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是引起主要发生在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一种人兽共患病类鼻疽的潜在病原。明确该疾病致病机理及其宿主与病原的互作将加强对该条件致病菌的发病机制的理解。本研究从影响细菌致病性的毒力因子和病原与宿主互作两个方面阐述类鼻疽伯克霍德尔菌的致病机理,为该菌的有效控制提供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人类基因测序工程的完成,启动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也标志着大规模研究蛋白质生物学时代的到来。人类基因组测序工程尚不能在蛋白分子水平解释和解决疾病的发病机制,因而无法通过灵活主动地发展和有效利用基因技术来治疗遗传性疾病和控制衰老等。最近在脑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提出的“蛋白质化学病变”之观点,将化学生物学方法与物理有机化学相结合,可能为人类基因组测序工程后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和破译各种基因的功能提供有效的新手段,从而为揭示从基因、蛋白到生命和疾病的关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人类基因测序工程的完成,启动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也标志着大规模研究蛋白质生物学时代的到来.人类基因组测序工程尚不能在蛋白分子水平解释和解决疾病的发病机制,因而无法通过灵活主动地发展和有效利用基因技术来治疗遗传性疾病和控制衰老等.最近在脑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提出的"蛋白质化学病变”之观点,将化学生物学方法与物理有机化学相结合,可能为人类基因组测序工程后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和破译各种基因的功能提供有效的新手段,从而为揭示从基因、蛋白到生命和疾病的关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生物信息在细胞内传递放在的基本原理是多级瀑蛟绵物质基础是细胞第二代谢体系。传递的主要方式是蛋白激酶催化的蛋白质磷酸化和蛋白磷酸酶催化的蛋白质去磷酸化(即“可逆蛋白磷酸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3型副流感病毒结合和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重点讨论了受体结合分子血球凝集素-神经氨酶蛋白如何引发病毒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过程,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病毒入侵细胞的各个步骤,为进一步阻断病毒感染提供靶标。  相似文献   

6.
在单独和混合培养条件下,研究了番茄青枯雷尔氏菌的强致病力(RV)与无致病力菌株(RA)的生长能力的差异.单独培养时,24h前无致病力菌株的菌体生长量超过强致病力菌株,24h后强致病力菌株菌体生长量超过无致病力菌株,12h时无致病力菌株的生长速率是强致病力菌株的5.6倍,60h时无致病力菌株的菌量仅为强致病力菌株的0.37倍.混合培养时,混合比例RV RA<1时,两种菌株都呈正增长,但后者比前者增长快,当混合比例RV RA≤1时,强致病力菌呈负增长(-119.57%~-33.57%),无致病力菌呈正增长(84.50%~285.50%).随着RV RA值升高,增长率呈升高的趋势.上述结论表明:无致病菌株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高于强致病力菌的生长能力,当与强致病力菌混合时,能较快成为优势种群,这可能是人工大量施用无致病力菌株时,能有效地保护番茄植株在生长初期免受青枯病的危害,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的原因所在.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强致病力菌株又重新成为优势种群,这可能是导致无致病力菌防效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董汉松  曲建军 《山东科学》1993,6(2):18-21,29
用烟草赤星病菌的6个菌株测定了病菌在低温保存、连续培养和连续接种过程中致病力的表现,病菌在1—4℃下保存4年后,侵入寄主的能力不变,引起病斑扩展的能力略有减弱。连续23代继代培养的结果表明,致病力表现稳定,菌株TBA28的侵染能力(接种幼苗后的发病率)和引起病斑扩展的能力(病情指数)分别稳定在100%和60—80之间,另外5个菌株的这两项值分别在60—100%和20—40之间变化。连续11代继代接种的结果也表明了类似趋势,菌株TBA28一直表现出最强的致病力,两项测定值分别为近100%和40左右,其余菌株均保持较弱的致病力。这些结果表明,病菌致病力经低温保存虽有减弱,经人工培养和接种可恢复到原有的水平,而连续培养或连续接种不引起致病力的减弱或增强。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感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 《甘肃科技纵横》2003,32(5):127-127,118
流行性感冒实质上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至今仍无法有效控制其流行。人群流感大流行主要是由于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所致,且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的基因结构可能在人、禽、畜问发生重配和重组,引起人、禽、畜之问的传播并发生流行。通过积极有效地监测流感病毒在人和家禽、家畜中的流行特点,可以预测将要出现的流感病毒毒株,以制备相应的疫苗,达到控制流感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苏北杨树溃疡病类型及其病原的致病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苏北杨树溃疡病发生状况的调查发现,主要有4种溃疡病症状:水泡型、凹陷小圆斑型、不规则黑斑型、烂皮型。其中以大型不规则黑斑溃疡病危害最重。对各种类型的杨树溃疡病组织进行分离、病原菌接种,结果表明,不同病原菌对不同杨树品种的致病力有一定差异。金黄克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对NL895杨和I-72杨的致病力要大于拟茎点霉(Phomopsis macrospora)和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而后两者对NL895和I-72杨的致病力相近,各病原菌对I-69杨的致病力相近。  相似文献   

