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客家人的“父亲”称谓有一个“指称族,”这些指称与客家人的名讳传统有关,从指称的语言编码方式看,还可以窥探到客家文化的某些底层,以及客家的父权或男权思想的孑遗。而“爸爸”指称的引入,则是现代文明对客家传统称谓文化的入侵和颠覆,它消解了父权或男权的威严,同时标志着新型人伦思想有待在客家地区得到全新确立。  相似文献   

2.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几千年走出来的历史,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与当地土著文化相融合,同周边文化相区别,在特定地域内形成的区域性文化。客家文化“走”的历史,形成了重仁义、崇文重教、团队协作等一系列优良传统,同时由于特殊的形成背景又残存了宗族意识、信俗杂乱等诸多缺陷。客家文化对赣南民众的法律意识因此也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时至现代,剔除客家文化糟粕,弘扬客家文化优良传统,顺应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建造赣南民众现代法律意识的文化底蕴,成为加速赣南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客家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社会、文化是建筑的一个主要形成因素,在一些复杂的建筑现象之后,多有一些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文中运用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分析客家社会、文化与建筑之间的种种关系,试图找出客家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并着重从客家人的礼制、家族和风水观念三方面,详尽地讨论客家传统聚落、住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提出这三大观念是客家建筑文化的主要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4.
浅谈对客家后代进行客家传统文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客家先民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精华,并形成了在语言、民俗、精神特质等方面有显著特点的客家文化。论述了客家后代学习和了解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进行客家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客家传统家具特色及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传统家具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工艺精巧、图案美观、富于特色.目前客家传统家具正面临缺乏保护,消失速度急增的窘境,因此加快客家传统家具的宣传、研究和开发力度,对传承和发扬客家文化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以客家教育的文化生态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客家文化与客家教育的互动关系,以进一步深化客家教育问题研究,寻求一种教育与具体亚文化生态关系的解读。认为客家文化是客家教育生存与发展必须适应的文化模式,客家精神是构建客家区域办学特色的基础与内核,客家文化是学校非理性管理和环境建设天然的观念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7.
闽西客家武术是闽西客家文化的奇葩,是客家先民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迁徙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闽西客家武术及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进入岌岌可危的境地。客家武术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强身健体,娱乐观赏,体验传统,感受文化及传承客家武术的当代价值,对促进闽西客家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客家武术的传承有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已有相关客家人文特质与客家精神的论述进行了梳理并作了简要评述,指出迄今为止关于客家文化特质与精神的研究和论述,几乎没有跳出传统文化的视野且众说纷纭。客家文化特质与精神的研究是客家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深层次课题;也是一个随着客家研究的深入和客家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挥之不去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深入发掘客家文化内涵,对客家文化特质与精神作出系统的、科学的概括,是客家学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产生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和政治条件。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分析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由于人口迁移而形成的源流关系;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出发?阐述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传播继承关系。说明文化随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异?使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文脉关联得以彰显。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文脉传承关系的旅游开发模式?解决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客家文化本质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嵌合上来讨论客家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提出应该以民间为主,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地寻求对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共识;透过客家地区的全体成员参与投入,扩大文化产业传承与发展的力量;在行销客家文化产业活动时,可以规划周边效益;政府可以在资金的提供、人才培养、对外宣传等方面提供协助和服务;充分发掘当地文化的"原乡意义",提升文化商品上的"符号价值"即"社会意涵",使商品真正意义上蕴含"传统",增强产品的文化体验性;在将物品潜入文化系统的过程中,突出文化的独特性,力图增强自我主体性的感知等策略。  相似文献   

11.
客家文化是华夏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是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在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客家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研究客家文化的传播策略,是保存客家文化的最佳手段。为了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建设新要求,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把它发扬光大,该文以贺州客家文化为例,就广西客家文化传播状况以及传播策略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以客家教育的文化生态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客家文化与客家教育的互动关系,以进一步深化客家教育问题研究,寻求一种教育与具体亚文化生态关系的解读。认为客家文化是客家教育生存与发展必须适应的文化模式,客家精神是构建客家区域办学特色的基础与内核,客家文化是学校非理性管理和环境建设天然的观念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13.
长汀县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近年通过大力发展客家文化旅游,取得了显著成效。长汀作为古汀州府的驻地,有着灿烂辉煌的客家文化,有着"客家首府"的美誉,当地以振兴传统文化为契机,擦亮"客家首府"的旅游金字招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该文以长汀客家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展开系列走访调研,分析制约长汀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重点因素,为长汀县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闽西客家祖地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然而,随着客家传统社会的变迁,丰富多样的客家民俗文化正快速萎缩,直接导致了客家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缺失。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抓住机遇,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直面客家民俗文化的现状,积极保护客家民俗文化的生存土壤,充分挖掘客家民俗文化的内涵,引导民众参与民俗活动,在传承客家民俗文化活动中展现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特色鲜明的一个支系,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在现代社会,客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离不开媒介的传播,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传播客家文化的重要媒介。基于百度指数,以“客家人”、“客家山歌”、“客家话”、“客家菜”、“客家围屋”为检索关键词,对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总体较高,“客家菜”与“客家围屋”网络关注度年度的增长过程变化幅度较大,“客家话”与“客家人”网络关注度的增长过程较平缓,“客家山歌”网络关注度则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较高的区域主要是客家人聚居的省(自治区)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客家人聚居的经济发达地区。在未来的客家文化传播中,应充分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开发有利于客家文化传播的网络应用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在中原。但客家文化却不是中原汉族文化的照抄照搬,而是一种既存中原古意,又显南国特色的独特文化。客家文化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代表先进文化的汉族南迁移民带来的中原汉族传统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主体,同时,客家先民在南迁途中及定居赣闽粤地区之后,吸收各地不同文化的有益成分,充实、丰富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客家文化正是同化融合赣闽粤地区土著文化及周边各汉族民系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是汉族移民和新居地土著共同创造并将继续发展和丰富的全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民间故事呈现了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基于客家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作为第一读者身份及其作用分析,认为动态构建客家民间故事创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客家民间故事的本质和特点,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文章通过关注客家民间故事翻译过程中的主要特征,从读者维度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留、传达与融合客家文化元素的策略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为客家民间故事的翻译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张客家文化二元说,即认为客家文化的渊源和内涵既保留了较为浓郁和相对完整的汉族传统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南迁后,又和当地的百越文化,瑶畲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才形成了绚丽多采而又独具一格的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一座客家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规模宏大的土楼建筑、典型的熟人社区、丰富而广泛的公共生活、深厚而独特的客家文化等维系着土楼社区大家庭、小社会的和谐共处。但现代化、城镇化、人口流动与迁移带来新挑战,传统客家土楼居住功能渐渐消失,改变了传统客家文化对社区居民的影响。以传统客家土楼治理模式为原点,通过典型调查与个案访谈法相结合,从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人际互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积极性等维度,寻求新旧客家社区和谐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客家地区城镇化过程中,进城经商、务工或在城郊从事蔬菜种植业的农村劳动力是当前人口流动的主力军。客家流动人群在城市的文化适应方式包括三类:在城区经商和灵活就业者以商会为社会交往平台;受教育层次较低并以务工为主的青壮年通过加入同乡会移植原乡的人际网络;在市郊租赁土地种菜的中年“代耕农”则更倾向于利用客家传统结识当地村民。客家新移民通过社交网络迁移和接续客家传统进行文化适应,体现了客家乡村流动人群因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变迁而采取的生存策略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