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南海来源链霉菌Streptomyces novaecaesareae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经多种柱色谱技术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其结构分别为:环(4-羟基-L-脯-D-苯丙)二肽(1)、环(4-羟基-L-脯-L-苯丙)二肽(2)、环(4-羟基-L-脯-D-脯)二肽(3)、环(4-羟基-L-脯-L-亮)二肽(4)、环(L-脯-L苯丙)二肽(5)、环(L-亮-L-脯)二肽(6)、环(D-脯-L-亮)二肽(7)、环(8-羟基-L-脯-D-异亮)二肽(8)、N-(4-氧代戊基)-乙酰胺(9)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0)。化合物1-9为叶立德类化合物,且1、3和7含有自然界中不常见的D构型氨基酸。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Streptomyces novaecaesareae中分离得。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珊瑚微生物混合共培养时发现:在混合培养中南海珊瑚内生细菌L-4对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明显产生影响,甚至产生此二微生物单独培养时所不产生的物质。对L-4发酵液进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从中分离纯化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分析(MS、NMR等)和物理常数对照等手段确定其结构依次为:环(色-丙)二肽(1)、环(甘-酪)二肽(2)、环(丙-酪)二肽(3)、环(缬-酪)二肽(4)、环(甘-苯丙)二肽(5)、环(甘-脯)二肽(6)、环(丙-缬)二肽(7)、环(甘-丙)二肽(8)均为环二肽类物质,且均首次从南海珊瑚内生细菌中分离得到,对进一步研究其可能的代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珊瑚内生细菌Pelomonas puraquae sp.nov(B-2)次生代谢产物,采用现代分离纯化方法对其发酵液和菌丝体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分析(1D NMR和MS等)和物理常数对照等方法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均为环二肽类物质,依次为:环(羟脯-苯丙)二肽(1)、环(脯-酪)二肽(2)、环(苯丙-甘)二肽(3)、环(苯丙-丙)二肽(4)、环(丙-酪)二肽(5)、环(亮-甘)二肽(6)、环(甘-缬)二肽(7)、环(丙-缬)二肽(8)。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细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珊瑚微生物混合共培养时发现:在混合培养中南海珊瑚内生细菌L-4对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明显产生影响,甚至产生此二微生物单独培养时所不产生的物质。对L-4发酵液进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从中分离纯化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分析(MS、NMR等)和物理常数对照等手段确定其结构依次为:环(色-丙)二肽(1)、环(甘-酪)二肽(2)、环(丙-酪)二肽(3)、环(缬-酪)二肽(4)、环(甘-苯丙)二肽(5)、环(甘-脯)二肽(6)、环(丙-缬)二肽(7)、环(甘-丙)二肽(8)均为环二肽类物质,且均首次从南海珊瑚内生细菌中分离得到,对进一步研究其可能的代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海藻来源的黄曲霉中提取到的次级代谢产物筛选GPR41的激动剂,发现环二肽类化合物环(L-脯-L-苯丙)二肽(17号)可在多种(G41-CHO,G12-CHO,Mock-CHO,SH-sy5y和HEK293)细胞中引起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实验结果表明,17号化合物引起cAMP升高不依赖于GPCR的激活,且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剂forskolin与17号化合物共处理组比fsk单独处理组cAMP进一步增加.实验结果提示,17号化合物可能是通过抑制cAMP水解,从而引起cAMP水平的持续升高.17号化合物与已知的PDE抑制剂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可能是潜在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这是首次发现环(L-脯-L-苯丙)二肽具有在多种细胞内提高cAMP浓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海红树林内源真菌2534号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从南海红树林内源真菌2534号分离到8个化合物,其中的6个化合物的结构通过分析波谱数据鉴定出来,其中环(苯丙-苯丙)二肽是首次从海洋真菌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红树林内源真菌2524号的肽类成分(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采自香港的红树林内源真菌 (No 2 5 2 4)能产生丰富的肽类代谢产物 ,从培养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出 5个环二肽 :环 (酪_亮 )二肽 ,环 (苯丙_丙 )二肽 ,环 (丙_缬 )二肽 ,环 (脯_甘 )二肽和 5_异丁基_2 ,4_二酮咪唑烷。它们的结构通过IR ,FABMS ,NMR以及 2DNMR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8.
采用现代分离技术对绵萆薢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并用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该植物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乙酮(1)、4-(对羟基苯基)-2-丁酮(2)、肉桂酸(3)、对羟基苯乙醇(4)、苯酚(5)、1-β-D-呋喃核糖基-1H-1,2,4-三氮唑(6)、薯蓣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7)、薯蓣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8).其中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且化合物1、4、5、6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马陆肠道内生真菌Xylariaceae sp.的次级代谢产物.通过溶剂提取法和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单体化合物,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吩嗪-1-羧酸(1),肉桂酸(2),2-n-庚基-4-羟基喹啉(3),N-苯甲基氨基甲酸(4),酪醇(5),2,3-二羟基-1-(3-吲哚基)丙酮(6),3,4-二羟基苯甲酸(7),胸腺嘧啶(8),环(甘氨酸-苯丙氨酸)(9),环(4-羟基-脯氨酸-亮氨酸)(10),环(4-羟基-脯氨酸-苯丙氨酸)(11),环(甘氨酸-脯氨酸)(12),环(甘氨酸-亮氨酸)(13).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菌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采用色谱技术对红树林内生真菌Phomopsis sp.ZZF08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MS、NMR、X-单晶衍射及与文献数据比对等方法确定其结构,MTT法考察其对体外人鼻咽癌细胞KB和KBv200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由红树林内生真菌Phomopsis sp.ZZF08培养液中分离得到12个酰胺类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viridicatol(1)、cytochalasin H(2)、cytochalasin IV(3)、葡萄糖神经酰胺(4)、△~(4(5))(E)-鞘氨醇-正十六碳酰胺(5)、尿囊素(6)、胸腺嘧啶(7)、尿嘧啶(8)、环(亮-甘)二肽(9)、环(亮-丙)二肽(10)、环(苯丙-甘))二肽(11)和环(苯丙-丙)二肽(12),其中,化合物1,2,3,4,5为首次从湛江红树林内生真菌Phomopsis sp.中发现。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化合物2,3对KB细胞和KBv200细胞有较强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1.
