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海天 《科技信息》2011,(36):I0126-I0126
原始彩陶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原始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能力的提升,使人类的农耕生活更加安定;彩陶器表装饰纹样从早期“宽带纹”到以鱼纹、蛙纹、鸟纹为代表的象形纹饰、再到以“四大圈纹”、“折线纹”为代表的几何纹饰的发展过程,更是原始先民审美能力、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大为提高的结果。本文将选取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为对象,分析原始彩陶象形纹饰的内在意义,揭示其中体现的“道法自然”思想。  相似文献   

2.
张金星 《科技信息》2007,(22):164-164,211
文章通过许多学者关于彩陶旋涡纹的由来的论证,说明彩陶旋涡纹的起源观的是多样并存的,不会是单一的。并用大量的实例论证了彩陶旋涡纹的演变——从具象美到抽象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邱力奇 《科技信息》2008,(9):201-201
本文是对陶文化起源的粗浅分析,想深入了解其文化起源,就必须了解陶发展的文化背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都是原始文化,是陶器发展的摇篮。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古老的文明对现代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城头山遗址从大溪文化到石家河文化,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根据城头山遗址的最新考古资料,从墓葬习俗和生产工具等方面加以分析判断,初步证明了大溪文化时期的城头山住民,经历了从母系氏族繁荣末期向父系氏族的过渡,并在大溪文化后期率先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这对大溪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的传统观点是个冲击。  相似文献   

5.
将我国北方、南方母系氏族文化遗址房屋建筑的特征与大溪文化时期的城头山遗址房屋建筑的特征相比。后者在房屋的面积、形状、墙面、地面、基槽、柱洞、建筑构件以及灰沟等方面,与前者均有明显不同,而且生产力水平高于前者,父系氏族特征显著。由此表明:大溪文化一期时城头山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末期,二期时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三期时开始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大溪文化时期的城头山地区,已经早于我国史前任何文化遗址率先进入父系氏族公社。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阐述了巴文化起源是居住在巫山、巫溪境内的原大溪文化的居民;其次阐述巴文化的形成阶段,并论证它就是由于巫山、巫溪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而来;再次提出了巴文化的发展阶段,是由峡内分别向东、向西发展;最后解释了巴文化如此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巴蜀图语”符号“”与半坡彩陶图纹“”同义,即抽象鱼纹,表示极数“五”,隐含“鱼生人”的生殖崇拜意识。大溪遗址口衔鱼之葬式以实物形式呈现了半坡“人面鱼纹”图式,其唇形图纹“”与“巴蜀图语”符号“”都是生命永恒的象征,灵魂不灭的标志。鱼纹、水纹、羽毛纹、生死出入口符号相结合的一组图语,是《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蛇乃化为鱼,颛顼死即复苏”神话的象征性呈述,透露了鱼凫氏西进入蜀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8.
通过彩陶纹饰这一文化载体可折射出当时人类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先民对图腾的崇拜及创造美的能力.把握新石器彩陶纹饰文化内涵,对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艺术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堡岛遗址是长江三峡地区一处占地面积大、资料丰富、文化堆积层厚的古人类居住遗址,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到明地代,各历史阶段的文化遗存都有发现,尤其是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堆积最厚,遗物也最多。在屈家岭文化层位之下叠压着大溪文化遗存的这一重要“地层学”资料,纠正了过去不少学者认为屈家岭文化和大文化应是同时并存的错误认识。另外,在堆积层中往往还夹有一层纯将的为洪水过后的游沙层,这为我们研究三峡地区水文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论彩陶纹饰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彩陶纹饰的起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对编织的模拟、图腾的崇拜、劳动的节奏感、自然物象的抽象化等等。原始人从客观的“纹”中偶然产生了有意识的创造,之后世代相传,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彩陶的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质和相应的文化类型。我国原始彩陶的装饰纹样主要有具象图案装饰和抽象图案装饰两大类,但无论哪一种都跟某些文化观念和意义紧密相联,并且往往还是作为某种文化观念和意义的符号或象征而存在的,在它们的身上,体现出了内容与形式、物质与精神、实用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2.
巫山大溪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存,既提供了大量大溪原始人物质生存方式与状态的铁证,还隐含着不少原始先民精神生活状态的特殊意涵。巫山大溪原始社会的考古文物中,以鱼随葬的特殊形式承载着文明时代早期原始宗教意识和巫术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13.
马家窑类型彩陶黑、白颜料的X-射线衍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X-射线衍射对甘肃马家窑文化时期马窑类型彩陶颜料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白色颜料以石膏与方解石为主,改变了以往认为白色颜料为高岭土的观点,并阐明了石膏作为彩陶白色颜料的工艺过程,黑色颜料以锌铁尖晶石、磁铁矿以及黑锰矿为主,首次在彩陶资彦 发现了锌铁尖晶石。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新石器文化遗址与古环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洞庭湖地区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为研究历史时期环境演变提供了条件。洞庭湖在晚更新世末至早全新世呈现深切河谷与零星洼地湖泊共存的河湖切割平原景观。进入全新世暖期,人类活动开始在洞庭湖平原周边地区频繁出现;大溪文化时期人类已在平原湖区中部开始渔猫活动;屈家岭文化时期人类活动从洞庭湖平原中部退出;龙山文化时期人类文化活动遗址向湖中推进,湖泊三角洲有所发展。商周至秦汉时期,洞庭湖三角洲平原发育,河间洼地湖泊、沼泽形成。魏晋以来,特别是长江分流入洞庭,导致了洞庭湖的迅速扩张,19世纪以后,由于大量泥沙入洞庭湖及人类围垦,使洞庭湖迅速淤浅,湖泊面积锐减。  相似文献   

