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单因素为基础,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探究制备油茶籽壳色素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参数,以包埋率为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以微晶纤维素为裹材时,采用物理吸附法进行微胶囊化,其最佳工艺参数为包埋温度40℃,包埋时间50 min,芯壁材比为1∶4 000,此时包埋率可达97.5%.但从经济效益来看,以β-环糊精为壁材更佳,采用包埋络合法制备微胶囊色素,其工艺条件为包埋温度40℃,包埋时间30 min,芯壁材比为1∶250.对油茶籽壳色素微胶囊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茶籽壳色素微胶囊化后,对于热、酸碱性、金属离子、食品添加剂、光照、H_2O_2(氧化剂)、Na_2S_2O_3(还原剂)的稳定性都有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优化沙棘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与L_9(3~4)正交试验设计,以沙棘油为芯材,羟丙基-β-环糊精为壁材,在乳化剂的作用下进行乳化,以喷雾干燥法得到微胶囊产品。结果表明:在加水量为1 000 mL、芯材和壁材配比为1∶6(沙棘油恒定为8 g)、乳化剂用量为5 g、乳化温度为70℃的工艺条件下可获得最优产品,包埋率为91.86%。最佳配比组合为沙棘油微胶囊包埋进一步工业开发提供技术参数与指导。  相似文献   

3.
以鞣质为原料,对其进行微胶囊化,以改善其油溶性,掩盖来自原料的不良风味,提高其稳定性.研究了微胶囊化鞣质的壁材组成及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壁材为β-环糊精、乙基纤维素、海藻酸钠组成的复合壁材,采用正交实验确定微胶囊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心材鞣质与复合壁材的质量比为1:5,β-环糊精与乙基纤维素质量比为6:1,海藻酸钠与复合壁材质量分数为0.6%,乳化剂与心材鞣质质量分数为0.1%.微胶囊囊壁的局部结构表现为致密的整体结构,说明该产品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玉米胚中还原型谷胱甘肽为芯材,以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溶剂挥发法对玉米胚中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微胶囊化研究.选二氯甲烷为有机溶剂,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得出微胶囊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壁材质量分数为4.0%、壁材芯材比为15∶1、明胶质量分数2%、搅拌速度4 000 r/min微胶囊包埋率可达63.12%.  相似文献   

5.
茶多酚微胶囊对油脂自氧化的抑制活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β-环糊精、乙基纤维素作为复合壁材,单苷酯为乳化剂对茶多酚进行微胶囊化,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包埋工艺条件:芯壁材比为1∶6,β-环糊精与乙基纤维素的比为4∶1,单苷酯的添加量为壁材质量的0.3%.考察了茶多酚微囊的释放性能及对大豆油自氧化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茶多酚微囊在不同极性的介质中均有缓慢释放的特性,在油溶性介质中的持续释放时间最长.茶多酚微囊的形成使其抗氧化活性大大提高,添加0.02%的微胶囊茶多酚,其对大豆油的保护系数高达5.27,抗氧化活性与茶多酚相比提高了18.2%;酒石酸对茶多酚微囊的协同效应最强,增效系数为2.86.  相似文献   

6.
山苍子油微胶囊化及其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鲜的山苍子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山苍子粗油,应用正交设计以β-环糊精为壁材对山苍子油微胶囊化,并且对山苍子油的抗氧化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可以很好的包埋山苍子油,其最佳包埋工艺为:山苍子油与β-环糊精用量比为1mL:4g;β-环糊精与水用量比为1g:25mL;搅拌温度为65℃;乳化剂用量为0.3%,此外山苍子粗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可以有效的清除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偃松仁粉微胶囊化的乳化工艺。结果表明 ,选用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作壁材 ,单甘酯和蔗糖酯作为乳化剂 ,乳化条件为单甘酯和蔗糖酯添加量为 0 7% (比例为 1∶4 ) ,乳化温度为 4 0℃ ,乳化时间为 3min)  相似文献   

