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贵阳方言中有“把”字的句子使用得相当普遍。从其时的角度观察比较,我们发现贵阳活中有“把”字的句子,同普通话比较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从历时的角度分析研究,又发现贵阳活“把”字使用的情况,同近代汉语有相似之处。本文的宗旨就是从动态语言、静态语言多方面研究“把”字,了解这个词的来龙去脉,以及“把”字演变到贵阳话和普通话的速度差异,找出规律,为推广普通话做些工作。从共时的角度分析比较“把”字。同普通话相比较,“把”在贵阳方言中有4种较特殊的用法:l、“把”作介词,不引出主动者;乙“把’作介词,相当于普通话的…  相似文献   

2.
贵阳话里有一个动态助词“倒”,本字待考.这里暂用同音字“倒”代替。1.“倒”的性质和作用1.1贵阳话的动态助词“倒”读作[tau]①,同北京话的动态助词在读音上有明显不同,北京话中的动态助词都念轻声,而贵阳话不仅“倒”这个动态动词不念轻声,其他动态动词也不念轻声。1.2贵阳话的动态助词“倒”主要用在动词以及形容词之后,表示状态的继续,动作正在进行。例如:(1)伞我拿倒嘞。(2)我正写倒嘞。(3)外面下倒起雨嘞。(4)外面黑,你慢倒点。例(1)“倒”放在动词之后,表示状态的持续;例(2)“倒”与时间副词“正”呼…  相似文献   

3.
赣语铅山话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与普通话及其它方言相比有鲜明特色。文章对铅山话“BA”式、“BBA”式、“ABB”式、“当真A”式、“AA起”式、“大/细十量”、四字格短语词等进行了考察和归纳,揭示了它们的意义、作用和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4.
崇阳话中表程度的副词很丰富。其中,“点子”和“点把”使用得较为频繁,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当然,未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点子”是表示少量的意思,并非等同于“主意”的名词“点子”。纵观汉语发展史,“点子”这个词在现代汉语口语是存在的,但在近代汉语里出现得很多。“点把”这个词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没见到,但在方言里并不罕见,尤其是湖北等地的方言中.如武汉话。本文通过描述、比较武汉话崇阳话中的“点把”和“点子”,来深入分析崇阳方言中较为特殊的“点子”和“点把”的意义及用法。  相似文献   

5.
影响龙岩话三字组的声调的因素有二:一为声调的组合条件,一为三字组的语义结构。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龙岩话一般三字组、重叠式三音节词及以“仔”为词缀的三音节词。  相似文献   

6.
影响龙岩话三字组的声调的因素有二:一为声调的组合条件,一为三字组的语义结构。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龙岩话一般三字组、重叠式三音节词及以“仔”为词缀的三音节词。  相似文献   

7.
“把”的确是贵阳方言中较有特色的一个词,从使用情况来看,它与普通话的“把”相比较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王建设同志注意到这一点,于1995年贵州师大学报(社科版)第一期上发表《谈贵阳方言中的“把”字》。但笔者认为王建设同志的有些看法不太妥当,所以也就贵阳方言中的“把”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中的“把”有区别的地方,提出一些看法,兼与王建设同志商榷。一、贵阳方言的“把”与普通话的“把”的相同处在普通话里,“把”具有三种词性:动词、介词、量词。分别记作:把1、把2、把3。例:(1)战士用手紧紧把着枪柄。…  相似文献   

8.
玉林话的代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林话是流行于广西玉林市玉州区的一种粤语亚方言,本地称为玉林白话。玉林话的代词除了跟广州粤语的部分以外,还有一些别具特点的词和用法。人称代词有几个合音词,“WO、WO、WO、WO”分别是我屋、你屋、巨屋、人屋”的合音,指“我家、你家、他 家、人家”。处于亲称谓的领格地位时,前面三个可以指单数的“我的、你的、他的”。远指代词“兀”比较特殊,跟近指代词“固”一样,可以构成合成代词“兀搦”(那些)、“兀计”(那里)、“兀哝”(那样)。特殊的疑问代 词有“士律”(什么)、“士也”(什么)、“施里”(哪里)、“路伶”(哪里)、“士哝”(怎样)、“施样”、“施样”(怎样)。  相似文献   

9.
本文中凡不带“县”字的“咸宁”一词,单提时皆指湖北省咸宁地区;与其它县名并提时则专指咸宁县。咸宁地区位于湖北省东南角,包括咸宁、通山、阳新、崇阳、通城、蒲圻、加鱼、鄂城等鄂东南除武昌、大冶以外的八个县。 “咸宁话声调与古话、普通话声调的关系”是一个大题目。我们只能在这个题目下就咸宁话的声调以及利用咸宁话声调(以各县城关话为据)辨析古平仄和普通话四声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希望由此获得关心者的指教。 有同志曾就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问题提出要“知已知彼”以便能“百战不殆”。我们于此深有同感。下面就先从我们咸宁话声调说起。  相似文献   