10.
草莓灰霉菌(BotrytiscinereaPersoon)在25℃,pH4的Peberdy培养基中静置培养10天达到生长高峰。产毒高峰期为静置培养20天。该毒素经高温灭菌后,毒力基本不变,但其氯仿提取液的光吸收特征峰稍有变化。低温保存一年的斜面菌种,产毒能力明显下降。接种实验证明,所产毒素对草莓果实有致病能力。  相似文献   

11.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能产生一种信号分子,诱导放线菌Sy11菌株产生抑菌物质从而抑制致病疫霉.为明确在哪种培养方式下致病疫霉更易产生这种信号分子以及信号分子的物质类别,本文采用生长速率法对致病疫霉单独培养(单独固体培养和单独液体培养)以及与Sy11共培养(对峙培养和混合培养)产生的信号分子诱导Sy11抑菌作用的活性进行了比较,并以不同有机溶剂对信号分子的物质类别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致病疫霉无论单独培养还是与Sy11共培养,均可产生诱导Sy11抑菌作用的信号分子,其中以在固体黑麦培养基上与Sy11对峙培养产生的信号分子的诱导活性最强,菌落直径为24.79 mm,但与其他3种培养方式所产生的信号分子的诱导活性并无显著性差异;对致病疫霉单独液体培养后无菌体发酵液的分析表明,其中脂类粗提物的诱导活性(菌落直径32.8 mm)远高于糖类(菌落直径61.5 mm)和蛋白质类(菌落直径60 mm)粗提物,进一步对其中脂类物质的萃取显示,乙酸乙酯的萃取效果明显优于乙醇和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物诱导Sy11后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菌落直径为35 mm)与乙醇萃取液的处理达到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致病疫霉生长过程中无论单独培养还是与Sy11共培养均可产生能诱导Sy11抑菌作用的信号分子,该信号分子以脂类物质为主,可用乙酸乙酯萃取得到.  相似文献   

12.
菌核病接种方法及新疆核盘菌致病力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采自新疆6种不同作物上的核盘菌作为供试菌株,对植株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进行筛选,同时测定了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间在生物学特性、草酸的产生能力及致病力上的差异。结果显示:菌丝块贴接法和草酸浇灌法都能用于抗性植株的筛选,且草酸浇灌法可作为苗期鉴定抗病性的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的致病力、生物学特性及草酸的产生能力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来自马铃薯的菌株致病力最弱,但所有菌株对供试的各向日葵品种致病力均较强。  相似文献   

13.
《自然科学进展》2006,16(6):671-671
本书以简明、清晰、图文并茂的风格论述现代病毒学.内容包括:病毒基础知识、病毒颗粒形态、病毒基因组、病毒复制、基因表达、病毒感染、病理机制、亚病毒介质等.书后附有词汇和缩写、亚病毒感染剂的分类、病毒学历史等.  相似文献   