将来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的共培养,从该培养液提取物中分离到Castaneiolide(1),脑苷脂-1-O-吡喃葡萄糖基-(2S,3R,4E,2’R)-2-N-(2’-羟基棕榈酰)-9-甲基-4,8-sphingadienine(2),3β,7β,19-三羟基-5-烯-胆甾烷(3),3-羟基-4-(3-甲基-2-丁烯氧)基-苯甲醛(4),对羟基苯甲醛(5)五个代谢产物,其中化合物1,2,4为首次从海洋真菌里得到。化合物1,2,3,4以往未从单独发酵的两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Benth.)Kudo]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MCI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了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从独一味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β-谷甾醇(3)、毛蕊花糖苷(4)、红景天苷(5)、咖啡酸(6)、3,4-二羟基苯甲酸(7)、龙胆酸(8)、3,4-二羟基苯乙醇(9)、2,4,5-三羟基肉桂酸(10)、2E-4-羟基己烯酸(11).其中化合物5,8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等柱色谱手段对奶子藤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从其90%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8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3,4-二羟基苯甲醛(1),3,4-二羟基苯甲酸(2),2,2-二甲基-7-羟基色满(3),齐墩果酸(4),熊果酸(5),β-谷甾醇(6),5,7,3’,4’-四羟基黄酮醇-3-O-β-D-葡萄糖苷(7),5,7,3’,4’-四羟基黄酮醇-3-O-α-L-鼠李糖苷(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为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贵州中草药三颗针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黔产三颗针(Berberis sargentiana Schneid)地上茎干部分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从三颗针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小檗碱(2),stigmast-9(11)-en-3-ol(3),胡萝卜苷(4),表木栓醇(5),蔗糖(6),槲皮素(7),药根碱(8),巴马汀(9),蒲公英萜醇(10).化合物3—7,10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对塔拉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现代多种色谱技术从其乙醇提取物氯仿萃取部分分离得到7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利用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4(15)-eudesmene-1β,6α-diol(1)与ent-4(15)-eudesmene-1β,6α-diol(2)的混合物、4(15)-eudesmene-1β,5α-diol(3)、oplopanone(4)、(7R*)-opposit-4(15)-ene-1β,7-diol(5)、cloven-2β,9α-diol(6)和tricyclohumuladiol(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对白僵蚕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溶剂提取、萃取、反复硅胶柱色谱、ODS、制备液相色谱法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白僵蚕分离得到4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为5α,6α-环氧-(22E,24R)-麦角甾-8(14),22-二烯一30,7α-二醇(1)、7α-甲氧基-(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醇(2)、(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3)、豆甾醇-7,22-二烯-3β,5α,6α-三醇(4),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白僵蚕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红树林内生真菌K38和E33混合发酵代谢产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混合发酵技术应用于来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的培养,其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较强抑制活性,从该提取物中分离到deoxyscytalidin(1),1-甲氧基-2-羟基-3-甲基蒽醌(2),5-丁基-2-吡啶甲酸甲酯(3),5-(3-丁烯基)-2-吡啶甲酸甲酯(4),sescandelin(5)五个单独培养未能得到的代谢产物,其中化合物1,2,3,4为首次从海洋真菌里得到。  相似文献   

18.
对放线菌YIM48789的发酵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采用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根据光谱数据鉴定为1-O-乙酰基-甘露醇(1)、环(脯-丝)(2)、尿嘧啶核苷(3)、2’-脱氧尿嘧啶核苷(4)、腺嘌呤核苷(5)、胡萝卜甙(6).化合物1首次从天然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6均首次从该放线菌的发酵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采用正、 反相硅胶和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技术对藜(Chenopodium album L.)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 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 分别
为槲皮素3-O-芸香糖苷(1)、 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2)、 槲皮素3-O-[α-L-鼠李糖(1→4)-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3)、 异鼠李素3-O-[α-L-鼠李糖(1→4)-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4). 其中化合物2、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研究海洋来源普通青霉菌Penicillium commune 366606的化学成分.人工海水发酵,发酵产物通过乙酸乙酯萃取后得浸膏,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反相RP-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学方法(NMR、MS)和结合文献数据等对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从海洋真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melithasterol B(1)、chrysophanol(2)、2’,3’-dihydrosorbicllin(3)、2-pyruvoybenzamide(4)、2-aceylquinazolin-4(3H)-one(5)、fenestins A(6)、cyclo(D-Pro-D-Leu)(7).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普通青霉菌(Penicillium commune 366606)中分离得到,并报道了化合物4~7对5株癌细胞活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