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以铜离子为模板,以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偶联剂,纳米TiO2/SiO2为载体,利用表面离子印迹技术,在纳米TiO2/SiO2表面聚合形成了铜离子印迹聚合物.详细研究了铜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与非印迹聚合物相比较,铜离子印迹聚合物对铜离子具有较好的识别性和选择性.铜离子印迹聚合物与非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分别是36.51mg g-1和11.79mg g-1.该法的检出限为0.17ng mL-1,相对标准偏差为1.97%.将该印迹聚合物用于自来水、青海湖水和扎陵湖水中的铜离子的分离富集和测定,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以L-半胱氨酸和香草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的席夫碱(Schiff-base),用红外光谱对席夫碱进行了表征.将金电极置于席夫碱和铜离子的乙醇水溶液中,用自组装方法在金电极上制备了铜离子席夫碱印迹膜,该印迹膜是一种新型的铜离子电化学传感器.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印迹膜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用差示脉冲伏安法研究了铜离子在该电极上的响应,实验表明铜离子在3×10-6~5×10-5 mol·L-1浓度区间内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7 2,检出限为1×10-7 mol·L-1.该印迹电极可用于铜离子的电化学测定.  相似文献   

3.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重金属镉(Ⅱ)的印迹聚合物,并对其识别性能进行定量描述.以镉(Ⅱ)离子为模板,安息香肟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印迹聚合物.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印迹的聚合物相比较,印迹聚合物对镉(Ⅱ)离子具有较好的识别选择性,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为50 min,初始浓度为10 mg/mL时,吸附量为2.12 mg/g,并推测了该印迹聚合物和镉离子的识别机理.  相似文献   

4.
以Cu2+为模板离子,丙烯酸、丙烯酰胺及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苯乙烯(St)为骨架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铜离子印迹聚合物.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考察了Cu2+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确定引发剂用量的基础上,考察了功能单体种类、介质pH值、Cu2+/功能单体摩尔比以及DVB/St质量比等因素对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影响趋势,得到了较优的合成条件,并提出了乳液法Cu2+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识别过程.  相似文献   

5.
采用沉淀聚合法, 以PdCl42−为模板, 以4-乙烯基吡啶(4-VP)、2-烯丙巯基烟酸(ANA)、2-乙酸胺基丙烯酸(AAA)为功能单体, 加入交联剂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和致孔剂甲醇, 制备钯离子印迹聚合物。通过添加不同种类、用量的功能单体和不同用量的交联剂, 探究不同制备条件对钯离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效果的影响。优化结果表明, 与ANA和AAA功能单体对比, 4-VP和PdCl42–能形成4:1的稳定配合物, 结合常数最大, 印迹效果最好, 是 3 种功能单体中用于制备钯离子印迹聚合物的最佳选择。吸附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 按照模板、功能单体、交联剂用量比例为1:4:40制备的钯离子印迹聚合物对Pd(II)的吸附量最大, 为5.042 mg/g。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物质的量比为1∶2的Cu2+-邻菲啰啉配合物为模板,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模板、功能单体与交联剂的物质的量比为1∶2∶30,在甲醇中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一个铜离子印迹聚合物.该印迹聚合物在室温和pH 5.0的条件下对Cu2+的吸附可以在1h内达到平衡,理论饱和吸附容量(Qmax)为75.01mg/g,印迹因子(IF)为1.77.用该印迹聚合物制备的固相萃取柱对质量浓度为5.0μg/mL的Cu2+的萃取回收率为89.7%,相对标准偏差为4.7%(n=5).表明其有作为分析测定Cu2+时的固相萃取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硅胶法铜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描述了用N-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乙二胺(TPED)和2-醛基吡啶在铜离子存在的条件下修饰硅胶表面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对铜离子具有较强吸附能力和选择性的铜离子印迹聚合物,同时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对Cu^2+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钍(IV)为模板离子,制备了基于硅胶表面修饰的离子印迹聚合物.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N2吸附-脱附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系统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对钍(IV)的吸附行为及选择性,结果表明该印迹材料对钍(IV)的等温吸附线属于Langmuir吸附模型.与非印迹聚合物相比,离子印迹聚合物对钍(IV)离子有较好的选择识别能力,模板离子钍(IV)相对竞争离子铀(VI)、镧(III)和铈(III)的选择系数分别是50.8,78.3和82.6.并且吸附速率快,10 min即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容量为56.8 mg/g,可望在分离富集领域获得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
柯仁怀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3):3048-3050,3069
将海藻酸钠与锌(II)配位形成配位聚合物膜,用FT-IR和DRS研究所得到的海藻酸-锌(II)配位聚合物(AA-Zn)的形成机理。将此配位聚合物与戊二醛(GA)进行交联,得到交联印迹聚合物前体,并用FT-IR光谱表征其结构。为了制备对Zn2+离子敏感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将前体聚合物浸入0.5 moL/L HCl溶液中48 h并搅拌,以洗脱Zn2+离子得到印迹聚合物(MIP-Zn)。洗脱液用UV-Vis光谱检测并验证,UV-Vis谱图显示Zn(II)的特征吸收峰在240 nm处,表明Zn2+离子已被洗脱。将制得的海藻酸钠-锌(II)印迹膜用于吸附Zn2+离子,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对Zn2+离子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钴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o2+为模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表面活性剂,N-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乙二胺(TPED)为功能单体,四乙氧基硅烷(TEOS)为交联剂,采用表面印迹法合成出钴离子印迹聚合物,并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对Co2+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反相乳液法制备镉离子印迹聚合物用于去除废水中的镉Cd(Ⅱ)离子,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响应面分析法,以镉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为响应值,对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溶液pH值等参数进行实验设计得到响应面模型。结果表明:对模型进行方差分析得到的F值和R2值分别是15.56和0.952 4,二项式回归方程能够很好地反映和预测本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溶液pH对的镉离子印迹聚合物吸附量的影响显著,其影响顺序是由大到小分别为吸附时间,pH,吸附温度。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复杂溶液体系中微量或痕量铯离子的检测,采用表面印迹技术,以铯(I)离子为模板,SBA-15为基底,壳聚糖为功能单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铯(I)离子印迹聚合物Cs(I)-IIP。并以Cs(I)-IIP为改性剂,PVC为中性载体,2-硝基苯基辛醚为增塑剂,添加四苯基硼酸钠亲脂性盐,成功制备了铯离子选择性电位传感器。结果表明:该传感器的电位响应时间小于3 s,检测限为6. 0×10~(-7)mol/L,线性范围为1. 0×10~(-6)~1. 0×10~(-1)mol/L,斜率为56. 9 m V/Decade,并对铯离子有较好的选择性。该传感器对城市用水中铯离子的检测结果与ICP-MS相当,证明成功制备了铯离子电化学传感器。  相似文献   

