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科学家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发现了此前未知的第二种吸血蛾子.由于跟另一种更广泛分布、纯粹吃花果的素食蛾仅在翅膀图案上有些微差异,科学家怀疑它们很可能是由素食蛾子演化而来的.当然,这种猜测只有待DNA检测之后才能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探索》2014,(2):9-9
正运用最近在蒙古国新发现的化石,科学家证实了当地的一种比霸王龙还高的素食恐龙——恐手龙的存在。这一发现也表明,7000万年前的蒙古国所在地区到处都是庞大的素食恐龙,以及追杀它们的、牙齿如尖刀般锋利的霸王龙。据估计,恐手龙身长约11米,身高约  相似文献   

3.
这幅艺术效果冈描绘了一种生活在大约8000万年前的巨型素食性恐龙(图中左一及左二)。最近,科学家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发掘出了这种身高相当于四层楼房的庞然大物的骨架化石,同时发现的还有鱼、鳄鱼形爬行动物、翼龙、镰刀龙(一种爪子像镰刀一样锋利的肉食性恐龙)及大量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4.
正住在热带树冠上的树懒是一种特别懒的动物,它们的新陈代谢缓慢,平时的活动通常限于吃树叶。不过,它们每周要下地一次,目的是去排大便。树懒下地不仅耗费体力,而且还会冒被地面掠食者捕食的危险,那它们为什么非得下地解大便呢?科学家最近破解了这个奥秘。在树懒的皮毛中生活着很多小生物,包括甲虫、蛾子、细菌和真菌等,  相似文献   

5.
为了避免与蝴蝶的竞争以及鸟类的追捕,蛾子选择了黑夜。黑夜中的蛾子大多没有蝴蝶那样华丽的外衣,但大蚕蛾是个例外,它们选择了黑夜,却依旧美丽。在夜晚的灯下偶然看到大蚕蛾时,对昆虫不太了解的人们总是会赞叹:看呐。多么漂亮的大蝴蝶。  相似文献   

6.
最新的研究表明蛾类眼睛的细部结构中有一神奇的部分,它可以吸收光线,因此光线照在蛾子眼睛时不会产生突然的反射光,减少了鸟类及青蛙等蛾类天敌的注意,使蛾类减少了成为它们腹中之物的可能。这种奇妙的结构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进一步研究蛾类眼睛角膜的结构,同时他们已开始用仿生技木来将蛾眼神奇的  相似文献   

7.
正科学家最近新发现了两种体形庞大的素食恐龙。第一种是兹比·大西洋龙,它生活在1.5亿年前的当今葡萄牙所在地,体长近20米,牙齿比其他大多数蜥脚龙的都宽。事实上,葡萄牙是多种最大个头食肉恐龙的故乡,庞大的身躯能让大西洋龙抗衡蛮龙(欧洲大陆上存在过的最大食肉恐龙)等掠食者。新发现的第二种巨型恐龙是LL龙。它被发现于今天阿根廷  相似文献   

8.
学过昆虫学的人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蛾子种类简直是太多了!据目前的数字统计.鳞翅目的昆虫超过18万种!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真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觉得蛾子的数量远没有蝴蝶的数量多。其实,事实上正相反,在鳞翅目昆虫中,蝴蝶类大约只占其中的1/10那么多,剩下的全是蛾类。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蝴蝶多而蛾子少呢?其原因就在于,蛾类(成虫)几乎都是在傍晚或是夜间出来活动(夜出性),并且大多具有趋光性;而蝴蝶(成虫)则多在白天活动(昼出性)。  相似文献   

9.
在各种昆虫中,人们最喜爱的当数蝴蝶。蝴蝶以她纤丽的身影、斑斓的色彩和婀娜多姿,翩翩飞翔于姹紫嫣红的花丛之中,给大自然增添了绚丽的景色和勃勃生机,被誉为会飞的花朵,大自然的舞姬。全世界的蝴蝶约有16000种。 可是你知道与蝴蝶同类的蛾子吗?蛾与蝶同属昆虫中的鳞翅目,蛾和蝶都是成虫,它们的幼虫就是各种各样有毛或无毛的毛毛虫子。蛾、蝶的身体构造分为头、胸、腹三大部分。头部有一对形状各异的触角;头的侧部有一对复眼,头的前下方有一根伸缩自如、弯曲盘卷的管状口器(叫做喙),管状口器用来吸食花蜜、树汁和露水,这就是昆虫的六大口器类型中的虹吸式口器。胸部有两对膜质的大翅,翅表面覆有鳞片,鳞片的颜色、排列和光学性能的不同,就组成了各种漂亮、奇特、怪异 的斑纹、图案 与色彩。 \蝴蝶怕蛾都是完全变态的种类,即一种由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四个阶T安构成,每一虫态都有不同的外形和不同的生理功能,变化往复,代代相袭。这种变化过程可由饲养的家蚕而见全貌。 蛾子与蝴蝶也有很多的不同。首先;我们在白天很少看到飞舞的蛾类(只有极少数种类在白天活动),倒是在晚上常看到飞扑灯火的众多蛾类。蛾子大多在夜间活动;具有趋光性。‘飞蛾扑火’,说的就是蛾子的这...  相似文献   

