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鸿 《广东科技》2007,(11):31-32
以惠东碧水山庄设计实践为例,从居住社区规划布置、建筑功能空间组合、人文景观构建等各个层面解析了以生态核心为环境主体结构,山水肌理与建筑空间有机叠加,人居水上,水入山中,山水相依,景自天成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2.
文峰片区拥有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条件,结合山水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策略,从生态规划、文化塑造以及空间营造三方面来建设片区滨水活动空间,使得城市人工环境与山水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为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打造一个富有山水特色的滨水空间。  相似文献   

3.
现代大学开始注重校园山水景观规划,水作为山水景观的构成元素在山水型大学校园中心区景观中广泛运用,并具有景观、文化、生态3种作用.通过实地调查的形式对重庆大学城新建5所山水型大学的中心区景观水体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并从布局、类型、尺度、空间、构景要素、文化体现、生态设计等7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出山水型大学中心区景观水体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吉林市依托其“三面临水、四周环山”的自然山水环境,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以生态的、人文的视角解读城市空间,以生态的策略引导城市发展,以生态的技术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探索生态城市规划的设计手法,从资源环境入手,分析山水格局、生态景观廊道,倡导绿色生产及资源循环利用,优化城市生活环境,构建和谐文明、人与山水完美相融的现代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5.
对于城市规划的决策者而言,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花园城市的内涵,用现代城市理念构筑南昌花园城市非常重要.为此,要树立大南昌概念,山、水、田、林和路统一规划,在更大的范围内构筑南昌城市空间结构;以赣文化为脉络,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齐头并进;在城市形态上,处理好分散和集中的关系,选择间歇式山水空间分布模式;严格执法,以保证南昌花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向阳  苏贵安 《汉中科技》2007,(4):19-20,18
园林绿地构图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规划设计,它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因而园林应善于利用地形地貌、自然山水、绿化植物以及室内外空间的渗透等等来组织统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景德镇形成了著名的瓷艺家团体——“珠山八友”,其中的汪野亭与何许人,都以山水瓷画闻名于世。汪野亭偏爱春秋山水,何许人独爱雪景山水。在空间美学视阈下观照二人的瓷艺作品,从叙事空间、抒情空间、意蕴空间三个层面切入比较,由内在画境走向外在空间进行分析,进而领悟二人作品呈现出的不同风貌——清逸与清净。  相似文献   

8.
先唐之前的先秦、秦汉、魏晋时期,人们对山水的关照方式不尽相同,本文将先唐山水与人契合方式的发展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先秦以祭祀、社会实践、哲思为主;秦汉以游览、行役、封禅为主;魏晋南北朝以玄学思辨、纵情山水为主。  相似文献   

9.
陈梅  吴永发 《科技资讯》2012,(13):142-142
以"地域性"为切入点,在分析城市滨水空间地域性景观生态设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地域性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策略,并对其加以分析,从而为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表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探索"以湖兴县,以水兴业",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世界山水公园、东方休闲名湖"为目标,编制全县大景区规划,推进县域旅游大提升、全覆盖.坚持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品质,拓展城市空间,强化城市管理,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积极打造"秀水名城"和"生态名湖".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积极探索"以湖兴县,以水兴业"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张晶晶 《科技信息》2009,(20):I0199-I0199
本文介绍了风景园林如何体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滨水区通过解决防洪与亲水游憩问题、创造公共连续的滨水步行系统和多元的滨水体验空间来体现;城乡一体的园林绿化处理好生态关系、通过适宜的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架构来体现;还可以通过保留与调整场地肌理、有效改善水质、营造生态驳岸和自然地形、形成生态稳定的地域性植物群落景观、创造舒适宜人的活动空间等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塑手段来体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  相似文献   

