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徐新明 《世界科学》2002,(2):24-24,36
医学专家们愈来愈坚信 ,了解一个人的家族性病史 ,就能准确地检测出“高度危险性的遗传基因  相似文献   

2.
《科学之友》2004,(3):67-68
看着眼前身材婀娜的美女们飘来飘去,胖胖族肯定是满肚子怨气:怎么父母就没遗传给自己一个好身材呢?遗传基因真的会影响到体形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而且,父母的遗传基因会在我们的腿部和肚子上大做文章。因此,如果父母是胖胖族,一定要“打小”开始进行减肥持久战哟!  相似文献   

3.
正众所周知,在赛马运动中,一匹冠军赛马的血缘是极其珍贵的,其配种费用可能高达数百万美元。以往,育种师都是通过行业经验以及赛马成绩来判断马匹的优劣,如今遗传学测试己悄然进入纯种赛马的世界,这对于赛马行业和遗传基因学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4.
一年前,一种神秘的病毒制造了一种可怕的新型急性传染病——SARS,它首先在中国肆虐并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该病毒在亚洲迅速传播,并且短短几个月内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恐慌。 对此,科学家们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识别了该病毒并且破译了其遗传基因序列。现在,又有一支研究团队声称已率先识别了SARS  相似文献   

5.
日本正在开发以氢气与氧气结合发电的燃料电池和新型的列车电池技术 ,把它作为 2 1世纪的关键性技术。氢气除从石油或天然气中取得外 ,还可通过酒精或木材中取得。一旦燃料电池开发成功 ,就有可能出现仅排放水蒸气的绿色技术。日本还在世界上率先进行了植物遗传基因的简化及其返祖的研究 ,对曾生长于高浓度盐分区域的古代大米复原所做的实验取得了成功。这项技术普遍被认为对盐害地农业或海上农业具有使用价值。遗传基因的重组有时会发生生物自身也难以接受的问题。但如果利用控制植物自身具有的激素的技术 ,那就比操作遗传基因带来的危险要…  相似文献   

6.
人类近亲繁殖会产生不良后果,动物也不例外,它们近亲繁殖所生的后代亦往往体弱多病、畸形且存活率低。究其原因,关键是它们的遗传基因不相匹配。许多遗传基因,只有在它们并存于双亲的基因中时才显现出其消极面,而双亲的亲缘关系越近,它们的基因特性雷同的几率就越大。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疾病都是由病菌、病毒等外部因素引起的。随着医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逐渐发现许多疾病乃是由于人体内部遗传基因的缺陷而引起的。这就使人类对疾病的概念和采用的治疗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遗传基因治疗最初是为了治疗一些因遗传引起的先天性代谢疾病而进行研究的。到了80年代后期,辩认出各种样病的遗传基因,并证实了它是治疗癌和爱滋病的有效方法。于是,不仅医学界、而且产业界,都对它倍加重视,开发的步伐也在加快进行。  相似文献   

8.
自杀也有遗传基因 自杀现象在很多国家都呈上升趋势,社会各界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注,有关医学机理也成了科研的热门课题。那么导致自杀的原因是什么?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医学院的专家们在分析、筛选大量自杀者的血样的基础上,从中找到一种暂且称其为“自杀基因”的物质。带有这种基因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杀欲望。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对那些世代为自杀所困扰的家族深惑不解,总觉得这些自杀事件的背后似乎有种基因物质在作怪,可是又没有人能证明人类DNA的某一特定片段可以增进自杀欲望。布里斯托  相似文献   

9.
神通广大的墓因组图 人类的历史也是同疾病斗争的历史。因细菌引起的感染症,由于青霉素等抗菌性物质的发现而被一个接一个地战胜了。剩下的疑难病症,则大多同遗传基因有关。 据说同遗传基因有关的疾病大约有5000种。随着遗传基因研究的进展,同这些疾病有关的遗传基因正在不断被发现。如果能通过对人基因组的解析,制成人基因组图,就可以利用这个图来查明致病的遗传  相似文献   

10.
自六十年代分子生物学家揭开了遗传代码的奥秘以来,他们一直认为所有的有机体都使用同一种遗传代码。换句话说,不管是细菌还是松树,不管是老鼠还是人,其遗传基因中的指令均是用同一种语言写成的。这种现象被称为“生命的同一性”,已经载入了某些教科书中。这种认识导致了目前的重组DNA技术。在这种技术中,细菌能够识读人的基因代码并制造出自身的产物。然而,最近几个月来,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生物学家分别独立地发现了标准遗传代码的两种变异,推翻了二十余年来的见解。《自然》杂志报告说,至少有四种单细胞有机体携带有一种稍具变异的遗传代码,还发现有一种细菌具有另一种变异代码。新发现的遗传代码与标准代码间的差异很小,生物学家们相信变异遗传代码与标准遗传代码间一  相似文献   

