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态足迹模型的提出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方法.基于净初级生产力(NPP)首次构建了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而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其1999-2018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并结合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及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揭示了内蒙古毛乌素沙地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布,最后分析其...  相似文献   

2.
【目的】计算重庆市2000和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研究2000—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情况,分析生态承载力变化原因,通过生态赤字/盈余分析重庆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方法】引入水资源账户和环境负荷并结合重庆市实际调整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改进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结果】2000—2010年除水资源用地、污染吸纳地和草地的生态足迹在降低,总生态足迹和其他生态足迹在升高;生态承载力方面除耕地降低外,总生态承载力和其他各类用地生态承载力在升高,原因是2000—2010年间耕地转为其他类型用地。【结论】林地、建设用地和水资源处于生态盈余状态,耕地、草地、水域处于生态超载状态,重庆市总体上处于生态超载状态。
  相似文献   

3.
生态承载力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中生态承载力和产量因子的定义,考虑到地区差异、科技进步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提出了一种计算生态承载力的新方法,并对甘肃省1997,1998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实例分析,其中甘肃省1997,1998年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8166014和0.8386695hm^2/人.结果表明甘肃省1998年生物生产土地的人均均衡面积与1997年相比有所增加,这与1997年的自然灾害比1998年严重的事实相吻合.1998年甘肃省生态承载力的增加主要是人均建筑均衡面积的增加造成的.通过比较得知,以前的研究结果存在高估甘肃省人均生态承载力水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生态足迹法作为一种生态承载力评估工具,是近些年来全球评价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方法.均衡因子作为生态足迹法中重要的参数,其准确性可以直接影响到最终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草牧业基地,但由于均衡因子本身存在地域性特点,实现其均衡因子的测算是尤为重要的.本文基于2008-2018年1km的M...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临沂市1996—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1996年、2000年、2005年的生态承载力,分析了临沂市的可持续发展程度.结果表明:1996—2005年临沂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增加0.598 34 hm2,人均生态足迹化石能源分量2005年与1996年相比增加4倍多,其他5类分量的动态变化波动较大.1996—2005年生态承载力下降,由生态盈余变为生态赤字,生态足迹压力指数由1996年的0.310 94增加到2005年的1.518 68,万元GDP生态足迹显示临沂市资源利用率较低.人均生态足迹趋势线显示临沂市2006—2010年生态足迹将继续增加,生态赤字和生态足迹压力指数将继续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1999-2008年生态足迹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子  苏欣欣  李红伟 《河南科学》2011,29(5):623-625
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模型,对湖北省1999-2008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测度.计算结果表明:在这10年里,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以及GDP持有量一直在增加,但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趋势远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则一直呈现下降趋势.总体来说,湖北省1999-20...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2002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分别将计算出的生物资源(农产品)和能源消耗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进行均衡化处理,并用生物生产面积乘以产量因子,均衡化后得到重庆市的生态承载力.结果显示重庆市生态经济系统存在严重的生态赤字,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减少生态承载力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在分别计算彭阳县1983—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1999—2005年的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得到了彭阳县近年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结果表明,在1983—2008年中,彭阳县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处于增长趋势,由1983年的0.504 7hm2增加到2008年的2.796 7hm2,增加了5.54倍,草地、化石能源和耕地是生态足迹的主要供给部分;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9年的1.196 2hm2降低到2005年的0.900 5hm2,耕地、林地和草地是生态承载力的主要供给部分.2001年是彭阳县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转折点,此前彭阳县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大于0,其发展是可持续的,而此后可持续发展指标小于0,其发展状态是不可持续的,即彭阳县从此出现了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9.
盐城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理论作为一种定量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尺度,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本文根据1996-2008年<盐城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对盐城市1995-200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运用回归分析对盐城市2008-2012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作出预测.结果表明盐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995年的0.9464hm2/人增长到2007年1.5607hm2/人,中间出现小的波动;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95年的0.8485hm2/人增长到2007年的1.2879hm2/人,但幅度较小;生态赤字在过去几年逐步增大,未来仍有增大的趋势.通过对13年来的万元GDP生态足迹的计算,发现盐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采用能值方法、投入产出方法分别计算了中国1995—2005年进出口贸易中的生态足迹,分析了中国进出口贸易对生态环境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10 a来,中国进出口贸易足迹逐年增加,且以净进口为主.基于生态足迹传统方法计算的生态足迹指数(ecological footprint index,EFI)表明:1992—1995年中国贸易足迹净出口,EFI下降,生态可持续性下降;1996—2003年贸易足迹净进口,EFI增加,生态可持续性有较大提高,进出口贸易格局逐步趋向合理.基于国际贸易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发展我国国际贸易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因子分析在证券市场个股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上证180指数31只样本股进行分析,通过统计软件SPSS的计算,提取3个公共因子来反映影响个股的主要因素,并采取计算因子得分的方式给出衡量这些股票财务状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因子分析模型中遗留了较多的问题,如通常我们利用公共因子的信息率的大小来确定因子的个数,这样一般是个近似解.本文试图从矩阵秩的角度来确定因子分析中因子个数,同时用实例说明了这种确定答案的计算思路.  相似文献   

13.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考察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产生、持续、循环的各种经济、科技、社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影响、制约技术创新行为的机理,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形成的内在动力在于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可能获得的超额利润和相对竞争优势.另外下面三方面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影响因素,即技术发展、市场作用和政府推动;资源约束因素,即技术创新的内部环境要素、技术创新能力和外部资源的约束;竞争因素,即技术创新的竞争环境、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和技术创新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加强施工进度管理的必要性,从施工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工程进度的客观因素,指出企业应重点考虑影响施工进度的内部因素,从劳动者素质、技术装备、施工条件、劳动纪律等方面入手,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5.
针对出版社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考虑并定义了影响图书销售利益的三种因素,根据出版社的运营模式建立了相应的二层规划模型,结合模型自身的特点,使用文献中所给的混合遗传算法求解得到一个最优的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分析了影响青少年心理成长的三大因素的关系;着重指出社会文化因素特别是家庭结构影响的重要作用,对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定义了分支因子的恰当覆盖概念,给出了图具有分支因子恰当覆盖的充要条件。应用这一结论,可以得到各种分支因子覆盖性质的刻划,其中包括Little 的关于1-因子覆盖的定理。  相似文献   

18.
R型因子分析法在健康状况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借助于DPS数据处理系统,对泰山学院893名教职工健康状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对了解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校成教大学生学习心理矛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既有成教大学生青春期自身特有的生理、心理需要的原因 ,也有社会、学校、家庭方面的原因 ,涉及面广 ,问题较多 ,积弊较深 ,要提高高校成教办学的质量 ,必须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0.
利用实验法和逻辑分析法阐述并论证了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利用“多层感官动态激励教学法”来发展与优化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效果,表明此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同时证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