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灾难报道最能体现一个新闻媒体的伦理道德准则。我国媒体十分重视灾难报道,在报道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标准,报道手法逐渐成熟,报道效率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也存在着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如传播虚假信息、不择手段报道等,导致新闻失真、客观性不足、人文关怀不够,对我国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对此,应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加大监管力度,加快新闻媒体立法进程,促使我国新闻媒体沿着法制化、规范化、伦理化的轨道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闻媒体在灾难事件中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坚持以"媒介融合"为核心理念,建成了适应媒介融合教学实践需要的实验平台,并根据自身新闻教学优势,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积极提供学生课外实践教学平台。一系列改革和探索表明,既提高了学生的媒体素质和专业技能,也推动了一批教学成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吴采芬 《科技资讯》2011,(32):224-224
在最近一段时间,相继发生的"记者黑名单事件"、"7.23动车事故"、等重大事件,相关方面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了回复,这也体现出当前政府官员能够合理利用媒体,重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媒体必须做好对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的宣传和报道工作。笔者通过自己多年来在新闻方面的工作实践深刻地认识到,为了更好的发挥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突发事件和热点现象给予有效的引导,新闻媒体必须有效提高舆论的引导能力。探讨舆论引导能力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康琳 《甘肃科技》2016,(10):90-91
在自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媒体面临着冲击和挑战。当今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那么作为新闻人怎样才能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怎样才能阻止和防护新闻自由的滥用?本人认为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是成就一个"真正"新闻人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环境下,新闻传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各种新闻道德失范现象也日益突出,如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侵权等行为,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强化新闻媒体的道德建设,构建良好的媒体生态。  相似文献   

6.
<正>新闻传媒行业的技术应用正在迭代,数字化转型进入一个新阶段。然而,相比技术、组织层面的融合,新闻媒体在观念、文化、内容层面的创新仍有待突破。如何在数字化转型引领下推动新闻观念、文化、内容变革,成为当前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尤其是在各种新兴媒体形式出现以后,传统的新闻媒体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新闻播音工作在新闻媒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新闻播音主持人是连接新闻媒体和观众的桥梁,在新形势下想要提高新闻广播的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要提升新闻播音主持整体队伍的综合素质。本文将围绕新闻播音主持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分析播音主持人应具备素质的基础上,对如何提升新闻播音主持人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网络信息安全关乎个人、企业、政府、国家的各方利益,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也牵涉国防、军队等方面,是各方竞争力角逐的无形战场。军民融合为网络信息安全领域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是我国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支撑了我国军队网络安全能力建设,未来或将成为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在梳理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的合作意识仍须提高、保障力度有待完善、技术壁垒亟待打通、网络信息安全威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建立协同推进的管理机制、建设多维一体的涉密防护体系、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军民融合人才体系建设、探索网络信息安全的军民融合的新经济形态等网络信息安全军民融合发展路径,希望为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军民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媒体融合发展格局在全球范围迅速铺开,融合新闻成为各大媒体的新闻业务常规样态,强烈刺激着传统新闻教育转向融合新闻教育。融合新闻人才应当具备全面的新闻传播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核心能力包括融合新闻策划、采写、编发等全方位能力。新闻传播院校要搞好融合新闻教育,需要不断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涵盖实验课程融合新闻教学、校内媒体平台融合新闻实践、校企合作平台融合新闻实践等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正"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描写杭州西湖早春美景的诗句,也是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举办的"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暨科技全媒体中心建设研讨会"聚焦"智库型科技全媒体"新探索的形象比喻。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为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遵循现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通过完善体系、内外联动,以科技多媒体到科技全媒体的创新探索,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大潮中,正努力"争暖树""啄春泥"。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突出了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性。新闻采编工作是对新闻信息的认定、采集、加工和制作的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闻媒体的发展。但是当前很多新闻媒体对新闻采编工作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定位也并不十分准确,所以重新思考并提高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性,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将该工作落到实处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杨小雷 《科技资讯》2009,(10):236-236
近年来,民生新闻已被各大新闻媒体作为关于本土新闻报道的主打产品向外推出。本文将以民生新闻的发源地南京为例,从政府、媒体、受众以及南京的社会环境四大方面分析南京地区民生新闻繁荣的原因。另外,本文也将就各大媒体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不足,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对纸质媒体而言,掌握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原则与方法对指导典型新闻报道活动的选题、组织、实施及提升媒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新闻摄影报道策划的特点及原则,从确定主题、组织拍摄到整体推出对新闻摄影报道应掌握的策划方法进行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可追溯、不可篡改以及智能合约等技术特性,为解决当前我国媒体面临的收入下降、版权保护无力、受众信任度下降、新闻从业人员不负责任等问题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这不仅仅是项新技术,更为新闻媒体发展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和社会观念的发展,使得新闻传播的主体已经发生变化,很多普通市民开始自己编辑、发布新闻,尤其是博客的广泛应用,使市民新闻正在迅速流行开来.市民新闻降低了新闻传播的门槛,对传统新闻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也对主流媒体和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面对市民新闻的兴起,主流媒体应该建立健全应对机制,从而创建一个和谐繁荣的传播生态环境,促进传播的良性发展,提高传播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6.
陈智通 《科技信息》2007,(4):13-13,78
新闻媒体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载体,作为“喉舌”,肩负着舆论导向的责任。突发性事件新闻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引起诸多媒体的注意,成为他们出奇制胜的法宝,凸显媒体综合实力强弱,因而对突发性事件新闻采访的探索和研究具有着非常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倩聿 《广东科技》2013,(14):241-24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丰富,大众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包含对新闻报道的需求,包括实时、真实和准确等诸多方面,由此,新闻记者和编辑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同时,网络、电视、手机、广播等其他新闻媒体的纷纷发展也给报纸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纸媒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保证报纸媒体的继续良好发展,记者和编辑在新闻制作和策划中的采编技巧就十分重要了。一般来说,报纸媒体需要从新闻策划、新闻采访、稿件写作、稿件选择、组稿和排版等一系列过程中体现其新闻价值所在,而新闻价值一直是这些工作紧紧围绕的核心。在采编过程中,编辑和记者们会运用大量技巧以突显时间的新闻价值并接近受众。对报纸媒体在新闻采编过程中的技巧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8.
王新杰 《科技信息》2011,(15):410-410
媒体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受众的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谁赢得了受众,谁就赢得了市场。而随着受众鉴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媒体发布的信息、特别是新闻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那种一般化、概念化、枯燥乏味的新闻已经变的不屑一顾,短消息则以其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形式,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从而广泛地被各新闻媒体采用。  相似文献   

19.
新闻媒体进入市场后彼此竞争加剧,而合作传播也得到了媒体的重视.新闻联动就是媒体合作传播的一种方式.文章论述了当前媒体联动的形态以及联动的动因,并进一步预测了媒体联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手机报被业界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它具有覆盖面广、传播迅速、成本低廉等优势,体现了媒体融合的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受手机功能等方面的限制,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阅读不方便、内容同质化严重、可信度不足、新闻价值偏低等。对此,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府和行业监管力度,从报道策划、新闻制作、市场开拓等方面下工夫,充分发挥其速度优势,抢占媒体制高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受众认可度,使手机报获得一个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