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肿瘤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细胞生长的异常调控上,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等。传统的化学药物治疗方法也主要针对异常增殖的肿瘤细胞。1971年,Folkman教授首先提出了肿瘤生长和转移是血管依赖性的.阻断血管生成是抑制肿瘤生长的有效策略,由此产生了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的设想。近些年来,随着对胂瘤血管生成机制以及对新生血管与肿瘤发展、转移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化.胂瘤新生血管已成为一个新的抗癌药物作用靶点。目前,针对肿瘤血管形成机制所设计的抗血管生成策略.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青云 《世界科学》2004,(12):29-29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员福尔曼首次指出:肿瘤似乎能够在人体内形成新血管,供其吸取氧气和养分,肿瘤因此而不断扩散,由一个器官扩散至另一个器官,最终夺取患的生命。他因此推断,废去肿瘤制造血管的能力,能减慢或停止肿瘤组织的扩散,最终使其“饿死”。一直以来,科学家的研究都不很成功。直到最近,美国、英国科学家才分别合成和发现了能够饿死肿瘤的新药物——Avastin和中草药半枝莲提炼物。  相似文献   

3.
癌症的回答?     
体内肿瘤不会比豌豆大很多,也不会扩大,除非肿瘤能补充新毛细血管,因为现有血管的发展会伸入向细胞供鸽应氧和蛋白质“生长因子”的肿瘤。没有这种血管建设计划,肿瘤“内城”的细胞就会被饿死,肿瘤只留下一些小的无害细胞结。但是对年前波士顿儿童医院朱达·福克曼(Judahhalnan)博士提出这个概念时,却遭到了其他科学家的无情怀疑。大多数研究人员争论说,如果新血管在肿瘤周围形成,那它只是偶然事件,并非决定性步骤。后来,福克曼想象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抑制新血管生长来同癌症作斗争时,其反应更成了笑柄。而现在没有人嘲笑了。患…  相似文献   

4.
史春梦  罗成基 《科学》1999,(9):56-57
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P53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野生型P53对细胞生命活动的多个过程,如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及某些组织的发育中均起重要的调控作用;P53功能的异常或消失与多种肿瘤关系密切,是目前已知与肿瘤相关性最高的一个基因。P53在肿瘤基因治疗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前景。因此,P53的研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是细胞生物学和肿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近来还相继分离出一组以P73为代表的与P53结构和功能具有相似性的新蛋白产物,可能属于同一家族。这一现象进一步深化了对P53的认识和研究。本文阐述近来P53在几个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科学通报》2007,52(21):2534-2534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范祖森实验室主要从事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免疫活性细胞介导的肿瘤杀伤机制以及肿瘤与传染性疾病的免疫治疗等领域的研究,拥有一支全天候的创新研究队伍,正从事着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探索(FanZ,eta1.Cell,2003;Nature Immunology,2003;Blood,2006;Lu H eta1.J Immun0l.2006;Zhao T et a1.Cell Death Differ&JBC,2007;HuaGeta1.JBC,2007etc).  相似文献   

6.
试想,如果癌症能够以类似于糖尿病的方式得到治疗,那么,每日注射一剂人体蛋白质将可阻止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很多医生认为这一希望不大。传统观点认为,患者必须接受治疗,癌症必须切除。目前,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识别出了一种人类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阻止肿瘤的生长。这种思想很快风行起来,因为不象传统的癌症治疗,这种治疗不会损伤人体健康组织。被确诊为癌症的人知道其寿命的变化莫测性。对于多数癌症患者来说,他们最大的恐惧是,在肿瘤被切除后几年内发生继发性肿瘤。迄今为止,甚至连专家都不明白是什么因素支配肿…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治疗癌症的各种方法,现在已有10多个研究小组正在尝试用病毒治疗肿瘤。他们培养对正常组织无害的病毒,或者改变致病性病毒的遗传特征,然后把它们投放到肿瘤内,期望这些病毒能够杀死癌细胞,同时又不损伤正常的组织。这里所说的病毒的作用机理,不同于那些把有关基因带入癌细胞、进而矫正癌细胞的遗传错误的病毒的作用,其秘密就在于,这类病毒只在癌组织内进行复制和传播,并随之杀死癌细胞。好比在癌组织内引起一种链式反应,最终蔓延到肿瘤的边缘,而不影响周围的正常组织。目前研究人员已发现6种这类…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治疗方式存在诸多缺陷,促使肿瘤治疗的研究转向纳米技术方向。利用纳米技术能够开发和制备纳米尺寸的功能材料,并将其用于疾病治疗、诊断和成像剂等方面。石墨烯量子点作为兼具石墨烯片状结构和量子点发光性质的碳基纳米材料,具有低生物毒性、高荧光量子产生率、稳定的光致发光性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催化、传感、生物成像、医学诊断以及肿瘤治疗等不同的领域,也因此成为生物医药材料的研究热点。结合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性质和应用等,文章主要综述了石墨烯量子点在药物递送、光动力治疗、光热治疗以及荧光成像与示踪等肿瘤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今年5月下旬,美国临床肿瘤协会在洛杉矾召开研讨会。《时代》周刊专栏记者先期到会采访与会专家并于5月18日发布特别报道,称新一代治癌药物可以直接攻击细胞核,以便及时遏制变异基因迫使细胞病变。癌症研究回眸与前瞻今年5月中旬,美国著名医生朱达·福克曼多年在鼠体内进行抑制肿瘤生长的治癌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美国各大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给许多从事癌症研究的专业人员提供了新思路、带来新希望。毫无疑问,当今癌症研究人员内心正在憧憬治疗排位“第二杀手”新时代的到来。自从叨多年前美国政府发起“对癌宣战”以来,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颗粒凭借其物理、化学、生物学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然而,生物安全性差、血液循环时间短、靶向能力弱等缺点,仍然限制着纳米颗粒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为一种天然生物材料,细胞膜拥有独特的生物学性质。细胞膜仿生策略赋予纳米颗粒不同的生物学性质,弥补了纳米材料本身的不足,扩大了纳米颗粒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文章主要介绍细胞膜仿生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以及膜仿生策略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转录因子BACH1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转录因子BTB-CNC同源体1(BACH1)在大多数哺乳动物组织中广泛表达,在氧化应激、细胞周期、血红素稳态、炎症和免疫等方面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近年来关于BACH1在心血管疾病、干细胞多能性维持和肿瘤等方面作用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提示BACH1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BACH1参与缺血性疾病后血管新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BACH1是维持干细胞干性和中内胚层分化过程中的关键因子。BACH1通过重编程肿瘤代谢以及改变上皮 间充质转化表型,促进肿瘤增殖转移,同时可能通过铁死亡抑制肿瘤生长,在肿瘤中有双重功能。BACH1作为一个转录因子,有调控自身表达的能力,并且对下游靶基因具有转录激活和转录抑制作用。细胞表型和状态的不同、体内环境以及共调节因子的招募均会对BACH1的转录产生影响。文章对BACH1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颗粒凭借其物理、化学、生物学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然而,生物安全性差、血液循环时间短、靶向能力弱等缺点,仍然限制着纳米颗粒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为一种天然生物材料,细胞膜拥有独特的生物学性质。细胞膜仿生策略赋予纳米颗粒不同的生物学性质,弥补了纳米材料本身的不足,扩大了纳米颗粒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文章主要介绍细胞膜仿生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以及膜仿生策略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辟谷抗癌”实验时,偶然发现处理组有一只小鼠有抗移植肿瘤生长的现象,对此单独作了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作为现代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让无数个家庭支离破碎。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2000万新发肿瘤病例,其中死亡人数达到1200万。与其他疾病相比,肿瘤的可怕性在于即使通过手术、放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摧毁大部分的肿瘤细胞,可短期内缓解病情,但肿瘤仍然会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卷土重来。而且,肿瘤的致命性在于其容易发生转移。90%肿瘤患者的直接死亡原因是肿瘤的全身转移。  相似文献   