10.
正为什么一些恐龙会长得这么高—30米?一项研究发现,有效的肺、呼吸和卵生可能赋予了恐龙相对于其他动物的生长优势。虽然一些恐龙后代的个头越来越大,但并非对所有恐龙而言都这样。科学家调查了包括祖龙在内的一些早期恐龙,由此发现一些种类的恐龙获得了庞大的身躯,但另一些则保持小个头,甚至还有一些展示出进化性个头"缩水"。科学家解释说,飞翔的爬行类——翼龙是在演化过程中保持小个头的最佳范例,此外还有许多种小型素食性恐龙(例如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总有不少摄影者声称自己在国内拍到了蜂鸟。但实际上,如果对照片上的蜂鸟进行物种鉴定的话,那他们拍到的无一例外都是大蛾子,而且绝大多数都是长喙天蛾属的种类。按理来说,蛾子与鸟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比如,蛾子头上有一对触角,身上有6条腿,翅膀上是鳞粉;而鸟没有触角,只有两条腿,  相似文献   

12.
过去20多年来在中国发现的化石表明,至少有5种恐龙长着羽毛。但它们都属于“猛禽龙”(有观点认为是现代鸟类的祖先)。而最近在西伯利亚发现的更加完整的化石表明,生活在1.6亿年前、与猛禽龙截然不同的库林达奔龙也有羽毛。有人提出疑问:是否整个恐龙家族其实都长有羽毛呢?科学家说,恐龙是否都长着羽毛,现有理论还无法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大多数恐龙都不能飞行。库林达奔龙生活在当时的库林达河畔,该地区不乏湖泊,而且火山众多。这只身为素食恐龙的库林达奔龙有可能在死后坠入湖底,没多久就被火山爆发喷出的火山灰掩埋,这就是它们的羽毛痕迹与化石一同保存下来的原因。科学家还发现,库林达奔龙的鳞(鸟脚等部位的确有鳞)与一些鸟类的很相似,这可能支持鸟类基因源自恐龙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正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头生活在6900万年前、体长超过9米的鸭嘴龙的化石,它属于此前未知的一种鸭嘴龙。当时,这种长着几百颗牙齿(帮助它们咀嚼粗糙植被)的素食恐龙成群栖息于今天阿拉斯加所在地(当时的阿拉斯加北部气候较温暖,被森林覆盖)。它们可能主要靠后肢行走,但也可能用四条腿行走。从化石出土情况判断,这头鸭嘴龙可能接连数月生活在黑暗中,最终可能因遭遇暴风雪而亡。  相似文献   

14.
正不久前,在世界上恐龙残骸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辽宁省义县地层的陆家屯岩床,科学家偶然发现了年代在大约1.2亿年前的一窝共25头鹦鹉嘴龙化石。这些化石的位置和性质显示,这些恐龙是一起死的,死因可能是由火山爆发造成的山体滑坡。鹦鹉嘴龙是一种外形像瞪羚的素食恐龙,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多的恐龙之一。这暗示这一窝恐龙实际上是一个"托儿所",一头成年恐龙在这里照看小恐龙。  相似文献   

15.
正2019年8月10日,央视二台《是真的吗?》栏目中,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老师给大家介绍了一种身上有骷髅图案,甚至会叫的恐怖蛾子。本刊特邀赵力老师给我们讲讲他的考察亲历。2019年7月25日晚,我带领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考察队与央视《是真的吗?》栏目摄制组一起,来到青城山金鞭岩公路附近一座悬崖边,考察川西山区的蛾类。在许多人心目中,蛾子是一类模样丑陋、令人讨厌、在暗夜里诡异地来去的  相似文献   

16.
正不久前的一天,在哥斯达黎加东北部的一个河岸边,科学家偶然拍摄到了蜜蜂和蝴蝶拍打着翅膀饮用鳄鱼眼泪的场面。当时,这条凯门鳄平静地让这两只昆虫在它的眼角畅饮了15分钟之久。盐分在海洋里很丰富,在陆地上却很稀有,对素食动物来说尤其如此。因此,蝴蝶从富含矿物质的泥水凼中饮水的场面并不鲜见。当土壤中缺乏矿物质时,动物有时会从鳄鱼、乌龟甚至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环境保护和科学饮食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加重了饮食中的素食比例,不断开发色香味俱全的素食。近年来,以鲜花为主要原料的各种食品,在世界各地已日渐流行,鲜花食品正成为人们一种新的饮食潮流。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花卉的认识也越来越科学和全面。花卉食品的营养价值被更多的人所认可,食用范围和品种也愈来愈  相似文献   

18.
拟态     
197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生物学教授丹尼尔·简岑在哥斯达黎加西北部的一个山谷坡地进行研究的时候,不慎摔了下来,断了几根肋骨,后来被人救到热带雨林中的一个小木屋里.为了解除寂寞,他开始研究在屋子周围飞来飞去的蛾子.当他最后身体状况好转能自由活动时,他便又进入森林,开始研究以后要变化成蛾子的毛毛虫了.  相似文献   

19.
<正>"正心修德""有益健康",人类从走出蛮荒起,素食就一直在这两种理念影响下发展变化着。如今,国人的餐桌过于"荤腻",肉食由配角转型当起了主角,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发,恶性肿瘤也在人群中肆虐,很多人为"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以至于有人这样总结道:"粗茶淡饭,才能长寿;吃得越好,‘走’得越早"。因此,崇尚素食理当成为一种寻常不过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20.
谁能没有特别爱吃的食物呢?特别是许多人看到心爱的热狗、牛肠和烧烤大餐就变得欲罢不能.但是你知道素食防治疾病的秘密吗? 最近,大力倡导素食主义的芝加哥素食与健康研究基金会负责人、《肉食者与素食者》的作者——医学博士麦克·丹尼尔表示,爱吃某一种食物的渴求,从表面看是一种生理行为,但它同样还能暴露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与生活疾病.丹尼尔对食物渴求、生活疾病与素食健康进行了近10年的研究,涉及35 000人.他的调查研究结论将一一告诉你,“素防治疾病”的秘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