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严梅  曾庆华 《科技资讯》2006,4(2):91-92
城市景观是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城市景观资源评价是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市景观规划的依据。本文在阐述景观、城市景观、城市景观资源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不同的城市景观资源评价的数量化模型取得量化数据,进而通过对所得数值的分析研究说明评价结果的意义。在城市建设项目前期和过程中纳入景观资源评价,对于减少景观资源影响,保护景观资源和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市景观资源现状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梅  曾庆华 《科技资讯》2006,(6):147-148
城市景观是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城市景观资源评价是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市景观规划的依据。本文在阐述景观、城市景观,城市景观资源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不同的城市景观资源评价的数量化模型取得量化数据,进而通过对所得数值的分析研究说明评价结果的意义。在城市建设项目前期和过程中纳入景观资源评价,对于减少景观资源影响,保护景观资源和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较快,旅游景观认知评价体系越来越引起理论研究的关注。通过对陕西省韩城市主要景观的游客认知进行调查,综合运用AHP方法分析调查数据,建立多因素景观认知评估模型,分析旅游景观认知水平,为旅游景观规划保护提供更多视角,丰富旅游地理学理论研究。韩城旅游景观迫切需要挖掘旅游市场需求,保护传统特色的文化遗产,提高自然和人文景观价值的认知和影响力。对韩城旅游景观的认知评价研究,成为提高旅游景观开发与管理等环节的重要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以河道景观评价为目标层, 以生态性、社会性和艺术性指标作准则层, 以水质、物种多样性、水体透明度、防洪效应、水景利用率、景观可达性、色彩美感度、形态美感度以及地域文化性作为指标层, 构建城市河道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层的权重, 利用距离指数法构建评价模型。以昆明市盘龙江为例, 利用该模型对盘龙江上中下游景观环境进行评价。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对城市水系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提供指导, 构建水景观规划新模式, 以期为实现科学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核心三力要素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景观特征性、典型性、差异性、可靠性、全面性和主客观结合性的原则,初步构建景观旅游吸引力(A)、生命力(V)、承载力(C)评价体系,共选取25个指标(其中吸引力评价11个、生命力评价9个和承载力评价5个)并将每个指标划分为6个级,对AVC进行专项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景观可游度的计算与分析,将风景旅游地划分为4个不同类型,从而实现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差风景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与管理.以北京市郊区县延庆为例,进行了景观AVC与可游度评价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一级和二级可游度地区是在近期可以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的主体功能区;三级和四级地区则应当将景观生态保育、资源保护作为近期发展的重点和目标.②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与规划可以推进区域景观旅游的有序发展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模糊数学在城市水系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总结了国内外景观评价的方法,针对目前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的重要性,以城市水系景观评价为例,提出了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从公众对景观质量的评语中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并通过求解模糊关系矩阵来荻取各因素对整体景观影响的权重系数,从而指导城市水系景观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7.
景观生态评价就是对景观生态现状进行评定,它是景观规划、管理、保护的基础.本文以地貌为基础,建立广东省龙门县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应用景观生态学中的评价方法,从景观生态格局、稳定性和生态质量等方面进行景观生态分析,以期为龙门县各类经济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
乡村道路景观视觉质量是影响农村居住环境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农村景观规划开发的科学基础与依据.本文以安乡县安丰乡出口洲村村域内道路景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基于视觉感知的SD法,对其视觉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对比调查数据,搭建景观质量评价模型;提出了提高乡村道路景观的秩序性、清洁度、色彩丰富度和植被覆盖度等方面的相关建议,以供美丽乡村的道路景观建设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苏南新农村绿化景观价值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新农村绿化景观的内涵, 提出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应对其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和地方文化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和 Delphi 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 并选取常州市武进区城镇型村庄、城郊型村庄和乡村型村庄各2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6 个村庄绿化景观的综合评价值中3 个村庄属于“良好”, 3个村庄属于 “一般”, 影响综合评价值的主要因子是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3 种类型村庄绿化景观的综合评价值均值大小是乡村型村庄 > 城镇型村庄 > 城郊型村庄, 其中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均值大小是乡村型村庄 > 城镇型村庄 > 城郊型村庄, 地方文化价值是城镇型村庄 > 乡村型村庄 > 城郊型村庄;单个村庄绿化的美学价值和地方文化价值波动较大。此外, 分析了各类型村庄绿化景观评价值高低的原因, 总结绿化工作得失, 对未来新农村绿化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汕头天华大酒店环境影响评价的景观评价为例,探讨分析酒店 景观评价的原则,技术和方法,提出酒店环境影响评价中景观评价应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和城市美化,协调方便的原则,并应从分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景观背影和格局,酒店的功能,造形,色彩等方面入手,对酒店本身的景观和与周转景观的关系进行影响评价,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导致了海口市乡村聚落景观的显著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海口市美社村近10年聚落景观的变化,揭示了海口市乡村聚落景观在旅游发展下的变化动因及变化机制,认为其主要在于满足乡村旅游的可达性、娱乐性和服务性;同时,总结了聚落景观变化的特征,即功能旅游化、尺度扩大化、空间开阔化,其具体表现就在道路、建筑、庭院、绿化等景观方面;此外,分析了景观变化对乡村聚落发展的利弊,提出只有在正确规划引导下发展乡村旅游,才能使乡村聚落景观越变越好.  相似文献   

12.
