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长期以来的“父子型”文化模式下,女性作为文化存在,其生存是艰窘而悲惨的。鲁迅通过祥林嫂、子君、爱姑三个形象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女性悲剧生成的历史、文化、道德伦理和自身原因,以此来实现他对女性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伟大在于其深刻的批判性.鲁迅用犀利的笔无情地解剖和鞭挞了封建伦理道德.本文从分析鲁迅的作品入手,对鲁迅的妇女观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农民的形象;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除此之外,还塑造了好几个妇女的形象。在鲁迅所塑造的妇女形象中,作为主人公出现的就有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和爱姑等。鲁迅所塑造的妇女形象,虽也有涉及婚姻问题或其他问题的,但主要在于揭示封建社会中严重地存在着的妇女问题。所谓妇女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男女不平等的问题。笔者写此文的目的,是探讨一下鲁迅塑造这些妇女形象,向我们提供了哪些有关妇女问题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伟大在于深刻的批判性.他不仅无情揭露鞭挞封建统治者及其帮凶,还批评被统治的不觉悟的国民.不过,他对前者运用的是愤怒的遣责、无情的嘲讽,对后者则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唯有对处于社会最底层、不幸中的不幸者,承担了人类最大痛苦的妇女,作为民主主义者和清醒现实主义者的鲁迅,给以最大的同情.《狂人日记》发表后的三个月,他就发表了杂文《我的节烈观》,从妇女角度,攻击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利用节烈的精神枷锁污辱广大妇女.随后又写了《娜拉走后怎样》、《关于妇女的解放》,小说《祝福》、《明天》、《伤逝》、《离婚》,诗歌《所闻》、《无题二首》(之二)、《赠人二首》等一系列作品,表明他对旧中国被压迫妇女的苦难生活非常关注,深为同情.鲁迅不但为她们代言,向旧社会、恶势力进行血的控诉,抒写她们的觉醒、反抗,还明确指出“但见奔星劲有声”,鼓舞她们奋起战取光明未来.  相似文献   

5.
透过鲁迅经典意义的嬗变,可以探讨它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互文关系。在1920年代前期,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在反封建。"左联"时期,一些左翼理论家强调鲁迅思想转变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这为双方的争论埋下了伏笔。毛泽东则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使鲁迅与左翼文学获得了同一性,同时也证明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到198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呐喊》与《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19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趋于多元化,鲁迅研究影响力下降,但鲁迅的意义是不会消散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女性解放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学时期,鲁迅、凌叔华、庐隐作为最早关注女性生存境遇的作者,他们的笔下都勾勒出沉睡之中和惊醒之后这两种女性形象,他们的"女性书写"显示出"五四"时期男女作家对于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差异。对于沉睡之中女性的书写,鲁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阐述她们所遭受的压迫,凌叔华则揭露女性灵魂的孱弱程度,庐隐主要描写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无助感;对于惊醒后女性的书写,鲁迅是站在"人的解放"的立场上期待她们自立,凌叔华描写女性的生存智慧,庐隐则着力剖析女性的情智冲突。他们的"女性书写"代表了"五四"时期对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时代的高度,并窥破了隐藏在男女平等的旗帜下女性将要面临的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当下日益成为显学的"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创作题材与思想内涵的批判性都涉及到对生态的思考与价值判断。通过分析鲁迅对自然生态关注的先锋性,精神、文化和政治生态的批判性,指出鲁迅关于生态的思考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生态化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立人"是鲁迅关于现代"人"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一次伟大思考,也是中国知识界一次明确地 对自由解放、独立尊严的现代人本思想的呼吁和倡明。与两千年封建王权专制统治下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对权势 的依附性人格相比,鲁迅的"立人"代表了一次伟大的精神自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鲁迅区别于中国历 史上传统文人,完成了自己由传统文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一转交也同时预示着五四风潮中,中国现 代知识分子迎来精神自觉的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9.
正"木刻讲习会"成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发端。到鲁迅去世前,中国一代新兴木刻家始终受到鲁迅的悉心指导,鲁迅也被后人称为"中国现代版画之父"。年仅56岁的鲁迅,生命付出最多的,除了创作和翻译之外便是在美术活动上。童年的鲁迅最喜爱的是图画书,甚至大量影写书中的插图。青年鲁迅购买美术画谱及带有插图的书籍如醉如痴。成年的鲁迅更以收藏画谱、碑帖及汉画像拓片为乐趣。鲁迅的最后十年,几乎都在编辑出版美术书刊,并全力引进和介绍外国美术。尤其是对中国新兴木刻的倡导不遗余力。读书方面,鲁迅说他古书几乎读过二十四史,从日本留学后,又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史哲学著作。鲁迅在美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这个以儒学为本的文化环境中,孝是深深影响中国人心理特质的一种文化。因此,探讨中国现代文化巨人鲁迅对孝道的理解和践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鲁迅对封建孝道进行了猛烈批判,呼唤中国的新人从封建孝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达到思想的觉醒与解放及行动的合理与自由;鲁迅对家庭中父与子、母与予以及几代入之间情感关系有着清晰的论述,其意在主张建立合理的家庭伦理思想观念体系。他认为爱是家庭维系的动力,同时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作为家中长子,鲁迅于行动中尽力履行孝道,其孝行反映出鲁迅作为成长于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心灵危机以及行孝之艰难。  相似文献   