8.
二氢杨梅素的微胶囊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作壁材,研究了喷雾干燥法制备二氢杨梅素微胶囊的壁材组成及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壁材组成为二氢杨梅素/壁材15/85,阿拉伯胶/麦芽糊精70/30;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90 ℃,固型物20%,微胶囊的包埋效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9.
β-环糊精玫瑰香精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用β 环糊精作为壁材,探讨了玫瑰香精环糊精微胶囊的制备工艺。采用正交试验获得了微胶囊的最佳包结条件,皮芯比为10∶3,包结温度为50℃,w(β CD)为15%,pH值为7。利用SDT 2960热分析仪对样品进行热重分析,测试包埋率,通过对比玫瑰香精、β 环糊精、微胶囊样品的红外光谱图,表征包结情况。  相似文献   

10.
测定核桃微胶囊粉的包埋率,必须选择一种对壁材主要成分蔗糖脂肪酸脂和甘油单硬酸脂有较小溶解度的溶剂,通过对多种溶剂溶解度的对比,确定最佳溶剂为正己烷;根据正己烷对微胶囊表面油脂的溶解量和索氏抽提测定的总油含量(30.4%),确定其包埋率(80.2%);同时也测定了在不同时段内,微波处理后的微胶囊的过氧化值的含量;并用加速氧化法测定微胶囊的货架期为233d(8个月)。  相似文献   

11.
采用核桃油与乙酸异戊酯(1:1,w/w)的混合油相,EL 35和Tween 80 (8:2,w/w)为表面活性剂相,通过拟三元相图法制备了O/W型核桃油微乳液。该微乳液体系在25~60 ℃内未发生相转变,其粒径随核桃油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所有微乳液样品有剪切变稀的流变行为,属拟塑性流体。核桃油在微乳液体系内对O-2有明显的清除作用,清除率随核桃油浓度的增加而增大,IC50值为0.090 3 mg/mL。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核桃壳对铁的吸附性能,用云南产普通核桃壳进行除铁的静态吸附试验研究,考察核桃壳对铁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核桃壳对铁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得到核桃壳的最佳投加量为500g/L,最佳吸附时间为120min,最佳吸附含铁浓度为0.1g/L,去除率可达94.56%。对铁的吸附规律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剂量核桃油给小鼠灌胃,每天1次连续2周,在被动回避装置上测定小鼠的跳台潜伏期(SDL)和逃避潜伏期(EL),在复杂迷宫上测定小鼠的觅食时间.结果显示,核桃油可使SDL延长30.4%~102.5%,使EL缩短35.3%~58.9%,使迷宫觅食时间减少3.3%~37%,并能明显改善NaNO2和乙醇引起的记忆损害;表明核桃油可明显改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水为萃取剂,提取不同方法干燥的核桃外果皮中棕褐色色素,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色素水溶性好,耐氧化-还原性能较强,耐热性,耐光性很好。盐,蔗糖,金属离子对色素的色泽无不良影响,乙醇有增色效应,水提取棕褐色色素,工艺简单,无污染。  相似文献   

