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野外调查数据和已有文献资料形成典型杉木生长发育文法规则,以LSTree单树建模软件平台为基础构建单株杉木和虚拟森林场景,采用八叉树数据结构和光线跟踪算法模拟冠层任意三维位置太阳直射PAR三维分布.研究发现:光面求交次数及计算时间受植物模型及虚拟森林场景组织方式影响显著;光线投射平面其投放密度不仅影响着模拟效率,其还...  相似文献   

2.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单层和体材料二硫化钼(MoS2)的电子能带结构及光学性质.在能带结构计算的基础上,计算了单层和体材料MoS2的介电函数虚部及实部,并导出了单层MoS2的能量损失谱、吸收系数、反射率、折射率和消光系数等.同时给出了体材料及单层MoS2介电函数图像中各峰值与对应的能带带间跃迁之间的关系.所得结果与实验结果及现有的理论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3.
摘要:针对砂泥岩互层的复杂测井环境,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多层介质模型的水平井双侧向测井响应。结果表明,井眼半径、泥浆电阻率和围岩(砂岩、泥岩)的电阻率及侵入半径与电阻率对水平井双侧向测井响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砂泥岩地层中,井眼尺寸越大,泥浆电阻率越高,对视电阻率的影响越严重;当目的层厚大于8 m 后,视电阻率受围岩(砂岩、泥岩)影响很小,基本上反映地层的真实电阻率,并且曲线变化规律大致相同,此时可近似为三层介质模型;对于低阻侵入,侵入越深,视电阻率越偏离真实地层电阻率。  相似文献   

4.
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对氮气直流辉光放电等电子体阴极鞘层区内电子的输运过程进行了研究,计算了阴极鞘层中电子的能量及角分布的空间变化.模拟讨论了电子密度和电子平均能量在鞘层的轴向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鞘层电子主要以高能束的形式朝前散射,电子在输运过程中表现出的这一特征依赖于放电条件,电子碰撞电离和离解电离产生的次电子在鞘层边界附近迅速倍增.模拟结果为分子气体辉光放电等离子体过程的机理的认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Conte Carlo模拟方法研究了磁场对直流辉光放电阻极鞘层中电子能量及角分布的影响。磁场垂直于阴极鞘层中电场的方向。电子与中性粒子的碰撞过程由自散射技术处理。计算了电子与中性粒子的非弹性碰撞次数。着重研究了电子的能量和散射角分布。结果表明,横向磁场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直流放电中电子的输运过程。磁场中电子与中性粒子的非弹性碰撞增强,这一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多隧道结单电子存储器存储时间的Monte Carlo模拟模型,重点分析了器件的工作温度、隧道结电容和隧道结数目等因素对单电子存储器存储时间的影响,给出了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模拟单电子存储器存储时间的模拟流程和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当温度越低、隧道结电容越小、电路中隧道结的数目越多时,存储时间越长,器件工作越稳定。  相似文献   

7.
基于相对论的电子离子碰撞的K壳层的电离截面理论,计算了原子C、Al、Ca、Ti、Cu、Ge、Mo、Ag、Au、Pb电子离子碰撞电离截面,并分析了其随入射电子能量和电子温度的变化趋势,所得的计算结果和其它理论值和近期的文献实验数值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可为Kα光子产额与超热电子数额和能量模拟提供原子参数.  相似文献   

8.
利用五带紧束缚理论计算了均匀模型、反演对称模型、反演非对称模型三种不同模型的单层β12-硼烯的电子能带结构,利用光子-电子相互作用的二阶微扰理论计算了单层β12-硼烯在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的双光子吸收谱,揭示了外加电场对X、K、M、Λ四个能带接触点附近电子能带和双光子吸收峰的调制作用.结果表明外加电场会带来简并能带的分裂,增强外加电场会使得双光子吸收峰发生蓝移且峰值被抑制;仅在反演非对称模型中M点附近施加正向电场且电场的能量在1.5~2.0 eV范围内时,因为双光子共振跃迁而出现吸收峰增强.  相似文献   

