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人们都很熟悉,它发出大量的光和热,维持着我们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太阳还能发射无线电波辐射.实际上,它发射包含一切波段在内的整个电磁波谱,并抛射出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所有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地球.太阳与地球太阳,它的质量为1.989×10~(27)吨,约为地球质量的33万倍,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太阳的引力控制着整个太阳系,使  相似文献   

2.
物体的重量定义为“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而使它受到的力。”重量也叫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它是使物体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原因。这就表明:重力是引力性质的。但重力并不是地球引力的全郎,而是引力的一个分力;就方向而言,引力指向地心,重力指向则与地心稍有偏离。一、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质点间的引力为:f=G((m_1m_2)/(r~2))。地球上的物体不很大时,可  相似文献   

3.
正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但是,为什么我们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呢?A.因为地球有很强的引力,而我们的眼睛失去了可以对比的参照物。B.因为太阳有吸住地球的引力C.因为地球与太阳及月亮存在引力D.因为地球对月亮有吸引力有一天,永浩的爸爸喝醉了酒回到家中。"啊,永浩,我的好儿子!不知道是地——地球在转,还是爸,爸爸在转。地球在转吗?"爸爸跌跌撞撞地躺下,不一会儿就打着呼噜睡着了。  相似文献   

4.
引力普适性引力物理学是物理学各个分支中历史最长的一个。从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算起,已经有301年的历史了。实际上,在牛顿之前,为了解释行星为什么绕着太阳旋转,早已有人提出太阳对行星有吸引力。牛顿的贡献首先在于认识到引力具有普适性,或万有性,即:任何物体无例外地都参与引力相互作用。牛顿意识到引力万有性,是在1684年底。该年11月,在《原理》的前身《论运动》的初稿中,牛顿还只考虑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并没有考虑任何其他物体的引力。即认为,只有太阳有引力,  相似文献   

5.
《奇闻怪事》2012,(9):54-55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日前发现确凿证据,显示1.2万年前地球曾降下陨石雨,并导致美洲史前人类和包括猛犸象在内的一些大型动物灭绝。这就引出了几个问题,什么是陨石?陨石是从哪里来的?又为什么会形成陨石雨?许多运行在太阳系空间大小不一的碎块,在飞近地球时被地球引力所吸引,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后与气体分子激烈碰撞并发热发光,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流星。大部分流星体经大气摩擦熔化,就消  相似文献   

6.
<正>在理论力学的各种教程中,第一,第二宇宙速度的推导,都是选地球为参照系。而第三宇宙速度的推导,都采用先不考虑地球引力,选太阳为参照系,求出火箭脱离太阳引力的速度。再以地球为参照系,考虑地球引力,根据机械能守恒定理,推出第三宇宙速度[1]。  相似文献   

7.
王洪鹏 《大自然》2013,(6):74-76
流星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宇宙中每时每刻都会有一些天体碎片被地球引力“俘获”并进入大气层,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流星,那些没有燃烧分解完的微缩版小行星落到地球表面就形成了陨石。  相似文献   

8.
1卫星稳定法 卫星的在轨稳定可由下述主动或被动方法获得。 1.1重力梯度 重力梯度是一种被动稳定方法,有时用于LEO小卫星。作用在卫星上最靠近和最远离地球的部件上的引力差形成一个力矩,该力矩维持卫星姿态与当地铅垂线一致。为得到足够的力矩,需在卫星上安装长杆。由于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引力差为零,故该法不适用于地球同步卫星。  相似文献   

9.
我们能够站在地球上不飘走是因为地球的引力把我们牢牢地吸住了。如果有一天地球的引力消失了,地球上所有的东西都会飘在空中吗?我们会不会冲出大气层一直飘向月亮上去?  相似文献   

10.
自然界中存在着四种基本力(相互作用),即万有引力、电磁力、弱力和强相互作用力。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我们屡见不鲜的现象。因此,人类对万有引力的规律的认识是比较早的,三百年前已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但引力理论的发展不如其他三种力那样深入和迅速。关于引力的本质问题,仍是物理学理论中的一个难题。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牛顿(I. Newton, 1642~1727)和爱因斯坦(A. Einstein, 1879~1955)专门深入研究了万有引力,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本文以引力论的发展历史为线索,概述牛顿引力论和爱因斯坦引力论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及近20多年来进行引力实验和探索新的引力理论的简况。  相似文献   