15.
核桃壳真空化学活化制备活性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真空化学活化法,以核桃壳为原料,氯化锌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探讨体系压力、活化温度、浸渍比对活性炭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碘值和亚甲基蓝值以及表面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0 kPa时制备的活性炭其比表面积和总孔体积比常压条件时分别提高了27%和25%;在低压条件下有利于微孔的形成,在高浸渍比的条件下有利于中孔的形成。在体系压力为30 kPa,活化温度为450℃,浸渍比为2.0时,所得活性炭的BET比表面积为1 800 m2/g,总孔体积为1.176 cm3/g,等电点为9.15,碘吸附量为1 050 mg/g,亚甲基蓝吸附量为315 mg/g。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充分了解核桃黑斑病菌的侵染机制。【方法】以全基因组序列已经公布的7个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菌株CFBP2528、CFBP7179、CFBP8253、DW3F3、J303、NCPPB1447、Xaj417等所具有的蛋白序列为预测数据,基于分泌蛋白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利用SignalP v4.1、ProtCompB v9.0、TMHMM v2.0、big-PI Fungal predictor、TargetP v1.1、LipoP v1.0等在线分析程序对分泌蛋白进行预测,同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及分布、信号肽长度、信号肽切割位点等特征。【结果】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的分泌蛋白平均为74个,其氨基酸长度多集中于101~400氨基酸,所占比例为63.65%。信号肽氨基酸残基中以A最多,所占比例为22.04%; 其次是L,所占比例为19.27%。信号肽长度以19~29个氨基酸的最多,所占比例为79.62%,信号肽切割位点属于A-X-A类型。【结论】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中分泌蛋白的有效预测,可为深入解析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中分泌蛋白在侵染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核桃优良性状选择的Fuzzy分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经济林优株性状及无性系测定时采用的生长量指标对比和综合评分两种分级方法中品质指标难以量化,且缺乏系统性、关联性和综合性。笔者在对核桃主产区贵州毕节地区开展优株调查选择和无性系测定的基础上,建立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Fuzzy线性加权变换模型,对核桃优株和无性系进行分级,选出该区核桃具Ⅰ级性状的无性系5个、Ⅱ级5个、Ⅲ级4个。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亚硒酸钠对‘绿岭’核桃种仁抗氧化酶活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富硒核桃生产中合理施用硒肥提供参考。【方法】以15年生‘绿岭’核桃为试材,叶面喷施不同浓度亚硒酸钠溶液,在果实成熟期采集果实,测定种仁抗氧化酶活性及果实品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果实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亚硒酸钠促进了核桃种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提高,减少了丙二醛(MDA)在植株内的累积,提高了植株的抗氧化性;种仁SOD、POD、CAT活性分别以喷施200、80、120mg/L亚硒酸钠处理最高,活性分别为2.65、9.30、246.98 U/(g·min),较清水喷施的对照(CK)分别提高61.59%、31.54%、104.89%;亚硒酸钠喷施质量浓度为120mg/L处理时,种仁MDA含量最低,为2.27μmol/g;叶片喷施亚硒酸钠溶液后,提高了核桃坚果产量,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160mg/L时,核桃单果质量最大,为13.42 g,较CK提高了6.85%;种仁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总蛋白质、脂肪含量分别在叶片喷施亚硒...  相似文献   

19.
核桃仁的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简述了近年来核桃仁的化学成分、加工与开发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核桃仁营养成分丰富,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及微量元素,药理研究证明,核桃仁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衰老、健脑益智、美容、补肾壮阳等功能。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核桃仁资源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核桃对缺氮胁迫的适应性及其机制。【方法】以核桃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程度的缺氮处理:对照(CK)、中度缺氮(MN)和重度缺氮(SN),分析缺氮胁迫对核桃幼苗外部形态特征、生长情况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缺氮会使核桃幼苗失绿黄化,长势下降,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且总体随着缺氮程度加深和时间延长显著下降,尤其是处理后期(60~75 d)表现更明显;MN和SN处理下,核桃幼苗的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条件下PSⅡ天线转化效率(Fv'/Fm' )在前期(0~30 d)和后期(60~75 d)受影响较大,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随胁迫程度加深明显下降,反之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随胁迫程度加深而上升,且同样在处理后期(60~75 d)受影响较大;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地下部分生物量、叶面积、根表面积、叶绿素a含量、Fv/Fm和ETR呈显著正相关,叶绿素a含量与叶面积、叶片厚度、Fv/FmFv'/Fm' 显著正相关。【结论】缺氮会抑制核桃幼苗对氮素的吸收和同化,阻碍根系生长,影响核桃幼苗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导致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变小、叶色变淡。在缺氮胁迫下,核桃光合色素含量下降也会造成叶绿体吸收光照的能力减弱,降低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及对光能的利用效率,进而限制光合速率,影响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