背景中分割出肤色区域,显示出更强的鲁棒性(robust),在人脸检测系统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脸图像往往轮廓边界模糊、梯度不明显,常规活动轮廓模型通常无法获得理想的分割效果。为实现准确的人脸轮廓定位及分割,结合人脸检测、活动轮廓模型和数学形态学算子提出一个基于曲线演化的人脸分割方案,并提出一个改进的活动轮廓模型,有效提高了人脸轮廓定位精度和算法收敛速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地检测出局部模糊或分断边界而且演化曲线不会断裂,能够获得较好的人脸分割结果;此外,本文提出的C-V模型的窄带实现方法使计算量减少60%。  相似文献   

20.
浅谈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精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精调的意义和相关概念,论述了轨道静态精调和动态精调两个阶段各自的标准、程序、方法及注意事项,分析了影响轨道精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轨道精度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