10.
将共时层面的香港话和普通话的词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推进对香港话的研究和促进香港与大陆的交流有着重要意义。香港社区词与普通话词的对比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划分出香港社区词与普通话词之差异的三大类型:香港话有而普通话没有的词,普通话有而香港话没有的词,普通话和香港话里共有的词;分别从词的义项数量、词汇意义上比较香港话和普通话中词形相同的共有词在两大词汇系统中的异同;比较普通话和香港话中词形不同而词义相同的"对应词"在词形上的异同。对比研究表明"同中有异"和"异中有同"都是香港话和普通话两大词汇系统的词内在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颍上话的反复问句形式由“克(疑问副词)+谓词性词或词组”构成。其肯定式的反复问形式、与疑问句式的连用,以及否定形式等都很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把假借定义为“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他认为假借必有本字,假借包括同声通写字、话名标识字等内容。其假借虽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对于我们理解音近义通、探求词和词之间的语源关系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统计、内省、比较的方法,得出浮梁话常用量词242个,与普通话量词系统进行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1.浮梁话量词“个”泛化运用;2.浮粱话量词孑遗现象;3.浮粱话一些特色量词;4.浮梁话没有复合量词.基本上没有表达形象色彩意义的量词;浮梁话量词与普通话量词进行小类比较时存在一个差异等级.本文按从大到小的顷序给出了这种差异等级序列,而且其它方言量词与普通话进行类似的比较时也存在这种差异等级序列,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浮梁话是比较有特色的方言,浮粱话有自己特有的量词系统。  相似文献   

14.
嘉善话中实词的重叠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嘉善县位于浙江省东北边境,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网区,素有“水乡泽国、鱼米之乡”之称。嘉善话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语音上接近苏沪方言,与浙南吴语差异较大。嘉善话与嘉兴各县方言在语音上更为接近,但均有差异。嘉善县府所在地是魏塘镇。本文记录魏塘镇的嘉善话。嘉善方言中,实词的重叠比较普遍,名词、动词、形容词及量词等均可以有重叠格式。在语法中,重叠并不是把两个词简单地加在一起,而是一个词的不同形式,是一个词的语法变体。本文着重揭示跟普通话不同的一些主要的重叠形式及特点,与普通话相同的,间或略有涉及。一、名词…  相似文献   

15.
闽南话对英语词的借用过程,主要可分为接触、接纳与接续三阶段,分别呈现出借用的动机及倾向、传入途径与借用方式以及借词后续的竞争与演变,完整勾勒出其动态的借用机制。在接触阶段,由于闽南话借用英语词的动机为完善自身语言系统,因此倾向于与能填补其词汇空缺的英语词进行深入接触,借词主要集中在商贸、体育与交通等领域。在接纳阶段,英语主要通过三种路径传入闽南话:英语→闽南话、英语→日语→闽南话、英语→共同语→闽南话。在前两种路径中,闽南话通过“拟音”借用英语词,而在第三种路径中,由于汉字的强约束力与闽南话的文白两读特性,闽南话倾向于“对字”借用。在接续阶段,英语借词相互竞争,拟音借词容易被对字借词所取代,但也可能以新词义和词性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永州话中的助词“嘎”和“了”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并与普通话中的“了”进行对比,认为永州话中的“嘎”和“了”与普通话中的“了1”和“了2”具有对应关系。并探讨了永州话中的“嘎”将被取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玉山话疑问副词“可”及其相关句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疑问副词“可”为发问词,构成疑问名,是玉山话疑问体系的固有特色。这种“可vp”类问句分布广泛,用法灵活,功能齐全,基本取代了“vp吗”类是非问和“VP-Neg-vp?”类反复问,是行使疑问功能的重要和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词话”一词,本身就带有说唱文学的鲜明特点,“话本”是指“说话”艺术的文字稿本。《金瓶梅词话》的故事结构虽然在相当大程度上保留着明显的“话本”风格,但它已是第一本以它话写的世情章回小说了。  相似文献   

19.
朱彝尊是清代的词学大师,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词派——浙西词派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作家,其流风余韵,绵延将及百年之久。陈廷焯说:“词至国初,直追两宋等而上之,作者如林,要以竹垞,其年为冠。”谭献也指出:“锡鬯,其年出而本朝词派始行,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之七八。”这两段话,扼要地评述了朱彝尊在清代词坛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英语科技文章翻译中的“同义词”和“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本文对“工厂”用词factory、plant、mill、works、house、yard等词及“防、抗、耐”用词proof、resistant、protect、endure、against、anti——等词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