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衡》创刊于1922年1月15日,由吴宓,刘伯明、梅光迪、柳诏征,胡先(?)等人共同创办,他们当时都执教于南京东南大学,其中与杂编撰、发行工作出力最甚者当属吴宓,《学衡》的编辑地因而与吴宓一起三易其址:南京(1922.1-1924.5);奉天(沈阳)(1924.7-1925初);北京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新文学史料,考察了鲁迅对《学衡》和吴宓批评的全过程,认为那种视1922年鲁迅同“学衡派”的斗争是把吴宓作为反面人物棒喝或鄙夷的说法有欠公允。其时,鲁迅针对《学衡》与新文化运动相逆对的思潮和吴宓的思想局限予以批评是无可厚非的。吴宓作为教育家和学者,一生贡献甚多,建树甚广,其参与创办并主编《学衡》11年,经历始终,在中国文学史和学术上声名远播,影响甚大。吴宓很值得研究。为如何深入研究之,作者提出了三点设想。  相似文献   

3.
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在诸多问题上的对立虽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们的对立并不是一种向西方学习的“趋新”与回归中国传统的“守旧”的对立,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一样也是“趋新”者,无非两者所“趋”之“新”有着显著不同罢了。当我们回首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时,国粹派、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派一样,作为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的思想资源,理应受到我们的尊重。  相似文献   

4.
在新与旧、西化与国粹两军对垒、剑拔驽张的激烈氛围中,在非此即彼、非敌即友的二极对立思维模式中,人们长期对学衡派作了严重误读,学衡派的实质是一种来自西方白壁德新人文主义的眼光,在西方眼光与学术上与新文化运动主流并无二致,构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支流;但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主流有着歧异与不同:在引入西方文化上,反对失于一偏。在对街中国固有文化上,反对对传统一概涤荡的激进言语。他们在主观上试图超越两极对立的思想来探索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出处。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其实质仍是一种西方眼光。  相似文献   

5.
“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者们的争论实际上是西学与西学的一场争论,他们的思想来源都来自于欧洲。关键是“学衡派”的主要成员主张要从西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内在性,以传统文化弥补西方文化的功利性,弘扬中国文化的美学特质,所以他们提出了“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他们强调对西方学说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然后慎重择取。在一定程度上说,“学衡派”具有更健全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6.
"学衡派"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个代表,它具有独特的现代性特征。由于历史语境的误置、评价标准的错位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学衡派所体现的现代性特征长期与封建复古主义等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作为杜威学说在中国的最佳代言人,胡适的文化理论和文学实践都证明他不愧为杜威最好的中国学生.相反,同样留学美国的吴宓、梅光迪和陈寅恪等学衡派诸人,却拒绝了杜威,转而以白壁德为精神导师.同为谋求振兴中国文化的精神救药,为何他们的选择产生巨大差异?通过对学衡派有关论著中对杜威学说的评述(包括他们私人记录中的相关议论文字),可以读出他们做出上述文化抉择的原因,以及当时的中国社会为何没有接受白壁德学说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甲寅》创刊于1925年7月18日,每周一期,共出了39期,由于办刊者的显赫身份,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其政治主张具有准政府色彩,与之相对应的是其文化观念上的全面保守倾向,系当时新文化阵营有代表性的反对者,《甲寅》并不象《新青年》、《学衡》、《语丝》一样是文化刊物,其文化内蕴相当薄弱严格地说是属于社会时政刊物,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新文化派与学衡派是相互对峙的两大文化派别,也是历来学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二者的思想比较,有学者撰文指出两派论争有着"仁"与"礼"的"错位":"学衡派强调的是儒家的仁,新文化派攻击的是儒家的礼"。本文乃是对"仁""礼""错位论"的商榷。本文通过对史料全面把握、深入分析,认为两派的争论其实没有错位,其论争焦点落在对"礼"的"节制"作用评价上。  相似文献   

10.
国粹派和学衡派是20世纪初先后出现的同属于文化保守主义的两个派别。两派都以保存和昌明国粹为标的,倡导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但后起的学衡派较国粹派文化观点开放,更多关心文化本身的命运。从两派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到,文化保守主义有它始终不变的特质,又有一个发展过程,从而对其有一个基本了解和定位。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人文主义大师白壁德,作为学衡派的精神导师,对学衡派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学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吴宓在介绍白壁德学说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限于当时国内学术界的状况,吴宓的努力没有引起足够的反响,但其介绍应当说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在"红色30年代"诉求五四"新文学"的合法性,它通过编纂《文学论争集》否定"旧文学"流派等方式来确证自身的"新文学"观念,但将学衡派这样的现代性矛盾统一体贬为"复古派",暴露了这种二元对立模式的排他性和策略性。《大系》在强化"新文学"观念的同时,割裂了自己和传统的联系,也窄化了"现代文学"观念,遮蔽、重构了现代文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学衡”派坚守“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知识分子特有的社会良知,学理性地探究中国转型时期的文化走向,试图找到一剂“良方”,为建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树立了中西文化冲突中一面革命改良式文化主义的旗帜。  相似文献   

14.
从众所周知的《阿童木》、《米老鼠和唐老鸭》、《聪明的一休》,到如今风靡一时的《麦兜故事》、《功夫熊猫》、《阿凡达》……历经几十年的风雨成长,动漫与高科技的“联姻”一时风头无两,它不仅让各色人等最大限度地“动”起来,更让动漫的产业价值拓展到更为广泛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历史语境视野中,对欧文·白璧德的文学理论学说加以全面的分析与概述,不失为一个极具价值意义的重要论题。一方面从白璧德系列著述中可以窥视到其思想理论学说批判视点之稳健、圆熟与透彻;另一方面从学衡派之思想主张到梁实秋之文学批评观,则可清晰印证白璧德古典主义思想学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有的内涵启蒙和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6.
从《民事诉法》(试行)到《民事诉讼法》,从《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到《诉讼费用交纳办法》^[1],再到《立法法》出台。当年的“另行制定或者规定”到现在依然没有变。然而就内容来看,它也算是“良法”,但是到底程序正义重要?还是实体正义重要?抑或是两者兼有之?《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到底如何才能“名正言顺”?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大学学报》创刊95周年,可喜可贺。据我的了解,学报的历史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3年7月1日创办《学丛》月刊;到1939年创办《西大学报》,进到第二阶段;到新中国成立,1957年正式定名为《西北大学学报》(分文、理两版),进入第三阶段,直到现在。  相似文献   

18.
莫言的小说里总有一个个时代的印记。“计划生育”就是印在小说《爆炸》和《蛙》上的时代标签。《爆炸》是对一个社会问题的“自我”记录,《蛙》是对几个时代人文精神状况的深沉拷问。从《爆炸》到《蛙》,是从个体事件到社会事件,从个人存在到时代风貌的深化和延伸。  相似文献   

19.
MIS课程结构及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一般《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及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若干实例提出了“从理论到典型案例”、“从模块到完整管理信息系统”、“从具体MIS到MIS理论”三种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离骚》作于何时,或曰作于怀王时期,或曰作于顷囊王时期,或曰作于怀王末期到顷囊王初年之间,长期以来争论不休,悬而未决。本文从当时时局、诗中透露的年龄、《离骚》的感情等方面作了论述,认为《离骚》是屈原在怀王客死于秦到顷囊王初年几年之中创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