11.
历经百年的探索,生命科学家们终于—— 掌握了基因的真谛 位于人体细胞核23对染色体上的约3~12万个基因可分为4种。 ●结构蛋白基因(即发育遗传基因) 是可以表达出细胞结构的蛋白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人路易斯研究果蝇双胸畸型,发现了同源异形基因控制着体节的发育。20世纪  相似文献   

12.
疾病的起端     
在黑人中,首先发现了镰状细胞性贫血。对于这种镰状细胞性贫血的遗传基因,目前已有了新的认识。患这种贫血病的人,具有抗疟疾的能力。因此,这种疾病在非洲热带地区,肯定会有某些存在的价值。患有镰状细胞性贫血的病人,他们的体内所存在的这种疾病的遗传基因,是由他们的父母遗传的。如果一个孩体中仅遗传到一个遗传基因,他(她)就能抵御疟疾,但也不会患贫血。这样看来,从父母身上遗传到的不合理的基因,是不会影响他们抵抗疟  相似文献   

13.
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心脏血管病是由遗传基因的缺陷所致。经初步探讨,查时是与一种以异态形式存在、被命名为“阿朴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的遗传基因有关。随着这个发现,将开辟一条诊治这类心脏病的新途径。美国罗德岛州米里亚姆医院的彼得·赫伯特医师说:“多数的心脏血管病是多个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就此,我们共展开了七个项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今后10年内将会生产出一些科技新产品,它们会永远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许多新产品将使技术更个性化,使我们与需要的信息和各项服务更加密切,使我们处理日常工作更为容易。 总部设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巴特尔研究所的技术专家预测,下面10种科技新产品将成为今后10年人们家用和办公室用的热门产品: 一、遗传基因药品 列于榜首的是遗传基因研究和药品的结合体。本世纪在治疗变态反应和艾滋病等疾病方面,都结合了遗传因子的研究,因此也可预见今后10年制药工业的繁荣前景。我们会目睹种种新药物的发现,用来治疗骨质疏松病、早老性疾呆症以及胆囊纤维化等症,我们也会看到能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和肌萎缩性侧硬化症。  相似文献   

15.
徐新明 《世界科学》2002,(12):38-40
当今世界,生物技术的开发出现日新月异般的飞速发展趋势;但其警告之言亦不绝于耳。遗传基因转换后生产出的农作物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抑或优点与风险同在?一时间——  相似文献   

16.
德国的一个科研小组通过对西洋杉提取物的研究,宣称已经揭开了古埃及人如何制造木乃伊的秘密。 来自德国杜宾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多纳学院的化学家们复原了古代埃及人对西洋杉木提炼的技术,他们发现其提取物中包含一种具有防腐功能的化学物质——愈创木酚。 科研小组随后用从西洋杉中的提取物在鲜猪排上进行测试,发现它具  相似文献   

17.
在农业的发源地中东地区 ,先前一些肥沃的土地早已变成了大片沙漠 ,土壤中的含盐量已经上升到难以控制的地步。根据最新统计显示 ,因土壤含盐过高而导致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灌溉用地无法耕种。最后 ,美国加州大学的布卢姆瓦尔德教授及其同事利用遗传基因工程技术对番茄植物进行改良 ,使其能在含盐溶液中生长。改良后的这种植物不仅能在高含盐土壤中生长 ,而且植物本身还能将土壤中的盐份析离出来 ,使得一些不耐盐植物能够获得新生。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到 ,有些野生植物在含盐份很高的条件下仍能生长 ,而传统的植物一旦接触到高浓度的氯化…  相似文献   

18.
文心 《科学之友》2001,(10):22-25
近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基因组多样性实验室运用最顶尖的遗传基因鉴定技术,联手行动拉开了为中国国内近百只大熊猫作亲子鉴定的序幕,这一科技活动立即引起了海内外媒体及全球动物爱好者的极大兴  相似文献   

19.
如今,克隆恐怕是最时髦的词了。简单地说,克隆就是无性繁殖,克隆动物就是让象、牛、羊、猴那样的高等动物无性繁殖。由于原封不动地继承其父亲或母亲的全部遗传基因,克隆动物与它们的父母丝毫不差。然而,克隆动物是生命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产物,在自然界并不存在,高等动物(包括人)都是通过有性繁殖来繁衍下一代。下一代的遗传基因分别来自其父亲和母亲,由父母的基因决定下一代的性状,如相貌、肤色、性别、身K等,一些遗传性疾病也能传给下一代。这正像俗话所说的那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几千年来最为朴实的科学总…  相似文献   

20.
克隆植物     
说起“克隆”,不由令人想到1998年2月22日在美国爱丁堡大学出生的克隆羊羔“多莉”。多莉的诞生标志着动物克隆的成功。其实,生物的克隆并非在动物克隆上首先成功。早在1960年由美国采用组织培养法就克隆出了的小苗,这是第一批克隆植物。科技的发展,显微镜的发明,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确立,为植物克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条件。科学家们确信,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可以分裂和生长,生物的每个细胞都具有全功能性一一带有母体所有遗传基因信息。因此,只要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就可以用取自生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