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12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包括缺血性及出血性中风)与癌症、心血管疾病一起被列为当代世界三大杀手之一。其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而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的比例为3∶1,故提高缺血性中风的疗效已成为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中医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本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活血化瘀法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最常用与最有效的方法。作者用自拟“中风活血汤”治疗本科1994至1998年收治的缺血性中风122例,取得较好疗效,兹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122例中,年龄最小22岁,最大97岁,男78例,女44例。其中49岁以…  相似文献   

2.
对高校63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发病原因和致病危险因素,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留针时间对缺血性中风针刺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为提高针刺治疗中风的效果,开展不同留针时间对缺血性中风针刺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将73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成3组,留针时间分别为20、40和60min,以《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改良受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研究组MESSS)评分为观察指标。结果:3组的显效率为46%、52%和58%,大部分指标也显示随留针时间延长而改善幅度较大的趋势。结论:针刺治疗缺血 风留针时间与疗效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卒中动物模型的制造已有150多年历史,并设计了许多新颖的方法企图模仿人的情况。这些实验模型的应用虽然给人们提供了在特定种类动物身上产生和可能治疗脑缺血和栓塞的种种方法和实验环境的大量信息,但这些资料大部分与人的关系仍然不清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临床方面研究中风口服液对脑梗死(中风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临床疗效观察:采用随机单盲阳性药物对照的方法,6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风口服液)31例和对照组(消栓口服液)30例,疗程为15天。实验前后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观察中风口服液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作用。结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后比较,有明显改善(P〈0.005)。结论:中风口服液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作用优于消栓口服液。  相似文献   

6.
7.
8.
本工作着重对厦门大学教职工中自7年来脑血管病的病人共95例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本病在知识分子中的发病情况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运用自配“特效抗骨质增生散”治疗颈椎病颇见成效,现予报道,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毕文德 《扬州科技》1996,4(3):25-26
中风又名卒中,它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疾病,因其发病急骤,症情凶险,变化迅速,死亡率高,治疗棘手,被前人列为“风、劳、臌、膈”四大重证之首,认为“人之百病莫大于中风”。历代医家立论各异,创立了主火,主痰,主虚等学说,为后世制订出施治的兰图,为了提高中风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本文就辨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中风发病率居脑血管疾病之首,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为找出其原因,加强防治,现将我们从1995年3月以来收集的50名缺血性中风病人的血液流变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其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对照组:随机选与病人年龄相近的健康人50例作对照组。1.2观察对象:选住院的缺血性中风病人50例,其中男40例,占80%,女10例,占20%,最高年龄82岁,最低年龄50岁,平均年龄53岁。1.3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沉以及病人舌质变化。通过对这5…  相似文献   

12.
中风乃中医病名,拟西医中的脑血管病,即缺血性脑梗塞和脑出血。近年来中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渐趋向于年轻化。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其特点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其中致残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故此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尽快让病人康复已成为患者及亲人以至社会的迫切要求。近来我们在中医辨证分析应用中草药、针灸治疗中风的基础上,静脉滴注“消栓灵”治疗中风15例效果较好,现将治疗情况介绍如下:总人数:15人次:均为男性,好转14例,无效1例,有效率93.3%。患者各症状恢复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院前的急救护理十分重要.通过对50例急性出血性中风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的总结,发现正确的现场和转运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密切观察、及时的与救治医院的沟通可以为院后的进一步抢救、治疗提供条件,并且对患者的预后和康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该院1992~1998年间收治678例中风症患者中,34例老年中风后继发癫痫症患者的临床分析。文章指出:本组34例均属于中风后早期癫痫发作。其发病机理可能是由于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急性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起急性代谢改变,造成维持细胞膜电位稳定的离子梯度失调,导致膜电位紊乱引起的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基本病机可概括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其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神窍失灵;其标为风火相煽,气血逆乱,脑窍闭塞;病位在脑、筋脉,与心、肝、肾、脾胃、肺密切相关。其治疗主要在于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祛风,舒筋活络,平衡阴阳。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心理干预时中风患者焦虑的影响,将80例中风患者随机编入实验组(按受研究者制定的心理干预)和对照组(接受一般心理护理),并测定其心理干预前后焦虑、心率、收缩压.结果显示实验组受心理干预患者心率、收缩压、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心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其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观察项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16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项针组和对照组.项针组取风池、完骨穴配合常规针刺取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伏兔、足三里、解溪及太冲等.对照组仅常规针刺取穴.每天针刺1次,连续治疗15次为一个疗程.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P<0.05),项针组对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及步行能力的改善比对照组更为明显,项针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8.9%和79.0%(P>0.05);显效率分别为59.3%和30.9%(P<0.01).结论:项针疗法治疗中风疗效确切,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20.
《科技园地》2001,(3):35-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