13.
Cu(II)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及其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用水中的重金属是给水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GMA)为交联剂,甲苯为溶剂,应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Cu(Ⅱ)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仪等对该印迹聚合物微球进行表征,表明该聚合物微球外观形貌和内部孔隙清晰分明,对水中的重金属Cu(Ⅱ)离子具有良好的识别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4.
苏丹红Ⅲ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丹红Ⅲ为印迹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制备了对苏丹红Ⅲ有较好选择性的印迹聚合物。利用静态平衡结合法和Scatchard分析法研究了此印迹聚合物的结合能力和选择性。结果表明,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的印迹聚合物中形成了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离解常数分别为8.44×10-4mol/L和8.12×10-3mol/L;对比苏丹红Ⅰ和苏丹红IV的结合特性,该印迹聚合物呈现出较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5.
以纳米二氧化硅为载体,4-甲基二苯并噻吩为模板,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通过表面分子印迹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表面4-甲基二苯并噻吩印迹聚合物。利用红外光谱和氮气吸附对其进行表征,同时采用静态吸附实验考察该聚合物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载体表面合成了印迹聚合物,其吸附量远大于非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前者吸附动力学符合pseudo-first-order model,后者符合pseudo-first-order model和pseudo-second-ordermodel。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等温线满足Freundich等温吸附方程,属于多分子层吸附;与结构类似的二苯并噻吩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相比,印迹聚合物对模板4-甲基二苯并噻吩显示了特异的识别选择性与优良的结合亲和性;此外,印迹聚合物还能循环再生利用。  相似文献   

16.
以二溴荧光黄为印迹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制备对二溴荧光黄有较好选择性的印迹聚合物.利用静态平衡结合法和Scatchard分析法研究此印迹聚合物的结合能力和选择性.结果表明,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的印迹聚合物中形成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计算离解常数分别为6.18×10-4mol/L和Kd2=5.73×10-3mol/L.对比二碘荧光黄和荧光素的结合特性,该印迹聚合物呈现较好的选择性.研究二溴荧光黄在溶液中和聚合物中荧光光谱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罗丹明B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子识别与结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罗丹明 B为印迹分子 ,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 ,制备了对罗丹明 B有较好选择性的印迹聚合物 .利用静态平衡结合法和 Scatchard分析法研究了此印迹聚合物的结合能力和选择性 ,结果表明 ,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的印迹聚合物中形成了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 ,计算了离解常数分别为 1 .87×1 0 - 5和 4.2 4× 1 0 - 4mol/L.对比罗丹明 S和罗丹明 6G的结合特性 ,该印迹聚合物呈现了较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以L-酒石酸为模板,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分别为交联剂和引发剂,Span80和SDBS为乳化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制备了L-酒石酸印迹聚合物微球。红外光谱对聚合物微球进行表征,同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貌。5-硝基水杨酸铁分光光度法测定酒石酸浓度,平衡吸附法测定印迹聚合物微球对L-酒石酸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磁性硅胶载体表面制备2,4,6-三氯苯酚印迹聚合物,通过多种手段对其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借助静态吸附实验对其吸附性能进行考察.结果显示,磁性印迹聚合物对2,4,6-三氯苯酚的识别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容量为55.34 mg·g~(-1),且在30 min左右可以达到饱和容量的84%,吸附特性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与非印迹聚合物相比,印迹聚合物对混合溶液中的2,4,6-三氯苯酚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吸附能力.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所制备的磁性印迹聚合物能够用于黄瓜、苹果和菠菜中2,4,6-三氯苯酚的选择性吸附和检测.  相似文献   

20.
文中建立了一种新型的L-苯丙氨酸(L-Phe)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采用饱和水溶液重结晶法制备功能化β-环糊精-L-苯丙氨酸包合物,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傅里叶红外光谱、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等检测手段对包合物进行表征.首次在包合物研究基础上加入辅助功能单体、交联剂、复合光引发剂在混合有机相中制备了L-苯丙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并且能够成功洗脱进行再吸附.结果表明,常温下每20 mg包合印迹聚合物、未包合印迹聚合物以及非印迹聚合物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79.3μmol/g、146.36μmol/g和64.65μmol/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