11.
《源氏物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妇女形象。无论是身分高贵的上层贵族妇女,还是地位不太显赫的中层贵族妇女,她们或者成为政治婚姻的工具,或者成为男性渔猎的对象,或者敢于反抗世俗道德观念,却都摆脱不了其相同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12.
鲁迅以深沉的笔调、强烈的感情、浓重的色彩,塑造出风格迥异的众多妇女形象:可怜的女人、抗争的女人、幼稚的子君和恣睢的女人。作者给予了这些受旧的社会制度和传统习惯所凌辱歧视的妇女以极大的同情,并唤起读者对社会对女性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13.
鲁迅研究的历史表明,鲁迅已成为一种超越学术的思想和文化标志。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中,鲁迅都作为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而获得新的阐释,显示其新的价值和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治意识形态的疏离,为客观面对鲁迅提供了更大可能性,而多元的文化语境使鲁迅研究获得了空前开阔的文化视野。对鲁迅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形成了鲁研界众声喧哗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是“一位以身作则的伟大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明确表达了他的“人才观”:一、全面均衡的发展力,二、独立自主的思考力,三、积极自觉的实践力。鲁迅先生强调的知行并重、德才兼备、通专结合、文理渗透的人才观,不仅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影响,而且至今放射着异彩,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鲁迅对冯梦龙的评价入手,探寻鲁迅对冯梦龙的承继形态,发现鲁迅关注下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为下层人民立言与冯梦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冯梦龙展现了对人性的初步探寻,也对鲁迅有着很大的影响。鲁迅立足于民族的生存,建构全新的创作理念,对小说功利性的重视,打破传统小说的狭隘写作视角,开辟了全新的叙述观念,创造了具有经典性意义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6.
对鲁迅精神的解读,极大影响了国统区文学创作的传统。这首先源于个人对鲁迅的崇敬和战时中国的需要,由此展开了对鲁迅的纪念活动和研究工作。通过这些活动和工作,加深了国统区作家对鲁迅精神的认识。鲁迅精神也同样渗透在国统区作家的写作上,他们继承并发扬了鲁迅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和讽刺艺术手法,创作了大量作品,揭露并反抗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黑暗统治和封建观念对人民思想的毒害,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民族与社会的动荡和中西文化冲突导致中国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鲁迅步入了自己的青年时代.在尼采学说和拜伦、雪莱、裴多菲等诗人"摩罗"精神的烛照下,鲁迅形成了反叛的个性主义思想,并坚持终生,成为其创作的精神内核.在这一精神因素影响下,鲁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与西方文化的对比提出了"立人"的思想,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新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鲁迅教育改革思想体现在提倡科学教育、主张个性解放、实现教育平等和改革儿童教育等四个方面。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战斗性是鲁迅教育改革思想的主要特点.值此纪念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之际,探讨鲁迅的教育改革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继承者,有关中国小说史以及对古典旧籍的整理、校对工作都显示了他在古典文学领域的修养和成就。魏晋是一个文学自觉、思想解放的时代,鲁迅对魏晋时期的名士,他们的文学创作,以及魏晋风度都表现出格外的推崇和欣赏。  相似文献   

20.
茅盾与鲁迅     
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确立了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主将”的地位。茅盾比鲁迅小15岁,但也早在50年前,王若飞同志在重庆祝贺他50寿辰时就首次称他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1981年,胡耀邦同志代表党中央又高度评价了他的历史功绩,称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赞誉“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茅盾是鲁迅最接近的一个同伴”(史沫特莱语),他和鲁迅在新文学运动中结成了最亲密的战友。早在1921年他们就开始了书信往来。当时茅盾任制、说月报》主编,为了借外国的进步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