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游岫 《科技资讯》2012,(8):230-23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正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公民政治参与推动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然而我国网络参政还处于初级阶段,公民参与体制相对还不够完善,信息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任何混乱无效的政治参与都会对我国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转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实现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是维护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网络政治参与逐渐成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互联网以其隐蔽性、便捷性、开放性和有效性对改善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手段、保障公民政治表达的自由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然而,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政治生活也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当前要努力挖掘网络政治参与产生的深层原因并考量其存在的负面效应,力求消除网络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使网络更合理地为公民所用。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建设》2013,(11):10-12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社会不断向纵深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渠道,因此也日益成为政府治国理政、了解民意的新平台。近十年来,从投石问路到风起云涌,网络问政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我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方式,它爆发出的惊人力量,强势推进着中国政治进程向更宽、更广、更深的领域迈进。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遭受侵害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极大的阻碍了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破坏了社会稳定,因此构建严格的法律保护体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已成为保护我国网络隐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拟从制定相关法规条文、加强公民网络保护意识、规范网络运营监管、提高网络保护技术等四个方面为构建网络隐私保护体系提出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载体,对公民选举、公共治理、地方民主等从内容形式和效力上产生新的影响。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信息时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模式,通过网络问政、网络监督等来创新和丰富政治参与活动。本文以网络政治学视域作为切入点,探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出现的问题,总结出推进网络民主政治建设、加速网络虚拟设施建设、推动电子政府建设、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等相关措施,关注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拓宽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渠道。  相似文献   

6.
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侵犯网络隐私权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应综合考虑目前的立法状况和网络时代侵犯隐私权的特征,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立法,全面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  相似文献   

7.
王赛乐 《科技资讯》2010,(15):247-247
在信息化社会里,网络正以人们无法控制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给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初中生过度使用和不良使用互联网导致网络成瘾,也正在成为一个新型的社会问题。本研究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探讨了初中生网络成瘾的成及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广度、速度,都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无法比拟的.伴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网络日益深入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并对社会公共生活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促进作用.有人欢呼网络已成为普通公民话语表达的理想平台,有人把网络视为公共生活民主化的有力武器.然而,围绕近年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而引发的盲目、偏激、冲动、缺乏理智的网上舆论及行动,却一次又一次的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及其危害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像"人肉搜索"、"网络暴民"等名词也一度兴起,网络的公信力及责任受到严峻的考验.因此,本文试图从网民、网络媒体自身以及法律的层面进行剖析,以探究网络暴力时代的理性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周秋红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3):81-81,33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迅速增加,网民的年龄层次、社会阶层日益丰富,网络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不可忽视.作为网络生活的重要具体形态之一,具有多人参与、即时互动、讨论交流、去中心化等特征的网络论坛,不仅成为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之外的重要的民意表达渠道,也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在现实生活之外的重要活动环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公民与政府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问政"日益成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梳理文献发现,互联网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一是互联网属性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二是互联网运用对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公共政策制定的提升路径:积极引入"互联网+"理念,加快"数字(信息)鸿沟"的处理,加强网络环境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增加政府专职公共政策人员以强化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1.
"躲猫猫"一词在网络上的流行表明互联网在我国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网络有助于强化公民意识、搭建公民与政府互动的平台和完善我国社会政治机制。但网络政治参与也会遇到网民代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困境。我们需要用法的手段来解决这些困境。  相似文献   

12.
<正>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将信息连成了一体,不少学校顺应时代需要建设了校园网,并连入了互联网,开始了数字化校园和网络教学的尝试。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对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因此,网络信息的安全成为关注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表达自由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表达成为及时、直接和真实的民意表达途径之一,公民表达自由权作为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在网络时代应当而且必须得到切实保障、引导和规范。通过分析网络表达在我国法治建设时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宪政建设的视角考量网络法律的健全及相应司法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借助网络评论参与重大事件,反映社情民意,表达自身诉求,网民群体已经成为推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在这个“网络围观”的时代,网民充满热情的民意表达,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带来了复杂的声音,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引导其理性表达,使网络民意成为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越来越多开放式消费平台的兴起,让我们享受了购物的便利,同时也让网络口碑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互联网消费模式的普及,网络口碑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导向性力量,也成为决定互联网平台营销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重视网络口碑,善用网络渠道,对网络舆论和网络事件做正向引导,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国民消费的良性发展。运用创新思维对优良品质自发推荐,利用意见领袖扩大影响和适时的制造话题引发关注,起到引领消费意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周博 《科技资讯》2014,(6):8+10-8,10
由于现如今社会发展的信息化趋势,导致网络在当今社会中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即WLAN)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应运而生。无线多址信道作为无线局域网的传输介质,高效地实现了无线网络设备间的数据传输。现今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越来越多的信息化需求以及大量上网需求得不到满足。问题在我国现网络端口数量达不到飞速发展的上网需求。文章主要介绍了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局域网无线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17.
我国网络信息消费现状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消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网络信息消费由于受到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影响,呈现出消费人口众多、消费结构不均衡、消费障碍重重等特征.对我国网络信息消费的全面分析将有助于正确引导消费,促进网络信息消费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人们获得社会资讯的途径已经从传统的电台、电视或者报纸到现在更多的是从互联网上获得社会资讯。互联网媒体,如各大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传播途径已经被年轻人所接受,成为人们获取社会资讯信息或者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互联网不仅仅是接收信息的渠道,更是发布信息的传播渠道,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对外发布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对社会的,有对政治的,有对教育的。有积极观念,当然也有负面的消息。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传播中的重要角色,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发泄口,网络舆情背景下女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研究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和国家所重视,现在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和社会的网络舆论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客"满江湖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网络文化也开始走向多元化、个性化,并逐渐影响到现实生活,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我国发展网络民主的必要性,以及我国网络发展和网络民主发展的现状。本文认为,随着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公民社会的成熟,发展网络民主必将会成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重要补充和有益尝试。为此,我们必须从制度层面、战略层面和技术层面来加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