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南阳武侯祠是全国众多武侯祠中建祠较早、规模较大、文物价值较高的一处,其始建和历代不断修葺与诸葛亮形象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三国、魏晋时期,诸葛亮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即得到故将黄权等的崇敬,在南阳最先建庵祭祀;唐、宋时期,诸葛亮已经在大量文学作品中出现,成为艺术人物,南阳武侯祠当时也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元、明、清时期,诸葛亮的形象被逐步神化,南阳武侯祠得到了官府的认可和大规模的扩建,奠定了今日武侯祠的规模。  相似文献   

2.
巴蜀地区,以今重庆与四川成都地区为中心区域。三国时的诸葛亮形象经《三国演义》传播后,以“鞠躬尽瘁”、忠君、机智和善用人才等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并且有神化的趋势。由于蜀汉政权建都巴蜀地区政治中心成都,故而在巴蜀地区形成较有特色的诸葛亮崇拜。《蜀中广记》中有诸多关于诸葛亮的记载,梳理相关内容,可以考察巴蜀地区的诸葛亮崇拜现象,及相关民风民俗,进而研究诸葛亮崇拜对巴蜀地区本土及流寓巴蜀文人的影响,对巴蜀地区的物质文化发展也是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3.
杨旗琦 《科技信息》2009,(15):182-183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形象。其悲剧根源是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主要根源是封建夫权。它在政治上剥夺了妇女的一切权利,使妇女在婚姻上毫无自主权可言,尤其在精神、心灵上遭受了严重损害;此外,她自身及周围人的落后愚昧、麻木不仁也是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这一悲剧的意义非常深刻,对过去和现在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都有启迪和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4.
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著作中不仅保存了孔子形象最初的真实写照,也保存了孔子形象最早的变异,二者都对后世的孔子形象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为后世孔子形象的塑造提供素材、奠定基础;开尊孔之先河,为后世统治者圣化、神化孔子完成心理准备;而且还表现为为后世变异孔予的形象提供了早期范本.  相似文献   

5.
《望江亭》中谭记儿的形象韩凌关汉卿的杂剧,以塑造封建社会各阶层的妇女形象见长。在封建势力的重重压迫下,这些妇女的命运是悲惨痛苦的,但她们决非逆来顺受,而是奋起反抗。喜剧《望江亭》中的谭记儿就是一个典型的叛逆者形象。一谭记儿形象的核心是为追求和维护美满...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狂人形象诞生、狂人特点和狂人形象意义三方面来比较研究,具体分析两篇《狂人日记》,虽然鲁迅在体裁、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都借鉴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但是,由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只是简单地通过"狂人"的遭遇表现当时沙俄社会的腐朽和丑恶,因此没有鲁迅运用象征的手法在其作品中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仁义道德"概括为"吃人"以及对"吃人者"遍布在社会各处的认识等内容"忧愤深广",更兼之鲁迅是站在启蒙人的角度对封建宗法制度进行彻底否定并表现出复杂的内涵,这更使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与之相比而显得缺乏那种磅礴大气和厚重感。我们在相通之中寻不同之处,进一步探求鲁迅和果戈理《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7.
狐精形象在中国有漫长的演变历史,《广异记》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其中的狐精形象与宗教脱离,逐渐向人的形象发展。《广异记》中出现了最初的人性化的美狐、情狐形象,它使狐精的性别趋于女性化,并把爱情赋予这个形象,使之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狐形象最终能够成为独具东方民族特色的、内涵深遂丰富的重要文学形象,《广异记》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中将古代兵法中的示形、造势、用术、谋攻、诡道、出奇等战争智慧充分贯穿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塑造了众多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人物的形象,其中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足智多谋更具典型意义。本文试图探索诸葛亮的谋略智慧,以期对人才科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歧路灯》作者李绿园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位忠肝义胆、一心为主的忠仆形象——王中。他为人忠厚老实,行事沉着干练,对主家不离不弃。他亲历了谭府由盛到衰,再由衰转盛的全过程,不仅是谭府败落时的匡扶者,更是谭府复兴的有力推动者。究其形象塑造之原因,乃李绿园作为封建正统文人,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形成了“文以载道”的创作观,而生活于康雍乾三朝的他,在盛世繁华背后敏锐地觉察到了衰败的开始。所以在作品中努力以“忠孝”两全的王中为代言,维护和巩固封建道德秩序和封建等级制度,挽救世风的浇薄和子弟的颓废。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处于中心位置。小说把他塑成了一位成熟的政治家、高明的军事家和能言善辩的外交家,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与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完人”形象。同时,他也有常人的弱点和缺陷。作为丞相,政治眼光不够开阔,在罗致、使用人才上常以个人好恶取舍;作为统帅,谍略策划上也时有疏漏;作为“人”,在品质上也有缺憾之处。诸葛亮被刻画成高大完美而又真实生动的悲剧英雄,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的阵前答话有些很精彩,从聊聊数语中即可窥见其为人或未来命运之走向,有的阵前答话则是精心设计的圈套,让敌方不知不觉入彀。分析《三国演义》的阵前答话,可以从一个小小的侧面领略这部传世经典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12.
用接受美学的基础理论观点,分析易中天、于丹等学者对《三国演义》、《论语》等古典名著所做的解读,认为《品三国》等作品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的解读既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信息内容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审美距离,让读者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3.
许昌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昌发展三国文化旅游具有区位、交通、经济、旅游价值、市场知名度等条件,但许昌三国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区域零散开发、缺乏文化内涵和品牌整合、资源可接触性差、精品景点少等突出问题,需进行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开发。宏观上,着力推进三国旅游品牌的各区域联合建设;微观上,加快许昌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功能释放载体建设;同时进行层级营销,大力发掘国内外客源。  相似文献   