14.
利用3年生黑松为接种材料,研究在9种不同真菌上取食的松材线虫的繁殖和致病力变化。结果表明,真菌对松材线虫的繁殖和致病力有显著影响。松材线虫在9种真菌上取食后,松材线虫繁殖力和致病力从大到小而依存的真菌依次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p.)、盘多毛孢(Pestalotia sp.) 、拟茎点霉(Phomopsis sp.)、茎点霉(Phoma sp.)、头孢菌(Cephalosporium sp.)、交链孢(Alternaria sp.) 、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长喙壳(Ceratocystis sp.)。实验表明松材线虫的繁殖力与其致病力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藻类对UV-B增强的响应及其分子基础(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臭氧层破坏的日益严重,紫外线(UVR)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探讨了UV-B增强对藻类的影响机制及藻类对UV-B的适应机制,UV-B对藻类有明显的伤害作用,损伤的主要目标是蛋白质、DNA和光合色素等物质;同时,藻类对UV-B也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其适应的方式主要是逃避,屏障、损伤修复等,当损伤和修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时,不会显现受伤迹象,只有当损伤超出修复能力时,才会表现受伤症状。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的松材线虫对雪松的致病力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日本和中国南京来源的松材线虫在室外苗圃地接种3年生雪松和黑松,发现源自两地的松材线虫对黑松都具有很强的致病力,但对雪松致病力差异较大.日本来源的松材线虫可致70%雪松枯死,而中国来源的松材线虫对雪松致病力很弱;同时发现松材线虫在所接种黑松中的存活繁殖数量远大于在雪松中的数量.此外笔者对雪松感染松材线虫后发病的症状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7.
由于杂种优势的利用是农业增产的重要途径,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近十年来发展的分子标记技术及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为阐明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杂种优势研究有了新进展,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从遗传差异,基因表达调控、基因效应、基因网络系统等方面探讨了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世界多国公认的重大外来入侵物种,可引起松树大量死亡。目前,该虫已扩散至我国辽宁省的多个区县,打破了松材线虫最适温度线。通过对不同地理来源的两株松材线虫虫株的比较研究,试图阐释松材线虫向我国北方快速扩散的原因。【方法】通过比较我国南方松材线虫虫株AMA3和北方松材线虫虫株FCBX的形态指标值、不同温度条件下在灰葡萄孢培养基上的繁殖力,进而测定两虫株对黑松的致病力以及在黑松体内的繁殖量差异,解析松材线虫在我国北方地区的适应性。【结果】虫株AMA3和FCBX在形态学特征上无显著差异,均在伞滑刃属线虫测量范围之内;在15~35 ℃范围内,北方虫株FCBX和南方虫株AMA3在灰葡萄孢培养基上,随着温度的升高,繁殖量逐步增加。且FCBX虫株的繁殖数量除在30 ℃条件下稍低外,在其他温度条件下繁殖量均高于AMA3的繁殖数量。在低温(15~20 ℃)条件下,FCBX虫株的繁殖数量远高于AMA3虫株,差异显著;接种AMA3和FCBX后,黑松感病程度具有差异,FCBX相对于AMA3的致病力更强。在接种35 d后,FCBX的对黑松死亡率达到80%,感病指数为85;而AMA3对黑松的死亡率为60%,感病指数为73;接种35 d后,FCBX在黑松体内的繁殖数量大于AMA3虫株,但差异不显著。【结论】与南方虫株AMA3相比,北方虫株FCBX在灰葡萄孢上的繁殖能力、黑松体内的繁殖数量、对黑松的致病力等方面更强。松材线虫已突破最适温度线,在北移过程中经过了低温驯化,在低温条件下具有更强的繁殖能力和对低温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致病基因邻居倾向于引起相似疾病”和“必需基因和致病基因关联较少”的假设,融合蛋白质相互作用和代谢通路,构建双层生物分子网络,提出一种基于双层生物分子网络双流量网络传播的致病基因排序方法。为致病基因和必需基因分配正流量和负流量,挖掘与已知致病基因相似的潜在致病基因。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与基于经典假设的单层网络方法相比,在富集分数1和富集分数2分别提高11.66和13.66。  相似文献   

20.
从来自全国6大烟区11个主产烟省的烤烟和晒晾烟的14个品种上获得300多个分离物,从中鉴定出168个烟草赤星病菌;经接种测定研究了病菌致病力的组成及其地理分化和在不同品种中的发生情况。病菌致病力的地理分布有3种类型,广东、吉林2省为强致病力分布型;川、陕、鄂、皖、鲁5省为中致病力分布型;闽、豫、湘3省为弱致病力分布型。结合品种抗性测定分析提出,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发生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中,而弱致病力菌株则主要发生在抗病性较弱的品种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