15.
跨湖桥遗址的人们在浙江史前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跨湖桥遗址的人们创造了灿烂文化 ,在浙江史前史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有榫木构件的出现 ,经河姆渡文化人们的发展 ,其后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点。跨湖桥遗址的彩陶 ,与陕西临潼白家村老官台文化的彩陶 ,在风格上截然不同 ,分属南北两大系统。跨湖桥遗址刻划纹的发展 ,为良渚文化时期雕琢精细而优美的玉器纹饰的产生奠立了基础。跨湖桥遗址早期的年代 ,为距今 80 0 0多年 ,把长期停留在晚期的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推进到中期。  相似文献   

16.
从原始织物的几何纹、半坡鱼纹、交龙穿璧纹、盘长纹等角度探索关中地区棱格图纹窗花的多重渊源,求其原型.梳理其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顺理成章地破译其祝福喜庆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彩陶“舞蹈纹盆”舞装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彩陶“舞蹈纹盆”出土20余年来,对其舞装研究未成定论。本篇从史学、图形学、考古学及社会学等综合分析研究,考其舞装为裸体装。  相似文献   

18.
文化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出现,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文化现象就十分鲜明。从陶器的起源到万年仙人洞陶罐的纵向延伸,从磁山文化陶祖形器到大地湾文化和高庙文化彩陶装饰的横向敷陈,中华民族史前文化的神秘面纱开始层层揭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陶瓷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  相似文献   

19.
彩陶纹饰的起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对编织的模拟、图腾的崇拜、劳动的节奏感、自然物象的抽象化等等。原始人从客观的"纹"中偶然产生了有意识的创造,之后世代相传,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 对于原始美术的考释,引起学术界争议最多的,莫过于对彩陶纹饰涵义的阐述,迄今歧见百出,难有公论。其中之一,是对半山、马厂类型的折肢纹饰的演变原型的争议,过去研究者多数惯以半坡类型的具象蛙纹为源头,延续演变至马家窑中期,纹饰出现抽象化形态。后有学者对此产生异议,认为蛙纹与折肢纹两者之间并无联系,提出是由半山、马厂类型早期的神人纹形演变而成的,定论清楚可信。但是对于纹饰演变的地理环境及纹饰所含的内层涵义,笔者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