14.
邹梧冈参订的《三国演义》五十一卷毛评本被发现后,就其版本的价值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笔者认为,此书是《三国演义》版本系列中的一种,大约成书于清雍正、乾隆年间。从版本的种种特征看,它有可能是四堡书坊刻本。依据邹梧冈的生平事迹及著述活动推断,邹梧冈有可能参订并刊刻过此书,但此书不应早于康熙醉耕堂本而成为毛评本的第一个版本。任何拔高或贬低它的价值都是不正确的。它的发现,对研究《三国演义》版本的流传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对四堡书坊印书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宜昌,古称“夷陵”,乃“楚之西塞”。在汉末三国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价值,是名副其实的“争地”,乃三国兵家们拼死争夺的焦点:三国之争,争在荆州,荆州之争,争在夷陵。蜀汉集团的悲剧始于夷陵之失,夷陵成为蜀汉英雄们永远的伤痛。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三国,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魏、蜀、吴三家为夺取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生死大博斗。他们在争人才中争天下,在争天下中争人才。本文仅从三国时期荆州地区时局的流变,阐述“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道理。主要论点有:荆州地区人才与政局之关系;人才是决定荆州时局的基本因素;外来人才决定着荆州的时局;荆州地区人才聚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三国时期,魏、蜀、吴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军事需要,分别制订了各自的货币政策,并对各自的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最终使三国统一于晋,其中货币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站在文化传播的视角,从传播要素、传播特征和传播模式以及传播启示四个方面入手,以《三国演义》为例,探索了中国古典名著的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了中国古典著作中的成语文化词的英文翻译方法,以三国演义罗摩士英译本为例,基于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Culture Special Item)翻译策略分类法,对其中成语文化词的十一种翻译策略进行了逐一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别探讨了各种翻译策略在文化传播和语义理解等方面的不同效果,对成语文化词的口译和笔译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中的梦分喜梦和凶梦两种,喜梦为帝王预兆和象征,凶梦预兆国家易主或小说中重要人物的死亡,两种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推动,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