15.
《科学通报》2021,66(3):319-328
定量工程生物学在定量刻画肿瘤微环境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推动了肿瘤免疫疗法的机制研究.然而在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中,大部分病人对免疫治疗无响应.因此,免疫治疗的响应机制是研究肿瘤免疫疗法的重点和难点.其中,肿瘤微环境被认为是该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口之一.针对肿瘤微环境的定量测量与定量数据分析对肿瘤免疫疗法的机制研究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例如:利用定量生物学手段解析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种类、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各种细胞的空间位置、物理和化学因素、细胞外基质等,并建立这些因素与肿瘤免疫疗法效果之间的定量关系;运用工程生物学手段开发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T细胞受体工程T细胞、树突状细胞疫苗等免疫疗法.本文将主要介绍定量测量方法在肿瘤微环境前沿研究领域内的应用,以及工程生物学在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中改造肿瘤微环境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肿瘤缘何扩散呢?科学家正在探索癌病变转移基因。确诊病因后,癌症患者可能获悉最坏的消息 是肿瘤已经病变,问时癌细胞开始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称为癌转移的这种病变过程占所有癌死亡率的90%,而且这背后的生物学机理长期以来一直令科学家迷惑不解。眼下2个研究小组已经确认,多种基因导致了黑色素瘤这种致命的皮肤癌细胞的扩散。据称,这项发明有望协助医生预防和治疗这种 日趋增多的常见癌症,以及其他利用类似危害方式使人致命的转移性癌症。 今年8月初,《自然》杂志刊载了这项研究成 果。据悉,该研究依靠一种基因表达图形显…  相似文献   

17.
秦莉  肖翌  陈应华 《科学通报》2002,47(11):812-817
恶性肿瘤致死的主要原因是肿瘤转移,在过去几年里,新的诊断技术和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乳腺癌、肺癌和结肠癌等癌症的临床研究表明;检测出癌症病人骨髓中微小转移灶对判定病人的预后有重要价值,并为肿瘤转移的诊断提供了有力证据。另外,两种以单克隆抗体(mAb)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已被批准用于上皮细胞癌临床治疗。MAb17-1A在人结肠、直肠癌以及mAb herceptin在乳腺癌治疗中均已取得良好的疗效。利用其他抗肿瘤抗体的免疫治疗也已经取得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这些研究结果提供一种对付上皮细胞癌微小转移灶的新治疗策略,即检测循环系统中的微小转移灶以及通过免疫治疗清除这些转移癌细胞。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7~2016年肿瘤学研究代码下肿瘤免疫研究的申请、资助情况,展示了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中国肿瘤免疫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肿瘤免疫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疾病.肿瘤生物标志物是反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监测肿瘤对治疗反应的一类物质.肿瘤生物标志物的超灵敏检测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近年来,肿瘤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研究迅猛发展,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对最新发展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进行了全面综述,着重介绍了比色法、质谱法、荧光分析法、化学发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电化学分析法和单分子检测,并对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蓝冰 《科学》2007,59(1):25-25
据英国Nature,2006,443:159报道.p53蛋白是脊椎动物DNA损伤响应和肿瘤抑制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原先的研究认为这两种作用是有因果关系的.但最新研究数据却表明了与之相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