12.
滨水空间是城市的黄金区域,城市建设也开始重视滨水空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该文以辽中县生态水城为实例,分析滨水空间与城市实体之间的联系以及设计方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构建一个包含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并向地方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具有底线思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与绿色版图设计,提出了长时间序列演进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电路理论的国土空间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新方法.以南宁市为研究区域,取2000—2020年为研究时间段,首先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  相似文献   

14.
西南山地历史文化名镇迁建工程面临山水格局难续,场所精神改变,古镇活力重塑,设计与建设质量堪忧等问题,该研究以重庆龚滩古镇为例,通过迁建前后多维度多层次对比,解析其空间品质营建策略,从传承空间特色、重塑空间活力、有序最优营造三方面总结经验,以期对未来西南山地古镇迁建工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以景观空间尺度规律与人的视觉规律为指导,基于RS、GIS以及AutoCAD技术,从江面视点出发,通过测定山水景观视觉空间断面的宽高比,辨识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沿江山水景观视觉空间的类型.从空间视域、视距与观景者视觉接收后所产生的心理体验等几个方面,比较分析了长江在三峡成库前的常年洪水位、成库后的145与175 m水位下沿江景观视觉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①沿江山水构建出夹景、敞景、框景3种视觉空间类型;②长江水位的抬升对沿江山水景观视觉空间的总体特征影响不大,整体山水景观空间格局不变,夹景空间峡感犹存,雄、奇、幽的三峡风貌基本不变,但高峡平湖景观取代滩多水急的风光,两岸支流可达性增强,消落带由夏水冬陆型转为冬水夏陆型.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景观规划与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对三峡工程的景观视觉质量影响评价及景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区域到村落分析徽州传统村落,研究自然山水对徽州传统村落分布与肌理结构的影响,为徽州传统村落保护提出新的思路。【方法】以徽州区域内入选国家级以及省级的共计52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量化指标来反映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山水特征与村落分布、肌理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徽州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聚集分布,选址多位于丘陵和盆地中,海拔在100~300 m的村落占78%;分布在水网300 m缓冲区内的村落约占65%,分布在水网500 m缓冲区内的村落占90%;传统村落布局、内部街巷结构等肌理呈现顺应山形水势变化的典型特征。【结论】山水作为徽州独特的自然资源,决定了村落空间分布位置,影响村落的选址、布局、内部结构,并内化成徽州特有的聚集、团结、拼搏等村落文化。  相似文献   

17.
谙熟画理的王维以绘画中的空间透视方式来建构诗歌。在禅宗的影响下,王维以佛禅特有的时间和空间意念去感受现实世界,并创造出了另一个审美空间。他对山水时间的体验亦是其禅宗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以汪野亭山水瓷板画为研究对象,结合董其昌的绘画理论,从汪野亭山水画师古与师造化的创作历程、对以书入画创作手法的继承和"天真幽淡"主导下兼擅南北宗山水风格三方面入手,探求董其昌绘画理论对汪野亭山水瓷板画,尤其是其后期独创的青绿山水粉彩瓷画的异代影响,以期为汪野亭瓷板画创作研究提供另一有益角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使用者行为与城市设计的基本关系和相互影响分析为基础,通过对以上海市4个具有不同城市环境特征的城市滨水空间使用者的行为和认知分析,探讨了在滨水空间城市设计中应该关注的空间行为特征,以期对城市设计结合行为的思考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基于城镇历史景观的“层积”理念,以1572-1949年呼和浩特市主城区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在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实地调查,运用城市形态学等方法从山水格局、城市形态、路网结构、园林景观及典型案例等方面对呼和浩特市近400年的城市空间形态景观层积及景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山水格局符合中国传统山水城市特点,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经历了明清和民国2个时期6个发展阶段,城市形态、路网结构和园林景观具有时空分异特点,景观结构趋于复杂;典型案例景观具有中国传统院落与汉传佛寺布局、空间序列及汉藏结合式景观特征。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城市历史景观空间形态演变与特征的分析,以期为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传承、活化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