11.
到宇宙的其他地方建立生活点,是地球人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对此,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令人神往的设想。美国宇航局就设计了几类“宇宙岛”方案,为人类勾画出一幅幅美妙蓝图。地球悬于太空中,是一个巨大圆球,它具备特殊的优越条件,致使几百万种生物能在该星球上安家乐业。科学家们正是以地球为蓝本,设计了“宇宙岛一号”。它是一个直径为500米的空心巨球。球的内壁有住宅、树林、河流等。将这个人造太空球放入宇宙,它每分钟自转两周,在“赤道”处产生几乎与地球相同的引力,生活在其中的人感觉象在地球一样。不过,“宇宙岛一号”的引力会随“纬度”增大而减  相似文献   

12.
万有引力定律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两个物体之间是如何吸引的,一直是物理学界的一个迷。引力子、万有斥力、亚光子海洋等假说,都存在缺陷,都没有圆满地解释引力的来源。假设:(1)空间中分布着以一定速度做类似分子热运动的微粒子;(2)物体在微观结构上是不连续的,组成物体的粒子之间有空隙,可以让部分微粒子穿过;(3)微粒子传给物体的动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物体与微粒子的动量交换说比较好地解释了"万有引力"的来源和计算公式;"万有引力"是物体与微粒子的动量交换在两物体连心线上产生相互靠近的力的一种等效表达;"万有引力"系数G仅对地球附近天体精确;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与它们之间的中介物质有关;不存在引力子。  相似文献   

13.
山西兆丰铝冶有限公司由阳泉煤业集团和香港莫兆记集团公司合资建设,1994年8月成立,1996年正式投产,现有电解铝生产能力6万吨.  相似文献   

14.
核素在引力常数减小过程中的放射性衰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动地球板块运动、地震及火山活动的动力机制,地球圈层及岩石结构的形成,以及地球资源和能源等,是当代地球物理急待解决的问题.依据引力常数变化对核素的作用,以及核物理基本原理,建立起了一个核素结构随引力常数变化的动态核力模型,此核力模型与宇宙天体的演化过程密切相关且同步.此模型对上述多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作了合理的解释.通过引力常数减小而产生的地球结构能释放的论证,求证出核素放射性衰变是地球结构能的释放方式;论证及量化计算了地幔岩石化学结合能是对于地球结构能释放或核衰变能的吸收;证明了引力常数减小对宇宙宏观与原子核微观作用的内在一致性或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性;得出了原子核结构的稳定和非稳定性具有相对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一、外星人除地球外,别的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二、黑洞天体1984年初,美国与加拿大的科学家确证银河系的大麦哲伦星系中有一个“黑洞”,质量为太阳的8-12倍,但还需要找出直接证据。三、引力辐射探测 1916年爱因斯坦从理论上证明,引力是一种波动过程,称为引力波。  相似文献   

16.
漫谈地震     
在充满神秘色彩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同寻常的行星。地球的一个主要特异性质是具有较强的磁场,在宇宙诸多引力作用下,该磁场能引发地球岩石圈板块的不断运动。这种运动导致了地球内部物质的运移,进而才有可能演化出生命。地震是这种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  相似文献   

17.
传说牛顿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时,突然一只苹果掉下来,触动了这位物理大师的灵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此以后,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万有引力无所不及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大至日月星辰,小到微粒、分子、原子、电子、介子等,这些物质之间都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地球上的重力现象,实质是牛顿万有引力在地球周围的具体表现。从理论上讲,在地面上任何一点所感受到的引力,实质上是全部宇宙空间质量的万有引力的总和。因此,万有引力具有无所不及处处皆有的特征。一般说来,物质微粒或两个通常的物体…  相似文献   

18.
地球内部引力与热力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自地球形成始,引力的向心性和热力的多向性时时引发博弈,是大地构造自始自终的源动力。从引力与热力的博弈入手,探讨了大地构造的二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世界》2023,(6):46-47
<正>自古以来,月亮就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人类以月球约每29.5天为一个周期环绕地球运转为基础创建了阴历,从而诞生了“月”(1个月)这一时间单位。如果不存在月球,不仅会给人类文化带来巨大影响,地球环境也会与现在显著不同。如果没有月球,地球的1天也许会变短月球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引起地球变形(潮汐)。虽然地球受到来自月球的引力,但靠近月球的一侧和远离月球的一侧所受到的月球引力大小略有不同。这样一来,地球就会受到被拉向月球的力(潮汐力,上图)。  相似文献   

20.
地球电磁场是一个大系统,其构成物理要素有:引力常数减小条件下核素放射性衰变所产生的地电荷、地球的旋转运动、地磁场、太阳黑子活动、磁暴、大气电场和雷电等,文中对这诸多的物理要素作了系统的定位,以及它们在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地球电磁场系统构成和运行的多样性、关联性、层次性、互补性和统一性的特点,由此而建立起了一个新地球电磁场系统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