9.
基于虚土桩和广义Voigt模型,建立桩及承台纵向振动的动力平衡方程,求得承台纵向振动时位移、速度的频域、时域解,研究了桩底土对既有承台单桩纵向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初始位移条件下,单层桩底土厚度越大,承台位移、速度幅值及振动频率越小,而共振频率基本一致;存在软弱下卧层时,下卧层厚度越大、土质越差,承台位移、速度幅值越小.最后,通过与桩底土单Voigt模型及实际工程曲线对比发现,采用虚土桩模型能准确模拟软弱下卧层的作用,使得计算结果更为接近工程实测数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间虚拟层合单元法的撑架连续板桥加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法,建立多层复合板单元模型,对撑架连续板桥加固方案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证明,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具有计算精度高,单元划分和模型建立简单、方便灵活等优点,具有很高的工程使用价值,同时,又证明了该加固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介绍网络虚拟电子实验室的开发过程。在分析网络虚拟实验系统几种常见构建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该系统构建的三层体系结构,利用HTMLJ、AVA VC++、VRML技术构建表现层,基于JAVA SOCKET构建通讯层和基于ADO实现控制层,即多种技术融合观点,明确了网络虚拟电子实验系统的开发技术;对网络虚拟电子实验系统进行了设计,并给出三层体系结构模型图,确定了系统总体目标、设计原则、功能模块以及体系结构;通过具体实例给出了三层体系结构设计模型的开发,实现了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针对计算网格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市场的资源分配方法:以局部性原理为基础,建立虚拟市场区域,并以排序优化后的队首资源优先匹配策略实现计算网格资源的优化分配.然后分析了匹配有效性及分配策略的快速响应性;最后通过模拟试验证明了该分配策略有着良好的负载均衡性,且能够使资源提供者和消费者双方的满足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铍原子基态能量和波函数的变分计算   总被引:6,自引:11,他引:6  
利用变分原理,计算铍原子(含类铍离子)基态非相对论性能量和波函数,计算中考虑了电子间的交换作用以及内外壳层电子的不同屏蔽效应,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很相符,能量误差小于0.2%.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介绍了计算NEA光电阴极电子表面逸出几率的新方法,选用双偶极层表面模型,计算了GaAs:Cs-O NEA光电阴极的电子表面逸出几率,比较了2种双偶极层模型的异同点,计算结果显示电子表面逸出几率受第一偶极层的影响较大,并粗略推测了该偶极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非平衡态格林函数——密度泛函理论,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方法,对单层含硫空位MoS2的光伏效应进行了研究.利用能带图和联合态密度分析单层含硫空位MoS2的光响应函数.结果表明:对于单层含硫空位的MoS2,线偏光电流效应不明显,而圆偏光电流效应比较明显.计算模拟了随偏振角(相位角)变化的光响应函数,计算结果符合唯象理论.单层含硫空位的MoS2可被应用于新型电子和光电子器件中,为进一步认识单层硫空位MoS2的光电流效应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Kronig-Penney模型计算了Si/SiNx多层膜结构中Si亚层的能带结构.结果表明,无论是减少Si或Si/SiNx亚层的厚度都将导致Si层的带隙发生宽化,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较好.进而还发现,当Si层厚度减小时,Si/SiNx多层膜结构中载流子(电子和空穴)的有效质量均减小,有利于对载流子复合发光的控制.计算结果对实验上研究发光可控的Si/SiNx多层膜结构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有的虚拟装配系统大部分是基于实体模型,其计算量大、渲染慢、装配速度慢并且难以处理来自不同CAD系统模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面片模型的人机交互快速装配方法.利用面片所包含的几何信息通过边界表示法重构零部件装配所需的几何信息和空间位姿信息,给出了基于面片模型的装配约束定义.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将复杂的约束组分解为多个单约束进行求解,实现了约束的快速、准确的求解;按照旋转矩阵和平移矩阵对零部件的空间位姿进行变化,实现装配;最后基于HOOPS三维图形数据平台开发了虚拟装配系统.实践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计算量、提高装配速度、实现协同装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单层玻璃和中空玻璃传热过程的分析,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给出了U值计算公式;并采用数值迭代的方法分析了玻璃厚度、中空气体层厚度、表面辐射率、综合换热系数对玻璃U值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玻璃厚度的增加,单层玻璃和中空玻璃的U值均逐渐降低;但降幅有限。随着中空气体层厚度的增大,中空玻璃U值先减小后增大。随着玻璃表面辐射率的增加,单层玻璃和中空玻璃的U值逐渐增大,各表面辐射率对U值影响程度不同;随着室内外环境综合换热系数的增加,单层玻璃和中空玻璃的U值均逐渐增大,但增幅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的匹配生长超晶胞模型,研究了Al2O3/SiO2纳米异质薄膜的结构特点和电子结构.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并与单一相的Al2O3薄膜表面进行了对比,讨论了相关的结构变化.通过分析原子位置、键长和键角的改变,研究了这种Al2O3单层膜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成键.  相似文献   

20.
能够直接输出非模糊值的简化模糊推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随着条件部成员函数个数的增加,这种模糊推论模型能够获得较高的输出精度.但是,对于采用从现实环境下获取的示教数据进行模型学习的情况,简化模糊推论模型有时难以获得很高的辨识精度.本文采用现实环境下的两种典型的示教数据,对单层构造的模糊推论模型和多层构造的模糊推论模型进行辨识.实验结果表明,多层构造的模糊推论模型比单层构造的模糊推论模型具有更高的辨识精度和对示教数据的适应能力.图7,表4,参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