阎雯雯  毛志睿  赵超  彭德天 《江西科学》2011,29(2):219-222,227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乡村资源正在接受着前所未有的全面挑战,乡村景观+旅游的发展模式又将有何种结果?所以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就提出了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特色和完整性,充分挖掘乡村景观的生态和文化旅游价值,使其形成高效、完整并具有传统特色的多功能的乡村地域,这又成了当下的重中之重。以大理市洱源西湖旅游区为例探讨了在旅游开发的背景下对西湖旅游区进行详细规划以便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乡村景观资源。  相似文献   

13.
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GIS技术,在提取乡村景观类型的基础上,对福州郊区乡村旅游景观特色及其组合形成的空间分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丘陵山地针叶林景观构成了福州郊区乡村景观的基质;丘陵山地农田景观与森林基质构成有特色的山岳森林田园风光;乡村景观多样性高,可满足多种乡村景观旅游审美需求;平原城市景观和丘陵山地人工马尾松林景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对乡村景观进行了定义,并对乡村景观的构成进行了概括。其次对乡村景观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乡村景观保护与开发主体的职责。最后在总结萍乡草水河景观保护与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就旅游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何保护分别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以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等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高度的人工化,不稳定的景观格局是城乡交错带的最为显著的特征。而区位因素、交错带与城市建成区的“共振效应”过于缓慢及城市系统发展的等级性制约因素是影响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认识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格局的发展演变,可为城乡交错带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景观多样性与乡村产业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乡村地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景观多样性,而乡村产业结构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乡村的社会经济状况。针对景观多样性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的研究,可以耦合乡村发展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是对乡村综合研究的有益探讨。在阐述景观多样性、乡村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对应关系。进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景观多样性保护与乡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和谐统一,以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为例讨论并提出景观多样性保护与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能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演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乡村文化景观是一种以自然因素为基底,又打上了人文作用烙印的文化景观,乡村文化景观的构成复杂,景观类型多样,地域差异也十分显著,本文应用一些相关指标,分析了乡村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演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地踏勘,对民族地区乡村景观视觉感知进行研究。按照视觉特性总结出7类典型乡村景观类型。从拍摄的151张照片中选取21张各类典型景观照片,对当地及周边100名村民进行喜好的风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景观和自然风貌景观喜好较高;对有规则、管理良好的景观喜好度较高;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景观(如古树、古庙、古建筑等)的保护与开发充满期待。乡村景观的良好维护和合理规划对当地居民均有良好的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的现代化驱动力与旅游业发展表征的流动性力量对林区乡村地域景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天柱山核心景区为案例地,重点研究受旅游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三个村落,通过借鉴国内外地域景观的概念及分类理论框架,构建多维度乡村地域景观分类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质性研究等方法,剖析旅游业驱动下的林区乡村地域景观的演化特征,结论如下:1) 天柱山核心景区土地利用类型产生较大变化,2000—2020年间,建设用地由零星点状集聚成片,且片状面积逐年递增.2) 人工景观变迁以乡土建筑与聚落形态为主,呈现由分散向集聚变迁的态势,居民点多沿交通廊道呈带状分布,建筑风格承袭传统皖南流派.3) 乡土文化、节庆活动、语言政策等非物质景观顺应文旅融合时代要求,经历了从破碎化、边缘化向旅游场域中心迈进的过程,居民身份认同与地方认同也因此得以提升.林区乡村地域景观是“三生”空间、农耕文明与村落文脉的承载,在林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此,研究提出保护乡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加强产业合作,彰显人文魅力;顺应时代要求,创新发展路径的林区乡村地域景观重构策略,以期为林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数据库平台建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扩大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范围,提高区内乡村文化景观的管理效率,并扩充乡村景观信息的共享性,提出一种结合数据库和GIS技术的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数据库平台。【方法】利用ArcGIS、WebGIS以及相关数据库技术,整合乡村文化景观的空间信息和各类景观专题信息资源,对乡村文化景观不同时空的图形信息、图文影音信息等多种信息源进行抽取和标准化处理,构建风景名胜区乡村文化景观管理数据库平台的功能和框架。【结果】以太湖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为例,建立基于GIS的乡村文化景观图像子数据库和乡村文化景观图文影音数据库,并提出了数据库管理和服务平台的建构策略。【结论】此数据库平台可对乡村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及方便后续的监测评估、保护规划等工作,并能面向公众起到宣传、推介和咨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